《福布斯:電腦革命史》一書對蓋茨至關確定,認爲他作事理性,深刻,切合實際,對下屬公平,就事論事。對微軟公司,他精打細算,從未失去控制。程序員
相對而下,該書認爲喬布斯是一個偉大的營銷家,偏執狂,但惡習極多:年少成功後把本身當成皇帝,行爲沒法猜想,不理性,從一個極端跳向另外一個極端,喜歡對人大吵大鬧,人身攻擊,對人對事態度不公平,從不提供正面意見,永遠只是在挑刺。他對Lisa與Mac小組的額外偏護引起了蘋果各團隊間的惡意,是蘋果一切內訌的源頭。蘋果內部幾乎沒人信服他,他也控制不了蘋果公司。工具
此外喬仍是一個商業上的背信棄義者,最初沃茲幫他搞的遊戲機項目爲他掙得了5000元獎金,但他告訴活茲說只有700元,兩人平分,給了沃茲350塊,這小事衆人皆知。他離開蘋果時把股票變現,拿了2億美圓。以後的NexT叫好不叫座,他原本要血本無歸了,但他又利用回蘋果作CEO的機會,用蘋果的現金買下了本身的NexT,又兌現了4億美金。設計
同時,他又次次在蓋茨手下跌跟頭,如蓋茨屢次讓他簽下表面上看得了便宜,但實際上一無所得的合同(如Excel合同),有次還在條款中加入了對喬布斯很不利的條款,而喬則絲毫沒注意,直接簽字。蓋茨比喬布斯聰明與狡猾過之,但都符合法法律與商業規則。遊戲
該書出版時,喬布斯剛剛回到蘋果,前途預期尚不明朗。《電腦革命史》書中用這樣的一個問句結束了 「線路天才」 這一章:開發
「這是一個浪子回家的故事。他能拯救蘋果公司嗎?閃電能擊中兩次嗎?」產品
看來,有時候閃電真能擊中第二次。硬件
既然蓋茨的管理風格遠遠優於喬布斯,爲什麼還有後來微軟在技術路線上的系列失誤與艱難,而蘋果則會再次崛起?程序
我的認爲有如下一些可能的緣由:技術
* 程序員出身的蓋茨,天性中對於實現細節比較關注,尊重現實規則,思惟也受制於現實規則。他這有利於他在硬件功能受制的狀況下實現出「合適的產品」,但天性難以放開思惟的限制,在新時代裏迸發出革命性的設計。(本人也是程序員出身,對此頗有體會)。統計
* 對技術產品的需求,是從功用性(生產力工具)到消費性(娛樂與生活工具)的變化的。程序員的思惟方式合適於前者,而藝術家的思惟方式適合於後者。當用戶從專家型用戶傳移到普通消費人羣時,天才、偉大、藝術、裝B這種新的偶像崇拜元素是蓋茨提供不了的。而同時,微軟變得太大,以至於它也在傳統的專家型用戶眼中出現了敵意。
* 重實際的蓋茨知道程序的設計與開發有多大代價,因此他願意妥協,接受不完美,而後一步一步來。但喬布斯不接受不完美,不惜一切代價要求達到他的要求。前者從統計上保證產品有多大機率成功,然後者則有小几率獲得極大的成功。
* 重回蘋果CEO後,喬布斯已經成了業界傳奇人物,這有利於他對下屬的控制力,以及對其願望的執行力。而在他在蘋果的創業與第一次發展時期,因爲你們都是一塊兒成長起來,互相看着對方發展的,這種光環效果是沒有的。只靠他的人身攻擊和大吵大鬧,沒人會買帳。
* 蓋茨離開微軟以後,鮑爾莫接任,但他是一個職業商人,即非程序員,又藝術家,在產品、發展方向方面不會有過高的認識,只能用管理手段來保證公司穩步經營,但比起高速前進的公司,就顯得缺乏前途了。
* 微軟公司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彼德效應開始出現,此時更應該有一位如蓋茨(喬布斯也行)的領袖來掌控,增強目標性與活力,塑造簡單敏捷的公司文化,可是事實是正好在此時蓋茨退休,把公司留給「專業管理型人才」 鮑爾莫來運行,這加快彼德效應的發展,微軟迅速成爲一個官僚主義盛行的「老大哥公司」。
最後,想說一句:《喬布斯》的電影算是比較差勁的了,人物的性格感受根本不對,電影裏的喬布斯好像個被人欺負了的小年青,一切正義都在他那裏似的,滿臉的深思熟慮與道德檢討。但事實上是喬布斯欺負別人慣了的,他把公司鬧得不得安寧,N多項目花錢如流水,最後屁個結果也沒出來(iPhone是時代與科技到時候後的「閃電擊中」的產物)。他應該是一個病理性的「社會感缺失症」患者,要笑就笑,要罵就罵,半夜裏把懷孕的女友趕出家門,那裏會須要苦苦下什麼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