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儒勵女中的校訓「真實必勝虛浮」出自拉丁語「esse quam videri」,意爲真正是而非被看做,英文中通常譯做「to be rather than to seem」。因爲漢語沒有不定式這樣將動詞名詞化的語法,因此中文校訓稍微改動了原文的結構,也是頗爲妥帖的做法。西方有很多學校等機構,如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將這則拉丁語做爲格言。安全
拉丁語「esse quam videri」出自古羅馬時期。西塞羅在《論友誼》中談到朋友之間應當直言而不是逢迎,「真正具備美德的人遠不及但願顯得具備美德的人多」,後一種人才會喜歡逢迎。不過,這則格言的源頭和更深的含義還要到更早的古希臘時期尋找。埃斯庫羅斯的《七將攻忒拜》是講述兄弟相爭、雙雙戰死的悲劇。攻城七將中的第六位安菲阿拉奧斯強烈反對這場戰爭,只是因以前的承諾而加入。他的盾牌無任何圖案,和其餘將領造成鮮明對比,「由於對於他,勇氣不在顯露,而在內含」。柏拉圖的名做《理想國》中,提問者說埃斯庫羅斯的這些詩句能夠反過來用,看似正義而實際不正義的作法纔是最有利的,由於人們須要的實際上是看似正義帶來的好處,「貌似遠勝真是」。柏拉圖筆下的老師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此問題,而是請提問者和本身一同設想一個理想的城邦,經過理想的城邦和其中的公民來思考正義問題。他得出結論,正義之於靈魂,就如健康之於身體,自己便是善,不假外求。柏拉圖更早的著做《高爾吉亞》中也討論了正義問題,結尾處的一句話倒可視做對前述問題直接回應:「一我的首先應當注意,不要看似是好人,而要真正是好人,不管是在私下或是公開場合」。對於「是」和「似」兩者,柏拉圖還有更多討論,沒必要在此處展開。蘇格拉底的另外一位弟子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中的老師不那麼高深,也說過相似的話。在和一位年輕人討論友誼時他說:「若是你在什麼事上但願人家認你爲好,你就應當努力在那樁事上真正是好,這纔是最敏捷、最安全、最美好的辦法」。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