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一個對象A,任何一個對象對A的引用,那麼對象A的引用計數器+1,當引用失敗時,對象A的引用計數器就-1,若是對象A的計算器的值 爲0,就說明對象A沒有引用了,能夠被回收。如圖所示
優勢 : 一、實時性較高,無需等到內存不夠的時候,纔開始回收,運行時根據對象的計數器是否爲0,就能夠直接回收。 二、在垃圾回收過程當中,應用無需掛起。若是申請內存時,內存不足,則馬上報outofmember錯誤。 三、區域性,更新對象的計數器時,只是影響到該對象,不會掃描所有對象。 缺點 : 一、每次對象唄引用時,都須要去更新計數器,有一點時間開銷。 二、浪費CPU資源,即便內存夠用,任然在運行時進行計數器的統計。 三、沒法解決循環引用問題。(最大的缺點)
雖然a和b都爲null,可是因爲a和b存在循環引用,這樣a和b永遠都不回被回收。
java
這張圖表明的是程序運行期間全部對象的狀態,它們的標誌位所有是0(也就是未標記,如下默認0就是未標記,1爲已標記),
假設這會兒有效內存空間耗盡了,JVM將會中止應用程序的運行並開啓GC線程,而後開始進行標記工做,按照根搜索算法,標記完之後,對象的狀態以下圖。
能夠看到,按照根搜索算法,全部從root對象可達的對象就被標記爲存活的對象,此時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標記。接下來,就要
執行第二階段清除了,那麼清除完之後,剩下的對象以及對象的狀態以下圖所示。
能夠看到,沒有被標記的對象將會回收清除掉,而被標記的對象將會留下,而且會將標記從新歸0.接下來就不用說了,喚醒中止
的程序線程,讓程序繼續運行便可。web
能夠看到,標記清除算法解決了引用計數算法中的循環引用的問題,沒有從root節點引用的對象都會被回收。一樣,標記清除算法也是有缺點的 :
一、效率較低,標記和清除兩個動做都須要遍歷全部的對象,而且在GC時,須要中止應用程序,對於交互性要求比較高的應用
而言這個體驗是很是差的。
二、經過標記清除算法清理出來的內容,碎片化較爲嚴重,由於被回收的對象可能存在於內存的各個角落,因此清理出來的內存是不連貫的。
算法
標記壓縮算法是在標記清除算法的基礎之上,作了優化改進的算法。和標記清除算法同樣,也是從根節點開始,對對象的引用進行標記,在清理階段,並非簡單的清理未標記的對象,而是將存活的對象壓縮到內存的一端,而後清理邊界之外的垃圾,從而解決了碎片化的問題。編程
優缺點同標記清除算法,解決了標記清除算法的碎片化的問題,同時,標記壓縮算法多了一步,對象移動內存位置的步驟,其效率也有必定的影響。多線程
複製算法的核心就是,將原有的內存空間一分爲二,每次只用其中的一塊,在垃圾回收時,將正在使用的對象複製到另外一個內存空間中,而後將該內存空間清空,交換兩個內存的角色,完成垃圾的回收。
若是內存中的垃圾對象較多,須要複製的對象就較少,這種狀況下適合使用該方式而且效率比較高,反之,則不適合。
併發
一、在GC開始的時候,對象只會存在於Eden區和名爲「From」的Survivor區,Survivor區「To」是空的。
二、緊接着進行GC,Eden區中全部存活的對象都會被複制到「To」,而在「From」區中,仍存活的對象會根據它們的年齡值來決定去向。年齡達到必定值(年齡閥值,能夠經過-XX:MaxTenuringThreshold來設置)的對象會被移動到年老代中,沒有達到閥值的對象會被複制到「To」區域。
三、通過此次GC後,Eden區和From區已經被清空。這個時候,「From」和「To」會交換他們的角色,也就是新的「To」就是上次GC前的「From」,新的「From」就是上次GC前的「To」。無論怎樣,都會保證名爲To的Survivor區域是空的。
四、GC會一直重複這樣的過程,直到「To」區被填滿,「To」區被填滿以後,會將全部對象移動到年老代中。oracle
優勢 : 一、在垃圾對象多的狀況下,效率較高。 二、清理後,內存無碎片。 缺點 : 一、在垃圾對象少的狀況下,不適用,如 :老年代內存。 二、分配的2塊內存空間,在同一時刻,只能使用一半,內存使用率較低。
前面介紹了不少種回收算法,每一種算法都有本身的優勢也有缺點,誰都不能替代誰,因此根據垃圾回收對象的特色進行選擇,纔是明智的選擇。 分代算法其實就是這樣的,根據回收對象的特色進行選擇,在jvm中,年輕代適合使用複製算法,老年代適合使用標記清除或標記壓縮算法。
在jvm中,實現了多種垃圾收集器,包括 :串行垃圾收集器、並行垃圾收集器、CMS(併發)垃圾收集器、G1垃圾收集器。jvm
串行垃圾收集器,是指使用單線程進行垃圾回收,垃圾回收時,只有一個線程在工做,而且java應用中的全部線程都要暫停,等待垃圾回收的完成。這種現象稱之爲STW (Stop-The-World)
對於交互性較強的應用而言,這種垃圾收集器是不可以接受的。
通常在javaweb應用中是不會採用該收集器的。編程語言
在程序運行參數中添加2個參數,以下 : -XX:+UseSerialGC : 指定年輕代和老年代都使用串行垃圾收集器 -XX:+PrintGCDetails : 打印垃圾回收的詳細信息 爲了測試GC,將堆的初始和最大內存都設置爲16M -XX:+UseSerialGC -XX:+PrintGCDetails -Xms16m -Xmx16m 啓動程序,能夠看到下面信息 :
GC日誌信息解讀 : 年輕代的內存GC先後的大小 : DefNew : 表示使用的是串行垃圾收集器。 Allocation Failure : 表示內存分配失敗。 4416K -> 512K(4928K) : 表示,年輕代GC前,佔有4416K內存,GC後,佔有512K內存,總大小4928K。 0.0046102 secs : 表示GC所用的時間,單位爲毫秒。 4416K->1973K(15872K) : 表示,GC前,堆內存佔有4416K,GC後,佔有1973K,總大小爲15872K。 Full GC :表示,內存空間所有進行GC
並行垃圾收集器在串行垃圾收集器的基礎之上作了改進,將單線程改成了多線程進行垃圾回收,這樣能夠縮短垃圾回收的時間。(這裏是指, 並行能力較強的機器) 固然了,並行垃圾收集器在收集的過程當中也會暫停應用程序,這個和串行垃圾回收器是同樣的,只是並行執行,速度更快些,暫停的時間 更短一些。
ParNew垃圾收集器是僅僅工做在年輕代上,只是將串行的垃圾收集器改成了並行。 經過-XX:+UseParNewGC參數設置年輕代使用ParNew回收器,老年代使用的依然是串行收集器。
參數 :
-XX:+UseParNewGC -XX:+PrintGCDetails -Xms16m -Xmx16m
打印出的信息
由以上信息能夠看出,ParNew : 使用的是ParNew收集器。其餘信息和串行收集器一致。工具
ParallelGC收集器工做機制和ParNewGC收集器同樣,只是在此基礎之上新增了兩個和系統吞吐量相關的參數,使得其使用起來更加的靈 活和高效。 相關參數以下 : -XX:+UseParellelGC 年輕代使用ParallelGC垃圾回收器,老年代使用串行回收器。 -XX:+UseParallelOldGC 年輕代使用ParallelGC垃圾回收器,老年代使用ParallelOldGC垃圾回收器。 -XX:MaxGCPauseMillis 設置最大的垃圾收集時的停頓時間,單位爲毫秒。 須要注意的是,ParallelGC爲了達到設置的停頓時間,可能會調整堆大小或其餘的參數,若是堆的大小設置的較小,就會致使GC工做 變的很頻繁,反而可能會影響到性能。 該參數使用需謹慎。 -XX:+GCTimeRatio 設置垃圾回收時間佔程序運行時間的百分比,公式爲1/(1 + n)。 它的值爲0 ~ 100之間的數字,默認值是99,也就是垃圾回收時間不能超過1%。 -XX:UseAdaptiveSizePolicy 自適應GC模式,垃圾回收器將自動調整新生代、老年代等參數,達到吞吐量、堆大小、停頓時間之間的平衡。 通常用於,手動調整參數比較困難的場景,讓收集器自動進行調整。
參數 : -XX:+UseParallelGC -XX:+UseParallelOldGC -XX:MaxGCPauseMillis=100 -XX:+PrintGCDetails -Xms16m -Xmx16m
有以上信息能夠看出,年輕代和老年代都使用了ParallelGC垃圾回收器。
CMS全稱Concurrent Mark Sweep,是一款併發的、使用標記-清除算法的垃圾回收器,該回收器是針對老年代垃圾回收的,經過參數-XX:+ UseConcMarkSweepGC進行設置。 CMS垃圾回收器的執行過程以下 :
初始化標記(CMS-initial-mark),標記root,會致使stw; 併發標記(CMS-concurrent-mark),與用戶線程同時運行; 預清理(CMS-concurrent-preclean),與用戶線程同時運行; 從新標記(CMS-remark),會致使stw; 併發清除(CMS-concurrent-sweep),與用戶線程同時運行; 調整堆大小,設置CMS在清理以後進行內存壓縮,目的是清理內存中的碎片; 併發重置狀態等待下次CMS的觸發(CMS-concurrent-reset),與用戶線程同時運行;
由以上日誌信息,能夠看出CMS執行的過程。
G1垃圾收集器是在jdk1.7中正式使用的全新的垃圾收集器,oracle官方計劃在jdk9中將G1變成默認的垃圾 收集器,以替代CMS。 G1的設計原則就是簡化JVM性能調優,開發人員只須要簡單的三步便可完成調優 : 1. 第一步,開啓G1垃圾收集器 2. 第二步,設置堆的最大內存 3. 第三部,設置最大的停頓時間 G1中提供了三種模式垃圾回收模式,Young GC、Mixed GC和Full GC,在不一樣的條件下被觸發。
G1垃圾收集器相對比其餘收集器而言,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取消了年輕代、老年代的物理劃分,取而代之的是將堆劃分爲若 幹個區域(Region),這些區域中包含了有邏輯上的年輕代、老年代區域。 這樣作的好處就是,咱們不再用單獨的空間對每一個代進行設置了,不用擔憂每一個代內存是否足夠。
在G1劃分的區域中,年輕代的垃圾收集依然採用暫停全部應用線程的方式,將存活對象拷貝到老年代或者Survivor空間,G1 收集器經過將對象從一個區域複製到另一個區域,完成了清理工做。 這就意味着,在正常的處理過程當中,G1完成了堆的壓縮(至少是部分堆的壓縮),這樣也就不會有cms內存碎片問題的存在了。 在G1,有一個特殊的區域,叫Humongous區域。 若是一個對象佔用的空間超過了分區容量50%以上,G1收集器就認爲這是一個巨型對象。 這些巨型對象,默認直接會被分配在老年代,可是若是它是一個短時間存在的巨型對象,就會對垃圾收集器形成影響。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G1劃分了一個Humongous區,它用來專門存放巨型對象。若是一個H區裝不下一個巨型對象,那麼G1 會尋找連續的H分區來存儲。爲了能找到連續的H區,有時候不得不啓動Full GC。
Young GC主要是對Eden區進行GC,它在Eden空間耗盡時會被觸發。
Eden空間的數據移動到Survivor空間中,若是Survivor空間不夠,Eden空間的部分數據會直接晉升到年老代空間。
Survivor區的數據移動到新的Survivor區中,也有部分數據晉升到老年代空間中。
最終Eden空間的數據爲空,GC中止工做,應用線程繼續執行。
在GC年輕代的對象時,咱們如何找到年輕代中對象的根對象呢? 根對象多是在年輕代中,也能夠在老年代中,那麼老年代中的全部對象都是根麼? 若是全量掃描老年代,那麼這樣掃描下來會耗費大量的時間。 因而,G1引進了RSet的概念。它的全稱是Remenbreed Set,其做用是跟蹤指向某個堆內的對象引用。
每一個Region初始化時,會初始化一個RSet,該集合用來記錄並跟蹤其它Region指向該Region中對象的引用,每一個Region默認 按照512kb劃分紅多個Card,因此RSet須要記錄的東西應該是xx Region的xx Card。 每一個RSet集合就是記錄每一個Region中對象被引用的信息。這樣尋找根對象時直接掃描RSet集合就行。
當愈來愈多的對象晉升到老年代old region時,爲了不堆內存被耗盡,虛擬機會觸發一個混合的垃圾收集器,即Mixed GC, 該算法並非一個Old GC,除了回收整個YoungRegin,還會回收一部分的Old Region,這裏須要注意 :是一部分老年代,而 不是所有老年代,能夠選擇那些old region進行收集,從而能夠對垃圾回收的耗時時間進行控制。也要注意的是Mixed GC並非 Full GC。 Mixed GC何時觸發?由參賽-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n 決定。默認 :45%,該參數的意思是 :當老年代大小 佔整個堆大小百分比達到該閥值時觸發。 它的GC步驟分2步 : 1 . 全局併發標記(global concurrent marking) 2 . 拷貝存活對象(evacuation)
全局併發標記,執行過程分爲五個步驟 : 初始標記(initial mark,STW) 標記從根節點直接可達的對象,這個階段會執行一次年輕代GC,會產生全局停頓。 根區域掃描(root region scan) G1 GC在初始標記的存活區掃描對老年代的引用,並標記被引用的對象。 該階段與應用程序(非STW)同時運行,而且只有完成該階段後,才能開始下一次STW年輕代垃圾回收。 併發標記(Concurrent Marking) G1 GC在整個堆中查找可訪問的(存活的)對象。該階段與應用程序同時運行,能夠被STW年輕代垃圾回收中斷。 從新標記(Renark,STW) 該階段是STW回收,由於程序在運行,針對上一次的標記進行修正。 清除垃圾(Cleanup,STW) 清除和重置標記狀態,該階段會STW,這個階段並不會實際上去作垃圾的收集,等待evacuation 階段來回收。
Evacuation階段是全暫停的。該階段把一部分Region裏的活對象拷貝到另外一部分Region中,從而實現垃圾的回收清理。
-XX:+UseG1GC 使用G1垃圾收集器 -XX:MaxGCPauseMillis 設置指望達到的最大GC停頓時間指標(JVM會盡力實現,但不保證達到),默認值是200毫秒。 -XX:G1HeapRegionSize=n 設置的G1區域的大小。值時2的冪,範圍是1MB到32MB之間。目標是根據最小的Java堆大小劃分出約2048個區域。 默認是堆內存的1/2000。 -XX:ConcGCThreads=n 設置並行標記的線程數。將n設置爲並行垃圾回收線程數(ParallelGCThreads)的1/4左右。 -XX:InitiatingHeapOccupancyPercent=n 設置觸發標記週期的Java堆佔有率閥值。默認佔用率是整個Java堆的45%。
年輕代大小 避免使用-Xmn選項或-XX:NewRatio等其餘相關選項顯示設置年輕代大小。 固定年輕代的大小會覆蓋暫停時間目標。 暫停時間目標不要太過嚴苛 G1 GC的吞吐量目標是90%的應用程序時間和10%的垃圾回收時間。 評估G1 GC的吞吐量時,暫停時間目標不要太嚴苛。目標太多嚴苛表示您願意承受更多的垃圾回收開銷,而這會直接影響到吞吐量。
前面經過-XX:+PrintGCDetail能夠對GC日誌進行打印,咱們就能夠在控制檯查看,這樣雖然能夠查看GC的信息,可是並不直觀,能夠藉助於 第三方的GC的日誌分析工具進行查看。 在日誌打印輸出設計到的參數以下 : -XX:+PrintGC 輸出GC日誌 -XX:+PrintGCDetails 輸出GC的詳細日誌 -XX:+PrintGCTimeStamps 輸出GC的時間戳(以基準時間的形式) -XX:+PrintGCDateStamps 輸出GC的時間戳(以日期的形式,如2013-05-04T21:53:59.234+0800) -XX:+PrintHeapAtGC 在進行GC的先後打印出堆的信息 -Xloggc:../logs/gc.log 日誌文件的輸出路徑 測試 : -XX:+UseG1GC -XX:MaxGCPauseMillis=100 -Xmx256m -XX:+PrintGCDetails -XX:+PrintGCTimeStamps -XX:+PrintGCDateStamps -XX:+PrintHeapAtGC -Xloggc:F://test//gc.log 運行後就能夠在F盤下生成gc.log文件。
這個是顯示JVM堆的總大小、年輕代大小、老年代大小。
這個是顯示GC停頓時間和吞吐率
各個GC執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