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式語言中隱含的「時間中止」前說起狀態型語言的相關前提

函數式語言如Haskell等把計算機當成真正的「計算」機,因此在它們的眼中,世界是靜止的。由於世界是靜止的,因此才創建了它的可計算的基礎。試想,若是每次我還沒算完它就已經改變了,那我「計算」的意義在哪裏?網絡

固然不可否認那樣的計算其實有時候可能也有意義,但那不是廣泛的狀況。廣泛的狀況是,計算是做爲一種認知手段存在於人類知識領域的。它的目的是爲了用來預測。若是我不能在被計算對象發生改變前做出預測,這樣的預測就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認識也是沒有意義的。至於與這種計算相關的所有知識也都是沒有意義的。函數

那固然不行。spa

爲了讓我認識它,「世界」必須靜止不動。也就是說,在我計算的時候,「時間」必須中止對象

 

World at a time是計算的前提。數學

數學家認爲他們只能對一個「世界」進行計算或者至少說,當討論到對「世界」的計算時,他們喜歡一個一個地算。即:算完一個(世界),再算下一個(世界)。也即,一個世界就應該只有一個狀態。若是它擁有了兩個狀態,那麼它就是兩個世界而不是一個世界。由於:world at two times==two worlds。他們認爲不存在擁有兩個狀態的世界。基礎

這與狀態型語言的世界觀徹底相反。狀態型語言認爲世界是擁有狀態的。世界是擁有狀態的世界。狀態是世界的一個屬性。所謂世界,是包含了時間的四維世界。這裏的四維不是愛因斯坦的客觀式「四維」,而是一種主觀式「四維」。神經網絡

客觀式四維世界觀的問題是,它把世界太當回事了。主觀式四維世界觀的目的就是爲了跳出那個陷阱,以把注意力從新轉移到人類的思惟過程自己---在這裏就是「認識」上面來。由於認識其本質上只不過一種主觀性臆想而已。它自己就只存在於人類的理解中。並行

三維的世界觀認爲世界是「算」出來的或者至少能夠被「算」出來。而時間的存在則是由於計算過程的存在。宇宙對於他們來講只不過是一部巨大的計算機而已。im

四維世界觀則是在認可世界的時間性基礎上,認可世界的獨立存在。計算機

計算的目的是爲了從一個世界推知另外一個世界。這是數學家們的邏輯。預測須要一個準確的前提(這個跟神經網絡的邏輯背馳而行---神經網絡每每要求差很少就好了)。Joe說世界是並行的,

共享狀態與消息,在真實世界都是存在的。至少從人類理解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到底什麼纔是「共享」,什麼又是「消息」呢?,,,其實全部的人類概念原本只存在於人類大腦中。所謂「事物」原本也只且只能存在於理解中。一旦沒有了理解,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