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 | 青 暮編程
編輯 | 叢 末微信
今日,一份實名舉報的帖子登上了知乎熱榜第一,具體事情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付向東教授寫舉報信,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80後明星教授楊輝學術抄襲、造假。網絡
根據舉報信的title,這封信同時發給了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app
舉報的具體內容是:付向東受蒲慕明所長邀請,去中科院神經所作學術報告,報告內容是還未發表的研究成果。楊輝全程聽了報告,並在晚飯期間詢問了實驗細節。模塊化
隨後,據付向東在信中所言,楊輝在全面瞭解付向東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實驗結果後,換一種實驗技術進行重複研究工做,從而寫成論文投稿到Cell,並被此雜誌接收,其論文發表時間先於付向東的Nature論文。網站
另外,在信中,付向東呼籲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設計
1blog
事件原委事件
據網友爆料,這件事情具體時間細節是這樣的:ci
付向東2018年11月就向Nature投了論文,這項研究提出的技術有望改變帕金森氏症治療現狀。因爲結論過重量級(諾獎級別),論文一直處於審覈狀態。2018年6月14日,中科院神經所的蒲慕明邀請付向東來國內作報告,付向東在報告中把論文細節所有說出,包括科學思路、所有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
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聽了報告之後,立馬回去複製實驗,於2019年8月就去投稿並於2020年4月8日發表在Cell上,實驗結果和付向東的研究很是雷同。然而,楊輝的論文裏的動物實驗最長也就半年,而付向東的動物實驗歷時最長的長達兩年。
而國內媒體剛開始對此事件的理解倒是: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付向東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爲: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的研究論文。」
「無獨有偶,今年4月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楊輝組在 Cell 雜誌上也發表了相關論文,...進一步佐證了'減法'策略在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可行性。」
付向東則在Nature的論文中加上了本身成果被抄襲的說明:
Note added in proof: While our work was under review, conceptually related results appeared elsewhere.(補充說明:在審查咱們的工做時,概念相關的結果已經在其它地方發表。)
知乎高贊回答評論了這次事件:
通常來講,論文發表前公開講述本身的工做是常見的,能夠更快的傳遞新知識新技術,並且也是自信的象徵。在這些會議上,一方面是讓你們瞭解並推銷本身的發現,同時發現本身項目中的缺點。
做者敢講未發表論文,就是有信心能被接收,並且也不怕別人搶發。會議中講未發表工做是常規操做,這時候文章審稿過程已經快結束了,差很少要接收了。
不過像CNS(Cell、Nature、Science)動不動就審個兩年的,確實會給搶發留出時間。
付向東自信本身9年的心血不會那麼容易被copy,別人不只時間不夠,並且實驗條件器材流程都要從新摸索。楊輝半年就搞定也真是神人了,神經所實驗條件可真好。CNS這種級別的文章,發表前兩年核心數據就已經有了,所以提早講述有利於學術交流。
楊輝半年作完一篇正刊的實驗,意味着每一個實驗都是很快拿到正面結果,生物學正刊的實驗量但是很驚人的。已知目標能夠實現的狀況下,半年時間湊齊數據也算神速了,數據有沒有水分那就見仁見智了。
一個成型的研究,在知道方向和部分細節的狀況下,用1-2年重複出人家9年的工做是徹底有可能的。畢竟原創性研究可能90%的數據是廢數據,是走的彎路。可是抄襲思路搶發則能夠避開全部的走彎路的風險,用十分之一的時間就能重複出來。
這事還不只是剽竊這麼簡單,之後誰還敢提早講本身的工做?
不過,只要楊輝堅持是原創性研究,那調查多半也是不了了之。Cell是否會啓動調查,就看有沒有大佬舉報了。Cell也大機率不會撤稿(無法實錘並且顧及本身期刊顏面),但這種不撤稿更會給楊輝辯解的空間。
此次事件其實在幾天前就引發了討論,咱們在其它網站也找到了網友的評論:
付向東也拿楊輝沒有辦法的,以前全世界幾十個實驗室聯合起來討伐楊輝造假,甚至都還發表了一篇Genome Biology的文章指出楊輝的基因編輯小鼠是僞造的,到後來楊輝還不是同樣, 公司開得風生水起的。
付向東的實驗光是審覈階段就持續了三年多,對比兩篇文章能夠看出楊輝的實驗是多麼粗糙。楊輝的結果只能用在已知付向東實驗結果的狀況下cherry picking data得出才解釋得通。楊輝幸運,沒有遭到嚴格的審稿就搶先發表了。
2
兩位CNS常客
咱們先來介紹事件的主人公,他們都曾經在科學界三大重量級期刊CNS發表多篇論文,屬於CNS常客。
付向東是武漢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病毒學學系,1988年獲凱西保留地(凱斯西儲)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92年獲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後。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系教授、美國先進科學協會會員,RNA協會會員、白血病與淋巴癌協會委員、美國生物醫學科學RayWu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RNA加工與調控、microRNA的生物發生和功能、轉錄和mRNA加工偶聯、功能基因組學、基因表達的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調控。
付向東在美國已得到專利兩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包括12篇Cell、9篇Nature、3篇Science。他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領域有較深造詣,在生命科學界付向東因發現SR家族的剪接因子和一個新的激酶家族而爲衆人矚目。
被指控學術抄襲的楊輝,確實是學術明星,人生經歷可謂開掛。讀博期間一篇Nature,一篇Cell,博士後期間兩篇Cell。2012年,楊輝榮獲吳瑞基金會吳瑞獎學金,吳瑞獎是華人生物學在讀博士最高獎項。2014年,楊輝回國,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PI),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當時僅28歲的楊輝成爲中科院神經所最年輕的研究員。2018年10月,楊輝創辦輝大基因,致力於人類罕見遺傳疾病新型治療技術及藥物研發,並前後完成了3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和過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他是現任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學士,中科院生化所博士,麻省理工學院Whitehead研究所博士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到者。
3
後來居上
2020年6月24日,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付向東團隊在Nature 發表題爲:Reversing a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with in situconverted nigral neuron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如今星形膠質細胞中敲降RNA結合蛋白PTB可將其直接轉分化爲功能性的神經元;這種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多巴胺功能性神經元、重建受損的神經環路、恢復紋狀體內多巴胺水平,並有效治療帕金森綜合徵相關的運動障礙;更重要的是,使用抑制PTB的反義寡核苷酸(ASO)也能達到相似治療效果。
這項研究爲帕金森病及其餘神經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極具前景的治療策略和方法,並得到了神經科學領域的普遍關注。該研究還被選爲Nature 的封面文章,其中凝聚了付向東的團隊歷時9年的成果,包括 6 年的實驗工做,以及近 3 年審稿過程當中的補充實驗工做。
2020年4月8日,Cell 在線發表了楊輝團隊的研究論文,裏面提出了相似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經過運用最新開發的RNA靶向CRISPR系統——CasRx,特異性地在視網膜穆勒膠質細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達,首次在成體中實現了視神經節細胞的再生,而且恢復了永久性視力損傷模型小鼠的視力。
同時,該研究還證實了這項技術能夠很是高效且特異地將紋狀體內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分化成多巴胺神經元,而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狀。
能夠看出,楊輝的論文結果和付向東的極其雷同,而楊輝的論文結果除了實現消除小鼠帕金森症狀以外,還包括恢復小鼠視力的成果。
知乎網友表示,楊輝的實驗着眼於視網膜,付向東的實驗着眼於黑質。但作神經科學的都知道二者就是在不一樣器官的一樣的東西。因此付向東教授說楊輝只是在不一樣腦區作了不同的東西。楊輝作了視網膜的實驗,又把結論跳到帕金森氏症是迷之操做。
據付向東在舉報信中的說明,他曾經在報告中分享了將抗 PTBP1 因子成功應用到視網膜疾病治療的一項合做研究工做。報告以後,楊輝還與付向東共進晚餐,在晚餐期間楊輝向付向東諮詢了許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
楊輝以後換了一種實驗技術敲降 PTBP1,獲得了類似的實驗結果,並在 6 個月後投稿,相比付向東9年的研究時長,這種操做可謂迅雷不及掩耳。
在楊輝論文發表後,蒲慕明所長領導的神經所還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宣稱此項工做是他們研究所的「原始發現」 和「重大突破」。
付向東得知楊輝論文發表後,震驚之餘馬上聯繫了蒲慕明所長。蒲慕明答覆是,若是狀況屬實,楊輝的行爲屬於學術不端,應該認真調查和嚴肅處理。但他同時聲稱楊輝的工做有多是基於付向東實驗室 2013 年發表的論文,屬於所謂「灰色地帶」。
楊輝隨即聲明他們的研究工做始於 2018 年 5 月 17-18 號,「正巧」在付向東去神經所作報告以前(2018 年 6 月 14 號)。但付向東表示,他去神經所學術報告 以前,楊輝竟然連 PTBP1 爲什麼物都不知道。
隨後,付向東請蒲慕明所長讓楊輝提供訂購 PTBP1 相關DNA 引物的時間及證據,然而,至今沒收到他們的任何回覆。
關於時間前後問題,咱們參考一下知乎網友的回答:
付向東實驗室於2013年就啓動了項目,他們爲了排除泄漏形成的假陽性問題,花了好幾年作了多方面的實驗反覆確認,才得出的確是從星形膠質細胞原位轉分化的新生神經元起做用,減輕了帕金森小鼠的症狀。
並且,付向東教授早在2017年9月廈門開的細胞生物學大會上就介紹了這項工做,同年12月還去中科院上海養分與健康研究所給了報告,比18年在神經所給報告的時間還要早,這些都能在網上查到。按時間線來講,誰先誰後一目瞭然。
4
來自衆專家的質疑
楊輝的發表後,許多神經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隨即對其提出了一系列質疑,指出他們看到的陽性結果多是出於實驗室常見的實驗假象。
付向東在閱讀楊暉的論文以後認爲,支持他們結論的大多數證據, 頗有多是因爲某種泄漏表達所致,這種泄漏表達是領域中衆所周知的現象。不過有知乎網友表示,就泄漏表達問題而言,楊輝組這篇Cell報道的結果仍是能重複的。
付向東還表示,因爲誘導型疾病動物模型的表型一般存在較大的差別和不穩定性,在實驗過程當中須要進行嚴密觀察和實時跟蹤,並留下一 組動物進行長達 2 年觀察,分析全部陽性和陰性結果,以便獲得真實可靠的結論。由於這個緣由,他們花了整整 9 年時間,進行了屢次重複並採用多種方法反覆驗證後才完成這項研究工做。
與之相反,楊輝小組在短短六個月內就完成了論文,他們曾經在 2019 年初投稿Nature,但因缺少充分實驗證據支持論文結論而被拒稿。
付向東認爲,從時間上推論,他們甚至沒有足夠時間重複動物實驗。 惟一的解釋是他們極有多是有目的地挑選對其有利的實驗數據,甚至還不能排除僞造實驗數據的可能性。
楊輝在博士後階段發表的一篇Cell論文也曾經遭到領域內科學家普遍質疑,有 20 多個獨立實驗室聯合報道不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當時對於其餘科學家的質疑,楊輝沒有任何合理解釋,也沒有重複過實驗。
最後付向東提出,應該成立一個由神經因此外的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對這次事件進行嚴肅認真的調查,由於事件已超過了科學研究中「灰色地帶」問題。
知乎網友表示,目前的狀況可能對於付向東不利,由於楊輝團隊要自證也很簡單,提供原始數據;或者提供帶日期的實驗記錄和原始數據來證實本身不是在聽了付向東彙報後竊取創意。
而至於Cell發表楊輝被Nature拒稿的論文,也有知乎網友評論,Cell系文章不可信的結果不少,或者說知乎勸退大流裏面的生物相關文章不可信,不可重複的結果大於60%都是保守估計。
5
複製成果如流水線做業的中國學術界
對於付向東對楊輝實驗時間太短的質疑,知乎網友提到了科研界現狀,指出 付向東可能低估了最近幾年國內大佬組的重複速度。
國內勸退專業的博士,尤爲是在一些push大佬組裏的,廣泛8106或者8107的節奏。同時國內大佬招聘博後時,相關費用學校以及當地政府會出大頭,大佬能夠享用近乎免費的人工。再加上更加廉價的「科研助理」,結果就是大佬組廣泛規模龐大,有的大佬作東西時甚至能夠採用耗時耗力的窮舉法,排列組合法。
雖然看着實驗量巨大,但大佬採用「模塊化」管理,把一個大工程拆分紅一堆小項目,分到每一個人頭上,誰先拿到目標數據,那文章就是誰的。
這樣作有兩個好處: 一是大大縮短了實驗時間,加快了實驗進度;二是經過養蠱,讓你們時刻緊張,不敢一絲一毫放鬆。因此搶發成果時特別給力。
網傳舉報信原文:
尊敬的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領導:
我是付向東,目前就任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細胞和分子醫學系教授。在此寫信實名舉報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楊輝剽竊和涉嫌造假等學術道德不端行爲, 同時但願借這一事件懇請國家科技管理高層關注和重視當前國內學術界日益凸顯和 嚴重的科學誠信和學術道德問題,以維護中國科學界的聲譽。
事件原委:
在過去十多年間,咱們團隊致力於闡析細胞命運決定關鍵因子 PTBP1 在神經發生和神經元發育中的功能與做用機制,並於 2013 年首次報道了 PTBP1 介導的基因調控網絡可高效轉分化非神經元細胞爲神經元(詳見 Cell 152:82-86, 2013);同 時,咱們還着手探索 PTBP1 調控的轉分化神經元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通過 9 年多的不懈努力(包括 6 年的實驗工做,以及近 3 年審稿過程當中的補充實驗工做),咱們在帕金森綜合徵疾病小鼠模型中,成功地實現了一次性注射抗 PTBP1 因子就可重建帕金森綜合症黑質紋狀體迴路、徹底消除帕金森綜合徵症狀 (詳見今 年6月25號《天然》,2018年11月12號投稿)。
2018 年 6 月 14 號,受蒲慕明所長特邀學術報告,我在中科院神經所報告了咱們這項未發表的、治療帕金森綜合徵的研究成果,詳細介紹了此項研究工做的科學思路、所有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同時,我還分享了將抗 PTBP1 因子成功應用到視網膜疾病治療的一項合做研究工做。楊輝和神經所百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個人學術報告。報告以後,楊輝和幾位研究員與我共進晚餐,在晚餐期間楊輝向我諮詢了許多關於實驗細節問題。
讓我始料未及的是,楊輝在全面瞭解了咱們的研究思路和成功的實驗結果後, 當即着手換一種實驗技術敲降 PTBP1,重複咱們的研究工做,獲得了類似的實驗結果,並在短短 6 個月後便將他們的論文投稿,最終在今年的《細胞》雜誌發表(4 月 8 號上線,4 月 30 號出版)。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楊輝論文發表後,蒲慕明所長領導的神經所還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宣稱此項工做是他們研究所的「原始發現」 和「重大突破」,不知那天參加過我學術報告會的各位神經所研究員和研究生對此該做何感想?而楊輝本人則在微信朋友圈恬不知恥地宣稱,這是他迄今最滿意、最 有成就感的一項工做!剽竊來的工做居然也有成就感?實在是使人不齒又匪夷所思!
得知楊輝的《細胞》論文即將在線發表後,我當即聯繫了蒲慕明所長,指出這篇論文剽竊了我在神經所報告的、還沒有發表的工做,雖然選擇略有不一樣的腦區進行敲降 PTBP1,但剽竊事實一目瞭然。蒲慕明所長答覆,若是狀況屬實,楊輝的行爲屬於學術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應該認真調查和嚴肅處理;但他同時聲稱楊輝的工做有多是基於咱們實驗室 2013 年發表的論文,屬於所謂「灰色地帶」。楊輝也隨即聲明他們的研究工做始於 2018 年 5 月 17-18 號,「正巧」在我去神經所作報告以前(2018 年 6 月 14 號)。但事實上,我有證據在我去神經所學術報告 以前,楊輝竟然連 PTBP1 爲什麼物都不知道,這充分說明「研究工做始於 2018 年 5 月 17-18 號」是徹頭徹尾的謊話。隨即,我請蒲慕明所長讓楊輝提供訂購 PTBP1 相關DNA 引物的時間及證據,這應該是開始實驗的最早步驟。然而,至今沒收到他們的任何回覆。如此簡單的證據爲什麼拿不出來,這不作實他的謊話和剽竊行爲嗎?若是他繼續捏造假證據,事件的性質就從剽竊進一步惡化成爲欺詐行爲。
論文的科學數據問題:
楊輝的這篇《細胞》論文在 4 月份在線發表後,許多神經生物學領域的專家隨 即對其數據的質量和可靠性提出了一系列質疑,指出論文並無確鑿的證據證實誘導新產生的神經元細胞所必經的細胞遷移、漸近的細胞形態和基因表達轉變以及新得到的神經電生理特性等等。通俗地說,因爲沒有細胞轉分化過程的系列實驗數據的支持,很難說他們的結論真實可靠,不能排除他們看到的陽性結果是出於實驗室常見的實驗假象。我在閱讀他們的論文以後認爲,支持他們結論的大多數所謂證據, 頗有多是因爲 GFAF-Cre 在內源神經元中的泄漏表達所致,這種泄漏表達是領域中衆所周知的現象。
神經生物學專家都知道,誘導型疾病動物模型的表型一般存在較大的差別和不穩定性。以咱們的研究爲例,在進行細胞從新編程以前,首先須要創建穩定的疾病表型動物模型,而後再誘導細胞轉分化,同時進行嚴密觀察和實時跟蹤,並留下一 組動物進行長達 2 年觀察,分析全部陽性和陰性結果,以便獲得真實可靠的結論。由於這個緣由,咱們花了整整 9 年時間,進行了屢次重複並採用多種方法反覆驗證 後才完成這項研究工做。與之相反,楊輝小組在短短六個月內就完成了從課題啓動到論文撰寫,據悉他們在 2019 年初就將研究論文提交給《天然》,但因缺少充分實驗證據支持論文結論而被拒稿,雖然這項工做最終在《細胞》雜誌發表,但並不表明他們數據真實可靠。他們是如何可以在如此短期內得到動物實驗數據?從時間上推論,他們甚至沒有足夠時間重複動物實驗。惟一的解釋是他們極有多是有目的地挑選對其有利的實驗數據,甚至還不能排除僞造實驗數據的可能性。這讓我聯想到楊輝在博士後階段發表的「高效插入基因突變方法」研究論文(詳見 Cell 154: 1370-1379, 2013),遭到領域內科學家普遍質疑,有 20 多個獨立實驗室聯合報道不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詳見 Genome Biology 20:171, 2019)。對於其餘科學家的質疑,楊輝除了辯稱本身比別人高明,強調實驗條件略有不一樣外,沒有任何合理解釋,至今咱們再也沒有看到他重複本身結果的實驗證據。這裏咱們不由要問,楊 輝到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仍是歷來就是慣於剽竊,甚至有造假嫌疑的做弊高手?
就本次 PTBP1 相關的《細胞》論文工做而言,究竟他們的研究是什麼時候開始?數據是如何獲得的?等等一系列疑問,我認爲應該成立一個由神經因此外的科學家組成的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嚴肅認真的調查,由於此次事件已超過了蒲慕明所長所指的科學研究中「灰色地帶」問題。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537874?utm_division=hot_list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