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地命名程序員
有些新手寫程序,當須要定義某個變量名(也多是函數名、類名、包名等)時,隨意地一敲鍵盤,名字就起好了......若干星期後,碰到某 bug,再來看本身寫的代碼時,心中暗自嘀咕:「這代碼是我寫的嗎?咋都看不懂捏?」
因此我常跟新來的菜鳥說,命名不規範害死人啊!鑑於該問題至關廣泛,我整理了幾種典型的做爲反面教材,具體以下:使用單字母命名變量;使用一些沒太大意義的變量名(例如 s一、s二、s3);對同一個業務概念使用不一樣的術語/縮寫(容易讓讀代碼的人神經分裂);使用拼音命名(若是你團隊中有港臺人士或者老外,就慘了)。數據庫
★習慣於代碼的 copy & paste設計模式
這是一個很廣泛的問題。不少新手寫代碼的時候,若是發現要寫的某個函數和前幾天寫的某個函數差很少,就把原來的那個函數貼過來,而後稍微改幾下,心中還暗喜:「又快速搞定了一個功能」......
同窗,若是你也喜歡這麼幹,可要注意了。這種作法是代碼臭味(借用《重構 - 改善既有代碼的設計》的提法)的主要來源,致使代碼可維護性大大降低。當你未來須要增長功能或修改 bug 的時候,要同時改動多個地方,而那時你估計已經想不起來這砣代碼有幾個克隆了。ide
★Magic Number 滿天飛函數
爲了說明Magic Number的問題,咱找個例子來講事兒:假設有個業務邏輯中須要進行10秒的超時等待,你會怎麼寫這個sleep語句?我估計大部分人不外乎下面三種寫法:
一、直接寫上 sleep(101000); 了事
二、定義一個常量 TIMEOUT_XXX = 101000; 而後 sleep(TIMEOUT_XXX);
三、在配製文件中加入一個超時項,而後程序讀取配製文件得到超時值,而後調用 sleep。(此處提到的「配置文件」是廣義的,泛指各類可用於存儲配置信息的機制,如:xml 文件、ini 文件、數據庫 ...)
若是你的作法相似於寫法1,你多半喜歡隨手硬編碼。硬編碼不光缺少可讀性,並且具備和「代碼拷貝粘貼」相似的代碼臭味(可能會存在多個 Magic Number 克隆),不利於往後維護。
至於寫法2,比寫法1稍好(至少可讀性好了)。可是,未來一旦發生需求變動,要求在【運行時】調整超時間隔(甚至要求讓用戶來配製超時間隔),則寫法2的缺點立馬暴露無遺。編碼
★代碼耦合度太大設計
每當說到 MVC 或者設計模式,幾乎每一個 Java 開發人員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可是說歸說,真正寫代碼的時候,鮮有人寫出的代碼是層次清楚的。至於說到代碼耦合分別由哪些狀況引發?什麼是正交的設計?(關於耦合與正交設計,我後面會專門討論一下)能徹底搞明白的人就更少了。
因此不少 Java 新手的代碼耦合度大也就不足爲奇了。我曾經抽查過試用期員工的代碼,各類業務邏輯糾纏在一塊兒,代碼臭味都要薰死人。想重構都無從下手,只好讓他推倒重寫。xml
★被 GC 寵壞進程
因爲 Java 在語言層面提供了內存的垃圾回收機制,程序員只管申請內存,不須要再關心釋放的問題。所以不少新手養成了壞習慣,對於其它資源(好比數據庫鏈接)也只申請不釋放(有些人甚至天真地覺得 JVM 會幫你搞定資源回收)。
還有些人雖然知道資源須要釋放,可是經常忘記(好比寫了打開數據庫鏈接和相關代碼,【即將】寫關閉數據庫鏈接時,忽然有人叫你去吃中飯,回來後就把這茬給忘了)。
這個壞習慣會致使資源的泄露,而資源泄露每每比內存泄露更要命。若是你寫的程序是長時間運行的(好比運行在 Web Server 上),時間長了會因爲資源耗盡而致使整個進程出問題。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