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9·11」:BCM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硝煙散盡,傷痛仍在。架構

「9·11」 ,爲了避免能忘卻的記念!框架

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震驚全球。這一事件也成爲災難恢復和業務連續性領域的標誌性事件。隨着時間的流逝,再提起「9·11」 這個數字,不少人已經沒有當初那麼敏感。不過,這一事件對整個災難恢復和業務連續性行業的發展卻有着極爲重要的影響。不少人就是從那一天起才意識到災難恢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運維

巧合的是,在今年的「9·11」記念日,主題爲「‘互聯網+’與新常態下的業務連續性管理」的2015 DRI(國際災難恢復協會)亞洲年度大會首次在北京舉行。而在BCM(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業務連續性管理)領域的另外一件大事是,9月9日,中金數據與DRI China簽署了戰略合做協議,雙方將共建「國際災難恢復實踐及成果展現培訓基地」,由此開啓了在BCM領域「產學聯合「的新嘗試。ide

搞BCM難道是爲了應付檢查?

「9·11」給BCM業界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警醒:因爲世貿大廈倒塌,那些沒有部署容災系統的公司大多數已經銷聲匿跡;而那些「奇蹟」般在災難後極短的時間內又從新開業的公司都受益於以前創建的數據備份和遠程容災系統。「容災就像是給企業買了一份保險,到真正發生災難時,才能體會到它的重要性。」這也成了容災方案提供商慣用的宣傳容災重要性的口頭語。工具

14年過去了,從最初的以數據爲核心的災難恢復,到業務的恢復,再到BCM,用戶對災難以及災難對數據和業務的影響有了更加入的認知,像銀行這樣走在BCM前沿的用戶如今考慮的是如何在全行範圍內實現對業務連續性的管理。但同時咱們也發現,在中國,還有大量用戶處於要不要部署容災系統和如何部署容災系統的階段。不少用戶還只是單純地從技術層面考慮如何抵禦災難,而沒有從整個公司宏觀戰略和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業務連續性這個問題。ui

DRI China總裁於天在談到BCM目前的發展示狀時表示:「在國內,BCM彷佛是一個熱門話題,銀行對此十分熱衷,不少銀行已經或正在實施BCM。可是與國外成熟的BCM市場相比,中國用戶對BCM內涵的理解以及在BCM的具體實施上還存在差距,主要表如今,中國用戶更關注技術層面的問題,而不多從業務和管理的高度去理解這個問題;一些資金不足的中小銀行不知道實施BCM應該從何處入手;有些已經實施了BCM的用戶,搞的倒是‘形式主義’那一套,相關的文檔雖然齊全,可是在遇到問題時可否發揮BCM系統應有的做用仍是一個未知數。」阿里雲

一些中國企業在BCM方面只作「表面文章」,這多是拉大中外在BCM方面差距的重要緣由。這些企業的領導層並無真正理解BCM的內涵,只是由於行業監管部門對BCM的硬性要求,因此才勉爲其難地上馬BCM項目,其目的是應付主管部門的驗收,因此BCM很難發揮其應有的做用。有些企業在實施BCM後,相關的文檔應該由哪一個部門管理都不明確。說到底,這些企業從思想觀念上並無對BCM給予應有的重視和研究。spa

根據記者的觀察,BCM之因此沒能在企業中獲得普遍應用,還有一個緣由:企業沒有認識到BCM的實施可以給企業業務帶來什麼樣的積極影響。以容災爲例,若是用戶只是把容災當成是一項保險,而實際上可以影響業務的大災難又不多發生,可能有的企業就會認爲建容災系統付出那麼多資金、人力並不值得,因此產生了僥倖心理。不少企業就是沒有認識到BCM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因此忽視了BCM。orm

其實,早在2011年,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業務連續性監管指引的通知》(簡稱104號文件),對增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和提升業務連續性管理能力有明確要求。可是實際中,又有多少銀行是嚴格按照文件的內容執行的呢?事件

BCM沒必要適得其反

於天指出,相比於國外由業務和應用驅動的BCM實踐,中國在災難恢復和BCM方面仍是一個「法規驅動型」的市場,而法規是最低的底線。若是僅按法規標準去實施BCM,沒法真正全面知足實際的BCM須要。何況,104號文件還只是針對銀行的一個行業監管要求,證券、保險兩個行業在BCM的實際執行方面比銀行還滯後。參加這次2015 DRI亞洲年度大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分享BCM成功經驗的大可能是***,而想在證券和保險行業找到適合的演講者比較困難。

如今,容災仍是一個熱門話題,特別是支付寶、攜程、阿里雲等頻繁發生事故後,IT廠商在各類大會小會上都在介紹本身的容災解決方案,雙活數據中心、雲災備等是討論最多的話題。中金數據業務連續性服務中心副總經理李可認爲,推動BCM沒有必要適得其反,對於現階段尚未BCM需求的客戶,不要強迫他們如今就上BCM系統。因爲應用需求不一樣,用戶所處的業務連續性管理的階段也不一樣,容災是包含在BCM之中的。用戶能夠先創建本身的容災系統,而後在時機成熟時再考慮BCM,最終創建覆蓋整個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舉例來講,中金數據的客戶中國銀行,就是先建了IT容災系統,在各業務部門都擁有了詳細的預案,容災演練也比較完善了,才從全行風險管控的角度出發建設一個規範的業務連續性管理框架。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今天,在新的業務模式下,IT與業務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了,在不少致力於實現「互聯網+」的企業中,IT就是它們的業務。與此相似,容災與BCM之間的界限也不像之前那麼清楚了。對於要求7×24小時在線運行的企業來講,沒有容災系統簡直就沒有辦法開展業務。「面臨新的業務和管理挑戰,客戶應該把BCM的專業知識與其業務相結合考慮,將BCM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實現容災與BCM的協調統一。」李可表示。

當前,中國客戶對BCM的理解還存在誤區:將BCM歸爲IT部門的工做,其實企業的全部業務部門都應該參與BCM的實施上。「如今,不少銀行的業務部門不多參與BCM的執行,這也沒有達到104號文件的要求。」於天告訴記者。

BCM也要雲化

雖然在BCM的落地方面,國內用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可是包括中金數據在內的一批服務商和行業先行者一直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持續改進。

中金數據總裁助理王薇薇介紹說:「中金數據致力於BCM軟件的開發和推廣已經有10年,見證了中國BCM的誕生和發展。目前,中金數據已經創建起符合國際規範標準的運行管理體系,擁有專業而富有經驗的服務團隊,而且爲一些重點行業客戶提供了災難備份恢復和業務連續性等服務。」在過去10年,中金數據前後爲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提供了專業的基礎設施及BCM服務,其中爲中國建設銀行提供的BCM服務是中國BCM史上第一個示範案例,開創了BCM業務在中國的先河,爲行業樹立了標杆。此外,中金數據的BCM業務還覆蓋了國內數十家商業銀行和大型保險公司,擁有的成功案例有數十個,在中國銀行業BCM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早在2009年11月,中金數據就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BCM管理工具——CeBCM,以協助客戶實現業務連續性管理工做的流程化、智能化,爲業務連續性體系建設提供系統平臺,強化演練的呈現效果,同時下降了維護和管理成本。

臨商銀行是首批CeBCM的用戶。2014年,中金數據在幫助臨商銀行建設容災系統的同時,對臨商銀行使用CeBCM的狀況進行了回訪。中金數據發現,一些用戶之因此沒能充分發揮CeBCM的做用,是由於他們缺乏專業人員。針對這種狀況,中金數據正在潛心研發基於雲架構的CeBCM,將原來實施比較複雜的單機版的CeBCM變成一個雲化的易於使用的工具。這樣一來,用戶一方能夠沒必要招募太多專業人員,中金數據的專業服務人員經過遠程服務的方式就能夠幫助客戶解決與BCM相關的問題,從而節省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今年末,中金數據就能夠推出CeBCM雲版本的演示版。按李可的說法,雲版本的CeBCM誕生後,原來一個BCM項目可能要3個專業人員進行維護,而用了雲版本的CeBCM,一個專業人員能夠支持5-6個BCM項目。

當前,CeBCM的版本是4.0。在3.0版本之前,CeBCM主要的改進在界面上;從3.0版本到4.0版本,CeBCM的功能獲得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從現有的4.0版到將來的雲化的5.0版本,CeBCM的架構將發生完全變化。「到那時,CeBCM能夠說是脫胎換骨。這也是咱們避免與友商之間出現同質化競爭的措施。」李可表示,「CeBCM雲版本是應客戶的需求研發,一方面,它能夠加強咱們的產品與原有用戶之間的黏性;另外一方面,咱們利用雲這種新的服務模式能夠得到更多新客戶。」

對於產品同質化這一現象,於天也深有同感。國內的不少企業喜歡跟風,看到別人開發了一個受到市場歡迎的產品,它們立刻會模仿,形成了國內的BCM產品雖多,可是功能類似,好比大多數BCM產品都具備編制計劃、文檔管理等功能,而在BCM中一樣重要的應急管理等功能不多有人觸及。國外的成功經驗是,各廠商在BCM產業鏈上找準本身的定位,開發別人沒有的產品和功能,實現互補,這樣才能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在豐富BCM生態鏈的同時,促進整個BCM行業的健康發展。

之前,CeBCM的客戶羣體主要是金融行業的客戶。如今,中金數據但願藉助雲化的CeBCM開拓更廣闊的新市場,好比電信、政府等。所以,在雲化的同時,中金數據還會主動去除CeBCM的金融行業的特性,力爭將CeBCM推廣到更多行業。

如今,國內的不少中小企業受預算、自身成熟度等條件的侷限,實施BCM項目比較困難,所以迫切須要一種能分段實施、逐步推進、規避實施風險的方式。基於客戶的這一須要,中金數據能夠提供租賃、打包、化整爲零的服務模式,把單一的項目模式轉化爲常效運營模式。

「咱們的最大優點,也是最大財富,是咱們10年來積累下的知識庫,包括咱們本身的技術、最佳實踐、客戶的應用經驗等。」李可補充說,「另外,咱們擁有專業的服務團隊,包括顧問諮詢、運維人員等。咱們但願經過雲化的CeBCM更好地整合這些優點和經驗,開創一種新的服務模式。」

BCM人才培養很重要

中金數據與DRI China將利用各自的資源,在項目經驗分享和人才培養交流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做。雙方合做的第一個落地項目就是「國際災難恢復實踐及成果展現培訓基地」,這是中金數據探索BCM「產學聯合」模式的首次嘗試。該培訓基地將爲中國BCM行業輸送優秀的研究成果與專業人才。

於天介紹說,目前,中國經過CBCP認證的已經有300多人,數量僅次於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全球排名第四。一開始,參與CBCP認證和培訓的可能是一些從事諮詢顧問的專業人員。如今,不少廠商的技術人員也很是積極地參與培訓和認證。而DRII(DRI International)在培訓方面也不斷改進,更加註重實用性。通經5天專業培訓並得到CBCP認證的人員本身就能夠實際參與BCM項目。在與中金數據合做後,DRI China可能會引入CeBCM軟件的培訓,並幫助中金數據推廣其產品。而中金數據會幫助DRI China在中國推廣其培訓和認證業務,中金數據的專家也會成爲DRI China的講師。

回顧過去10年,中金數據在BCM方面與DRI China和中國信息化推動聯盟業務持續管理專業委員會等專業機構合做,在技術方面保持與國際同步和國內領先。將來,中金數據將以合做雙贏爲原則,經過創新的、多樣化的模式,爲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符合監管、穩健有效的業務連續性管理服務。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