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子效應的由來:
是由我在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聯想到的。
我每次電話叫外賣的時候,送外賣的小飯店老是連同裝好飯菜的盤子一塊兒送過來,而不是像其餘家同樣,用一個一次性飯盒裝來。每次我問到送外賣的師傅:盤子何時還給您?他老是回答:下次吧。因而他把盤子留了下來,咱們爲了能將盤子還給他,天天都叫這家「留下盤子」的小飯店送外賣。
盤子效應:
它依託的是一件價值很低的附屬品—盤子,而盤子帶給客戶的是什麼呢?它的目的是讓客戶觀摩,聯想到企業自己。更重要的是,因爲盤子這件附屬品是要被收回的,也就是被暫時存放或借予顧客的,因爲人的一種「很差意思」的心理,當顧客再次進行同類型消費時,趨低消費將再也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對於這個企業的再次光顧。久而久之,造成不可擺脫的依賴心理,從而使企業獲利。
固然在這個過程當中,要清楚顧客的利益點和顧慮點在什麼地方,根據其利益點和顧慮點決定在體驗式銷售過程當中重點展現哪些部分尤其關鍵。
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也要不斷的變化本身的方式和產品來迎合消費者和客戶。
做爲互聯網的產品,不管是在作社區,作BBS或是作垂直門戶,我一直在強調要給用戶一種相似於「盤子」同樣的附加值加。可是互聯網行業有其必定的「特殊性」,就是咱們爲用戶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虛擬的,看不到的,可是必定是有價值的東西。
就拿作社區來說,咱們爲用戶提供「下載資料」、「免費軟件」和「八卦祕新」等,這就是現實的「盤子」;作網遊,咱們爲用戶提供「知足感」、「成就感」這就是虛擬的「盤子」;作SNS來說,用戶和用戶之間的「關係鏈」就是「盤子」;作搜索引擎來說,咱們的「盤子」除了原有的簡單的「搜索框」之外,最重要的是應該是附加產品能給用戶帶來什麼。
其中不得不佩服百度產品的串聯性和相關性。百度給予用戶的是多個「盤子」,而且這些「盤子」很規矩——咱們吃正點西餐廳的時候,會知道什麼樣的盤子,多大的盤子應該裝什麼樣的食物。百度也是同樣,在最初百度Hi以後,從c2c的有啊上線,Hi也成功的串聯了百度的產品線。
因此咱們不難看出,作產品,除了要了解用戶的需求以外,還要分析一下用戶需求之外的「需求」——也就是用戶「需求的相關性」或是「潛意識需求」,而作這一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本身從此要作什麼樣的盤子。
面對互聯網產品的今天,每一個網站都想使本身的用戶更多,能提高本身用戶的黏性,以便帶來更多的用戶,可是現今更過IT公司僅僅是爲了作產品而作,今天用戶說了想要某某產品,明天用戶說了想要某某產品,永遠不能提早判斷用戶的下一個需求,甚至是「改變」用戶的需求。
用戶是上帝嗎?我不這麼認爲。用戶的話是必定要聽的,可是不能全聽。松下幸之助曾說過:世界上本沒有攝像機,是咱們製造了攝像機,因此用戶纔有了這樣的需求。這句話沒錯,可是他忘記說了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松下製造出錄像機的時候,他們根據「盤子」,也就是用戶的「潛在需求」,因此製造了攝像機。
因此在這裏提出的「盤子效應」,其實就是將體驗營銷和潛在需求相融合的一個結論。我將它用簡單的語言表述出來。我也但願能與你們要討論。以便我繼續完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