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數的擴展html
函數參數的默認值node
基本用法python
在ES6以前,不能直接爲函數的參數指定默認值,只能採用變通的方法。git
function log(x, y) {es6
y = y || 'World';github
console.log(x, y);算法
}數據庫
log('Hello') // Hello World編程
log('Hello', 'China') // Hello China數組
log('Hello', '') // Hello World
上面代碼檢查函數log的參數y有沒有賦值,若是沒有,則指定默認值爲World。這種寫法的缺點在於,若是參數y賦值了,可是對應的布爾值爲false,則該賦值不起做用。就像上面代碼的最後一行,參數y等於空字符,結果被改成默認值。
爲了不這個問題,一般須要先判斷一下參數y是否被賦值,若是沒有,再等於默認值。
if (typeof y === 'undefined') {
y = 'World';
}
ES6容許爲函數的參數設置默認值,即直接寫在參數定義的後面。
function log(x, y = 'World') {
console.log(x, y);
}
log('Hello') // Hello World
log('Hello', 'China') // Hello China
log('Hello', '') // Hello
能夠看到,ES6的寫法比ES5簡潔許多,並且很是天然。下面是另外一個例子。
function Point(x = 0, y = 0) {
this.x = x;
this.y = y;
}
var p = new Point();
p // { x: 0, y: 0 }
除了簡潔,ES6的寫法還有兩個好處:首先,閱讀代碼的人,能夠馬上意識到哪些參數是能夠省略的,不用查看函數體或文檔;其次,有利於未來的代碼優化,即便將來的版本在對外接口中,完全拿掉這個參數,也不會致使之前的代碼沒法運行。
參數變量是默認聲明的,因此不能用let或const再次聲明。
function foo(x = 5) {
let x = 1; // error
const x = 2; // error
}
上面代碼中,參數變量x是默認聲明的,在函數體中,不能用let或const再次聲明,不然會報錯。
與解構賦值默認值結合使用
參數默認值能夠與解構賦值的默認值,結合起來使用。
function foo({x, y = 5}) {
console.log(x, y);
}
foo({}) // undefined, 5
foo({x: 1}) // 1, 5
foo({x: 1, y: 2}) // 1, 2
foo() //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x' of undefined
上面代碼使用了對象的解構賦值默認值,而沒有使用函數參數的默認值。只有當函數foo的參數是一個對象時,變量x和y纔會經過解構賦值而生成。若是函數foo調用時參數不是對象,變量x和y就不會生成,從而報錯。若是參數對象沒有y屬性,y的默認值5纔會生效。
下面是另外一個對象的解構賦值默認值的例子。
function fetch(url, { body = '', method = 'GET', headers = {} }) {
console.log(method);
}
fetch('http://example.com', {})
// "GET"
fetch('http://example.com')
// 報錯
上面代碼中,若是函數fetch的第二個參數是一個對象,就能夠爲它的三個屬性設置默認值。
上面的寫法不能省略第二個參數,若是結合函數參數的默認值,就能夠省略第二個參數。這時,就出現了雙重默認值。
function fetch(url, { method = 'GET' } = {}) {
console.log(method);
}
fetch('http://example.com')
// "GET"
上面代碼中,函數fetch沒有第二個參數時,函數參數的默認值就會生效,而後纔是解構賦值的默認值生效,變量method纔會取到默認值GET。
再請問下面兩種寫法有什麼差異?
// 寫法一
function m1({x = 0, y = 0} = {}) {
return [x, y];
}
// 寫法二
function m2({x, y} = { x: 0, y: 0 }) {
return [x, y];
}
上面兩種寫法都對函數的參數設定了默認值,區別是寫法一函數參數的默認值是空對象,可是設置了對象解構賦值的默認值;寫法二函數參數的默認值是一個有具體屬性的對象,可是沒有設置對象解構賦值的默認值。
// 函數沒有參數的狀況
m1() // [0, 0]
m2() // [0, 0]
// x和y都有值的狀況
m1({x: 3, y: 8}) // [3, 8]
m2({x: 3, y: 8}) // [3, 8]
// x有值,y無值的狀況
m1({x: 3}) // [3, 0]
m2({x: 3}) // [3, undefined]
// x和y都無值的狀況
m1({}) // [0, 0];
m2({}) // [undefined, undefined]
m1({z: 3}) // [0, 0]
m2({z: 3}) // [undefined, undefined]
參數默認值的位置
一般狀況下,定義了默認值的參數,應該是函數的尾參數。由於這樣比較容易看出來,到底省略了哪些參數。若是非尾部的參數設置默認值,實際上這個參數是無法省略的。
// 例一
function f(x = 1, y) {
return [x, y];
}
f() // [1, undefined]
f(2) // [2, undefined])
f(, 1) // 報錯
f(undefined, 1) // [1, 1]
// 例二
function f(x, y = 5, z) {
return [x, y, z];
}
f() // [undefined, 5, undefined]
f(1) // [1, 5, undefined]
f(1, ,2) // 報錯
f(1, undefined, 2) // [1, 5, 2]
上面代碼中,有默認值的參數都不是尾參數。這時,沒法只省略該參數,而不省略它後面的參數,除非顯式輸入undefined。
若是傳入undefined,將觸發該參數等於默認值,null則沒有這個效果。
function foo(x = 5, y = 6) {
console.log(x, y);
}
foo(undefined, null)
// 5 null
上面代碼中,x參數對應undefined,結果觸發了默認值,y參數等於null,就沒有觸發默認值。
函數的length屬性
指定了默認值之後,函數的length屬性,將返回沒有指定默認值的參數個數。也就是說,指定了默認值後,length屬性將失真。
(function (a) {}).length // 1
(function (a = 5) {}).length // 0
(function (a, b, c = 5) {}).length // 2
上面代碼中,length屬性的返回值,等於函數的參數個數減去指定了默認值的參數個數。好比,上面最後一個函數,定義了3個參數,其中有一個參數c指定了默認值,所以length屬性等於3減去1,最後獲得2。
這是由於length屬性的含義是,該函數預期傳入的參數個數。某個參數指定默認值之後,預期傳入的參數個數就不包括這個參數了。同理,rest參數也不會計入length屬性。
(function(...args) {}).length // 0
若是設置了默認值的參數不是尾參數,那麼length屬性也再也不計入後面的參數了。
(function (a = 0, b, c) {}).length // 0
(function (a, b = 1, c) {}).length // 1
做用域
一個須要注意的地方是,若是參數默認值是一個變量,則該變量所處的做用域,與其餘變量的做用域規則是同樣的,即先是當前函數的做用域,而後纔是全局做用域。
var x = 1;
function f(x, y = x) {
console.log(y);
}
f(2) // 2
上面代碼中,參數y的默認值等於x。調用時,因爲函數做用域內部的變量x已經生成,因此y等於參數x,而不是全局變量x。
若是調用時,函數做用域內部的變量x沒有生成,結果就會不同。
let x = 1;
function f(y = x) {
let x = 2;
console.log(y);
}
f() // 1
上面代碼中,函數調用時,y的默認值變量x還沒有在函數內部生成,因此x指向全局變量。
若是此時,全局變量x不存在,就會報錯。
function f(y = x) {
let x = 2;
console.log(y);
}
f() //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下面這樣寫,也會報錯。
var x = 1;
function foo(x = x) {
// ...
}
foo() //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上面代碼中,函數foo的參數x的默認值也是x。這時,默認值x的做用域是函數做用域,而不是全局做用域。因爲在函數做用域中,存在變量x,可是默認值在x賦值以前先執行了,因此這時屬於暫時性死區(參見《let和const命令》一章),任何對x的操做都會報錯。
若是參數的默認值是一個函數,該函數的做用域是其聲明時所在的做用域。請看下面的例子。
let foo = 'outer';
function bar(func = x => foo) {
let foo = 'inner';
console.log(func()); // outer
}
bar();
上面代碼中,函數bar的參數func的默認值是一個匿名函數,返回值爲變量foo。這個匿名函數聲明時,bar函數的做用域尚未造成,因此匿名函數裏面的foo指向外層做用域的foo,輸出outer。
若是寫成下面這樣,就會報錯。
function bar(func = () => foo) {
let foo = 'inner';
console.log(func());
}
bar() // ReferenceError: foo is not defined
上面代碼中,匿名函數裏面的foo指向函數外層,可是函數外層並無聲明foo,因此就報錯了。
下面是一個更復雜的例子。
var x = 1;
function foo(x, y = function() { x = 2; }) {
var x = 3;
y();
console.log(x);
}
foo() // 3
上面代碼中,函數foo的參數y的默認值是一個匿名函數。函數foo調用時,它的參數x的值爲undefined,因此y函數內部的x一開始是undefined,後來被從新賦值2。可是,函數foo內部從新聲明瞭一個x,值爲3,這兩個x是不同的,互相不產生影響,所以最後輸出3。
若是將var x = 3的var去除,兩個x就是同樣的,最後輸出的就是2。
var x = 1;
function foo(x, y = function() { x = 2; }) {
x = 3;
y();
console.log(x);
}
foo() // 2
應用
利用參數默認值,能夠指定某一個參數不得省略,若是省略就拋出一個錯誤。
function throwIfMissing() {
throw new Error('Missing parameter');
}
function foo(mustBeProvided = throwIfMissing()) {
return mustBeProvided;
}
foo()
// Error: Missing parameter
上面代碼的foo函數,若是調用的時候沒有參數,就會調用默認值throwIfMissing函數,從而拋出一個錯誤。
從上面代碼還能夠看到,參數mustBeProvided的默認值等於throwIfMissing函數的運行結果(即函數名以後有一對圓括號),這代表參數的默認值不是在定義時執行,而是在運行時執行(即若是參數已經賦值,默認值中的函數就不會運行),這與python語言不同。
另外,能夠將參數默認值設爲undefined,代表這個參數是能夠省略的。
function foo(optional = undefined) { ··· }
rest參數
ES6引入rest參數(形式爲「...變量名」),用於獲取函數的多餘參數,這樣就不須要使用arguments對象了。rest參數搭配的變量是一個數組,該變量將多餘的參數放入數組中。
function add(...values) {
let sum = 0;
for (var val of values) {
sum += val;
}
return sum;
}
add(2, 5, 3) // 10
上面代碼的add函數是一個求和函數,利用rest參數,能夠向該函數傳入任意數目的參數。
下面是一個rest參數代替arguments變量的例子。
// arguments變量的寫法
function sortNumbers() {
return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sort();
}
// rest參數的寫法
const sortNumbers = (...numbers) => numbers.sort();
上面代碼的兩種寫法,比較後能夠發現,rest參數的寫法更天然也更簡潔。
rest參數中的變量表明一個數組,因此數組特有的方法均可以用於這個變量。下面是一個利用rest參數改寫數組push方法的例子。
function push(array, ...items) {
items.forEach(function(item) {
array.push(item);
console.log(item);
});
}
var a = [];
push(a, 1, 2, 3)
注意,rest參數以後不能再有其餘參數(即只能是最後一個參數),不然會報錯。
// 報錯
function f(a, ...b, c) {
// ...
}
函數的length屬性,不包括rest參數。
(function(a) {}).length // 1
(function(...a) {}).length // 0
(function(a, ...b) {}).length // 1
擴展運算符
含義
擴展運算符(spread)是三個點(...)。它比如rest參數的逆運算,將一個數組轉爲用逗號分隔的參數序列。
console.log(...[1, 2, 3])
// 1 2 3
console.log(1, ...[2, 3, 4], 5)
// 1 2 3 4 5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iv')]
// [<div>, <div>, <div>]
該運算符主要用於函數調用。
function push(array, ...items) {
array.push(...items);
}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var numbers = [4, 38];
add(...numbers) // 42
上面代碼中,array.push(...items)和add(...numbers)這兩行,都是函數的調用,它們的都使用了擴展運算符。該運算符將一個數組,變爲參數序列。
擴展運算符與正常的函數參數能夠結合使用,很是靈活。
function f(v, w, x, y, z) { }
var args = [0, 1];
f(-1, ...args, 2, ...[3]);
替代數組的apply方法
因爲擴展運算符能夠展開數組,因此再也不須要apply方法,將數組轉爲函數的參數了。
// ES5的寫法
function f(x, y, z) {
// ...
}
var args = [0, 1, 2];
f.apply(null, args);
// ES6的寫法
function f(x, y, z) {
// ...
}
var args = [0, 1, 2];
f(...args);
下面是擴展運算符取代apply方法的一個實際的例子,應用Math.max方法,簡化求出一個數組最大元素的寫法。
// ES5的寫法
Math.max.apply(null, [14, 3, 77])
// ES6的寫法
Math.max(...[14, 3, 77])
// 等同於
Math.max(14, 3, 77);
上面代碼表示,因爲JavaScript不提供求數組最大元素的函數,因此只能套用Math.max函數,將數組轉爲一個參數序列,而後求最大值。有了擴展運算符之後,就能夠直接用Math.max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經過push函數,將一個數組添加到另外一個數組的尾部。
// ES5的寫法
var arr1 = [0, 1, 2];
var arr2 = [3, 4, 5];
Array.prototype.push.apply(arr1, arr2);
// ES6的寫法
var arr1 = [0, 1, 2];
var arr2 = [3, 4, 5];
arr1.push(...arr2);
上面代碼的ES5寫法中,push方法的參數不能是數組,因此只好經過apply方法變通使用push方法。有了擴展運算符,就能夠直接將數組傳入push方法。
下面是另一個例子。
// ES5
new (Date.bind.apply(Date, [null, 2015, 1, 1]))
// ES6
new Date(...[2015, 1, 1]);
擴展運算符的應用
(1)合併數組
擴展運算符提供了數組合並的新寫法。
// ES5
[1, 2].concat(more)
// ES6
[1, 2, ...more]
var arr1 = ['a', 'b'];
var arr2 = ['c'];
var arr3 = ['d', 'e'];
// ES5的合併數組
arr1.concat(arr2, arr3);
// [ 'a', 'b', 'c', 'd', 'e' ]
// ES6的合併數組
[...arr1, ...arr2, ...arr3]
// [ 'a', 'b', 'c', 'd', 'e' ]
(2)與解構賦值結合
擴展運算符能夠與解構賦值結合起來,用於生成數組。
// ES5
a = list[0], rest = list.slice(1)
// ES6
[a, ...rest] = list
下面是另一些例子。
const [first, ...rest] = [1, 2, 3, 4, 5];
first // 1
rest // [2, 3, 4, 5]
const [first, ...rest] = [];
first // undefined
rest // []:
const [first, ...rest] = ["foo"];
first // "foo"
rest // []
若是將擴展運算符用於數組賦值,只能放在參數的最後一位,不然會報錯。
const [...butLast, last] = [1, 2, 3, 4, 5];
// 報錯
const [first, ...middle, last] = [1, 2, 3, 4, 5];
// 報錯
(3)函數的返回值
JavaScript的函數只能返回一個值,若是須要返回多個值,只能返回數組或對象。擴展運算符提供瞭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變通方法。
var dateFields = readDateFields(database);
var d = new Date(...dateFields);
上面代碼從數據庫取出一行數據,經過擴展運算符,直接將其傳入構造函數Date。
(4)字符串
擴展運算符還能夠將字符串轉爲真正的數組。
[...'hello']
// [ "h", "e", "l", "l", "o" ]
上面的寫法,有一個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正確識別32位的Unicode字符。
'x\uD83D\uDE80y'.length // 4
[...'x\uD83D\uDE80y'].length // 3
上面代碼的第一種寫法,JavaScript會將32位Unicode字符,識別爲2個字符,採用擴展運算符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正確返回字符串長度的函數,能夠像下面這樣寫。
function length(str) {
return [...str].length;
}
length('x\uD83D\uDE80y') // 3
凡是涉及到操做32位Unicode字符的函數,都有這個問題。所以,最好都用擴展運算符改寫。
let str = 'x\uD83D\uDE80y';
str.split('').reverse().join('')
// 'y\uDE80\uD83Dx'
[...str].reverse().join('')
// 'y\uD83D\uDE80x'
上面代碼中,若是不用擴展運算符,字符串的reverse操做就不正確。
(5)實現了Iterator接口的對象
任何Iterator接口的對象,均可以用擴展運算符轉爲真正的數組。
var nodeList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iv');
var array = [...nodeList];
上面代碼中,querySelectorAll方法返回的是一個nodeList對象。它不是數組,而是一個相似數組的對象。這時,擴展運算符能夠將其轉爲真正的數組,緣由就在於NodeList對象實現了Iterator接口。
對於那些沒有部署Iterator接口的相似數組的對象,擴展運算符就沒法將其轉爲真正的數組。
let arrayLike = {
'0': 'a',
'1': 'b',
'2': 'c',
length: 3
};
// TypeError: Cannot spread non-iterable object.
let arr = [...arrayLike];
上面代碼中,arrayLike是一個相似數組的對象,可是沒有部署Iterator接口,擴展運算符就會報錯。這時,能夠改成使用Array.from方法將arrayLike轉爲真正的數組。
(6)Map和Set結構,Generator函數
擴展運算符內部調用的是數據結構的Iterator接口,所以只要具備Iterator接口的對象,均可以使用擴展運算符,好比Map結構。
let map = new Map([
[1, 'one'],
[2, 'two'],
[3, 'three'],
]);
let arr = [...map.keys()]; // [1, 2, 3]
Generator函數運行後,返回一個遍歷器對象,所以也可使用擴展運算符。
var go = function*(){
yield 1;
yield 2;
yield 3;
};
[...go()] // [1, 2, 3]
上面代碼中,變量go是一個Generator函數,執行後返回的是一個遍歷器對象,對這個遍歷器對象執行擴展運算符,就會將內部遍歷獲得的值,轉爲一個數組。
若是對沒有iterator接口的對象,使用擴展運算符,將會報錯。
var obj = {a: 1, b: 2};
let arr = [...obj]; // TypeError: Cannot spread non-iterable object
name屬性
函數的name屬性,返回該函數的函數名。
function foo() {}
foo.name // "foo"
這個屬性早就被瀏覽器普遍支持,可是直到ES6,纔將其寫入了標準。
須要注意的是,ES6對這個屬性的行爲作出了一些修改。若是將一個匿名函數賦值給一個變量,ES5的name屬性,會返回空字符串,而ES6的name屬性會返回實際的函數名。
var func1 = function () {};
// ES5
func1.name // ""
// ES6
func1.name // "func1"
上面代碼中,變量func1等於一個匿名函數,ES5和ES6的name屬性返回的值不同。
若是將一個具名函數賦值給一個變量,則ES5和ES6的name屬性都返回這個具名函數本來的名字。
const bar = function baz() {};
// ES5
bar.name // "baz"
// ES6
bar.name // "baz"
Function構造函數返回的函數實例,name屬性的值爲「anonymous」。
(new Function).name // "anonymous"
bind返回的函數,name屬性值會加上「bound 」前綴。
function foo() {};
foo.bind({}).name // "bound foo"
(function(){}).bind({}).name // "bound "
箭頭函數
基本用法
ES6容許使用「箭頭」(=>)定義函數。
var f = v => v;
上面的箭頭函數等同於:
var f = function(v) {
return v;
};
若是箭頭函數不須要參數或須要多個參數,就使用一個圓括號表明參數部分。
var f = () => 5;
// 等同於
var f = function () { return 5 };
var sum = (num1, num2) => num1 + num2;
// 等同於
var sum = function(num1,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若是箭頭函數的代碼塊部分多於一條語句,就要使用大括號將它們括起來,而且使用return語句返回。
var sum = (num1, num2) => { return num1 + num2; }
因爲大括號被解釋爲代碼塊,因此若是箭頭函數直接返回一個對象,必須在對象外面加上括號。
var getTempItem = id => ({ id: id, name: "Temp" });
箭頭函數能夠與變量解構結合使用。
const full = ({ first, last }) => first + ' ' + last;
// 等同於
function full(person) {
return person.first + ' ' + person.last;
}
箭頭函數使得表達更加簡潔。
const isEven = n => n % 2 == 0;
const square = n => n * n;
上面代碼只用了兩行,就定義了兩個簡單的工具函數。若是不用箭頭函數,可能就要佔用多行,並且還不如如今這樣寫醒目。
箭頭函數的一個用處是簡化回調函數。
// 正常函數寫法
[1,2,3].map(function (x) {
return x * x;
});
// 箭頭函數寫法
[1,2,3].map(x => x * x);
另外一個例子是
// 正常函數寫法
var result = values.sort(function (a, b) {
return a - b;
});
// 箭頭函數寫法
var result = values.sort((a, b) => a - b);
下面是rest參數與箭頭函數結合的例子。
const numbers = (...nums) => nums;
numbers(1, 2, 3, 4, 5)
// [1,2,3,4,5]
const headAndTail = (head, ...tail) => [head, tail];
headAndTail(1, 2, 3, 4, 5)
// [1,[2,3,4,5]]
使用注意點
箭頭函數有幾個使用注意點。
(1)函數體內的this對象,就是定義時所在的對象,而不是使用時所在的對象。
(2)不能夠看成構造函數,也就是說,不可使用new命令,不然會拋出一個錯誤。
(3)不可使用arguments對象,該對象在函數體內不存在。若是要用,能夠用Rest參數代替。
(4)不可使用yield命令,所以箭頭函數不能用做Generator函數。
上面四點中,第一點尤爲值得注意。this對象的指向是可變的,可是在箭頭函數中,它是固定的。
function foo()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id:', this.id);
}, 100);
}
var id = 21;
foo.call({ id: 42 });
// id: 42
上面代碼中,setTimeout的參數是一個箭頭函數,這個箭頭函數的定義生效是在foo函數生成時,而它的真正執行要等到100毫秒後。若是是普通函數,執行時this應該指向全局對象window,這時應該輸出21。可是,箭頭函數致使this老是指向函數定義生效時所在的對象(本例是{id: 42}),因此輸出的是42。
箭頭函數可讓setTimeout裏面的this,綁定定義時所在的做用域,而不是指向運行時所在的做用域。下面是另外一個例子。
function Timer() {
this.s1 = 0;
this.s2 = 0;
// 箭頭函數
setInterval(() => this.s1++, 1000);
// 普通函數
setInterval(function () {
this.s2++;
}, 1000);
}
var timer = new Timer();
setTimeout(() => console.log('s1: ', timer.s1), 3100);
setTimeout(() => console.log('s2: ', timer.s2), 3100);
// s1: 3
// s2: 0
上面代碼中,Timer函數內部設置了兩個定時器,分別使用了箭頭函數和普通函數。前者的this綁定定義時所在的做用域(即Timer函數),後者的this指向運行時所在的做用域(即全局對象)。因此,3100毫秒以後,timer.s1被更新了3次,而timer.s2一次都沒更新。
箭頭函數可讓this指向固定化,這種特性頗有利於封裝回調函數。下面是一個例子,DOM事件的回調函數封裝在一個對象裏面。
var handler = {
id: '123456',
init: function()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event => this.doSomething(event.type), false);
},
doSomething: function(type) {
console.log('Handling ' + type + ' for ' + this.id);
}
};
上面代碼的init方法中,使用了箭頭函數,這致使這個箭頭函數裏面的this,老是指向handler對象。不然,回調函數運行時,this.doSomething這一行會報錯,由於此時this指向document對象。
this指向的固定化,並非由於箭頭函數內部有綁定this的機制,實際緣由是箭頭函數根本沒有本身的this,致使內部的this就是外層代碼塊的this。正是由於它沒有this,因此也就不能用做構造函數。
因此,箭頭函數轉成ES5的代碼以下。
// ES6
function foo()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id:', this.id);
}, 100);
}
// ES5
function foo() {
var _this = this;
setTimeout(function () {
console.log('id:', _this.id);
}, 100);
}
上面代碼中,轉換後的ES5版本清楚地說明了,箭頭函數裏面根本沒有本身的this,而是引用外層的this。
請問下面的代碼之中有幾個this?
function foo() {
return () => {
return () => {
return () => {
console.log('id:', this.id);
};
};
};
}
var f = foo.call({id: 1});
var t1 = f.call({id: 2})()(); // id: 1
var t2 = f().call({id: 3})(); // id: 1
var t3 = f()().call({id: 4}); // id: 1
上面代碼之中,只有一個this,就是函數foo的this,因此t一、t二、t3都輸出一樣的結果。由於全部的內層函數都是箭頭函數,都沒有本身的this,它們的this其實都是最外層foo函數的this。
除了this,如下三個變量在箭頭函數之中也是不存在的,指向外層函數的對應變量:arguments、super、new.target。
function foo()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args:', arguments);
}, 100);
}
foo(2, 4, 6, 8)
// args: [2, 4, 6, 8]
上面代碼中,箭頭函數內部的變量arguments,實際上是函數foo的arguments變量。
另外,因爲箭頭函數沒有本身的this,因此固然也就不能用call()、apply()、bind()這些方法去改變this的指向。
(function() {
return [
(() => this.x).bind({ x: 'inner' })()
];
}).call({ x: 'outer' });
// ['outer']
上面代碼中,箭頭函數沒有本身的this,因此bind方法無效,內部的this指向外部的this。
長期以來,JavaScript語言的this對象一直是一個使人頭痛的問題,在對象方法中使用this,必須很是當心。箭頭函數」綁定」this,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困擾。
嵌套的箭頭函數
箭頭函數內部,還能夠再使用箭頭函數。下面是一個ES5語法的多重嵌套函數。
function insert(value) {
return {into: function (array) {
return {after: function (afterValue) {
array.splice(array.indexOf(afterValue) + 1, 0, value);
return array;
}};
}};
}
insert(2).into([1, 3]).after(1); //[1, 2, 3]
上面這個函數,可使用箭頭函數改寫。
let insert = (value) => ({into: (array) => ({after: (afterValue) => {
array.splice(array.indexOf(afterValue) + 1, 0, value);
return array;
}})});
insert(2).into([1, 3]).after(1); //[1, 2, 3]
下面是一個部署管道機制(pipeline)的例子,即前一個函數的輸出是後一個函數的輸入。
const pipeline = (...funcs) =>
val => funcs.reduce((a, b) => b(a), val);
const plus1 = a => a + 1;
const mult2 = a => a * 2;
const addThenMult = pipeline(plus1, mult2);
addThenMult(5)
// 12
若是以爲上面的寫法可讀性比較差,也能夠採用下面的寫法。
const plus1 = a => a + 1;
const mult2 = a => a * 2;
mult2(plus1(5))
// 12
箭頭函數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能夠很方便地改寫λ演算。
// λ演算的寫法
fix = λf.(λx.f(λv.x(x)(v)))(λx.f(λv.x(x)(v)))
// ES6的寫法
var fix = f => (x => f(v => x(x)(v)))
(x => f(v => x(x)(v)));
上面兩種寫法,幾乎是一一對應的。因爲λ演算對於計算機科學很是重要,這使得咱們能夠用ES6做爲替代工具,探索計算機科學。
函數綁定
箭頭函數能夠綁定this對象,大大減小了顯式綁定this對象的寫法(call、apply、bind)。可是,箭頭函數並不適用於全部場合,因此ES7提出了「函數綁定」(function bind)運算符,用來取代call、apply、bind調用。雖然該語法仍是ES7的一個提案,可是Babel轉碼器已經支持。
函數綁定運算符是並排的兩個雙冒號(::),雙冒號左邊是一個對象,右邊是一個函數。該運算符會自動將左邊的對象,做爲上下文環境(即this對象),綁定到右邊的函數上面。
foo::bar;
// 等同於
bar.bind(foo);
foo::bar(...arguments);
// 等同於
bar.apply(foo, arguments);
const hasOwnProperty =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
function hasOwn(obj, key) {
return obj::hasOwnProperty(key);
}
若是雙冒號左邊爲空,右邊是一個對象的方法,則等於將該方法綁定在該對象上面。
var method = obj::obj.foo;
// 等同於
var method = ::obj.foo;
let log = ::console.log;
// 等同於
var log = console.log.bind(console);
因爲雙冒號運算符返回的仍是原對象,所以能夠採用鏈式寫法。
// 例一
import { map, takeWhile, forEach } from "iterlib";
getPlayers()
::map(x => x.character())
::takeWhile(x => x.strength > 100)
::forEach(x => console.log(x));
// 例二
let { find, html } = jake;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div.myClass")
::find("p")
::html("hahaha");
尾調用優化
什麼是尾調用?
尾調用(Tail Call)是函數式編程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己很是簡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就是指某個函數的最後一步是調用另外一個函數。
function f(x){
return g(x);
}
上面代碼中,函數f的最後一步是調用函數g,這就叫尾調用。
如下三種狀況,都不屬於尾調用。
// 狀況一
function f(x){
let y = g(x);
return y;
}
// 狀況二
function f(x){
return g(x) + 1;
}
// 狀況三
function f(x){
g(x);
}
上面代碼中,狀況一是調用函數g以後,還有賦值操做,因此不屬於尾調用,即便語義徹底同樣。狀況二也屬於調用後還有操做,即便寫在一行內。狀況三等同於下面的代碼。
function f(x){
g(x);
return undefined;
}
尾調用不必定出如今函數尾部,只要是最後一步操做便可。
function f(x) {
if (x > 0) {
return m(x)
}
return n(x);
}
上面代碼中,函數m和n都屬於尾調用,由於它們都是函數f的最後一步操做。
尾調用優化
尾調用之因此與其餘調用不一樣,就在於它的特殊的調用位置。
咱們知道,函數調用會在內存造成一個「調用記錄」,又稱「調用幀」(call frame),保存調用位置和內部變量等信息。若是在函數A的內部調用函數B,那麼在A的調用幀上方,還會造成一個B的調用幀。等到B運行結束,將結果返回到A,B的調用幀纔會消失。若是函數B內部還調用函數C,那就還有一個C的調用幀,以此類推。全部的調用幀,就造成一個「調用棧」(call stack)。
尾調用因爲是函數的最後一步操做,因此不須要保留外層函數的調用幀,由於調用位置、內部變量等信息都不會再用到了,只要直接用內層函數的調用幀,取代外層函數的調用幀就能夠了。
function f() {
let m = 1;
let n = 2;
return g(m + n);
}
f();
// 等同於
function f() {
return g(3);
}
f();
// 等同於
g(3);
上面代碼中,若是函數g不是尾調用,函數f就須要保存內部變量m和n的值、g的調用位置等信息。但因爲調用g以後,函數f就結束了,因此執行到最後一步,徹底能夠刪除 f(x) 的調用幀,只保留 g(3) 的調用幀。
這就叫作「尾調用優化」(Tail call optimization),即只保留內層函數的調用幀。若是全部函數都是尾調用,那麼徹底能夠作到每次執行時,調用幀只有一項,這將大大節省內存。這就是「尾調用優化」的意義。
注意,只有再也不用到外層函數的內部變量,內層函數的調用幀纔會取代外層函數的調用幀,不然就沒法進行「尾調用優化」。
function addOne(a){
var one = 1;
function inner(b){
return b + one;
}
return inner(a);
}
上面的函數不會進行尾調用優化,由於內層函數inner用到了外層函數addOne的內部變量one。
尾遞歸
函數調用自身,稱爲遞歸。若是尾調用自身,就稱爲尾遞歸。
遞歸很是耗費內存,由於須要同時保存成千上百個調用幀,很容易發生「棧溢出」錯誤(stack overflow)。但對於尾遞歸來講,因爲只存在一個調用幀,因此永遠不會發生「棧溢出」錯誤。
function factorial(n) {
if (n === 1) return 1;
return n * factorial(n - 1);
}
factorial(5) // 120
上面代碼是一個階乘函數,計算n的階乘,最多須要保存n個調用記錄,複雜度 O(n) 。
若是改寫成尾遞歸,只保留一個調用記錄,複雜度 O(1) 。
function 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actorial(5, 1) // 120
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就是計算fibonacci 數列,也能充分說明尾遞歸優化的重要性
若是是非尾遞歸的fibonacci 遞歸方法
function Fibonacci (n) {
if ( n <= 1 ) {return 1};
return Fibonacci(n - 1) + Fibonacci(n - 2);
}
Fibonacci(10); // 89
// Fibonacci(100)
// Fibonacci(500)
// 堆棧溢出了
若是咱們使用尾遞歸優化過的fibonacci 遞歸算法
function Fibonacci2 (n , ac1 = 1 , ac2 = 1) {
if( n <= 1 ) {return ac2};
return Fibonacci2 (n - 1, ac2, ac1 + ac2);
}
Fibonacci2(100) // 573147844013817200000
Fibonacci2(1000) // 7.0330367711422765e+208
Fibonacci2(10000) // Infinity
因而可知,「尾調用優化」對遞歸操做意義重大,因此一些函數式編程語言將其寫入了語言規格。ES6也是如此,第一次明確規定,全部ECMAScript的實現,都必須部署「尾調用優化」。這就是說,在ES6中,只要使用尾遞歸,就不會發生棧溢出,相對節省內存。
遞歸函數的改寫
尾遞歸的實現,每每須要改寫遞歸函數,確保最後一步只調用自身。作到這一點的方法,就是把全部用到的內部變量改寫成函數的參數。好比上面的例子,階乘函數 factorial 須要用到一箇中間變量 total ,那就把這個中間變量改寫成函數的參數。這樣作的缺點就是不太直觀,第一眼很難看出來,爲何計算5的階乘,須要傳入兩個參數5和1?
兩個方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一是在尾遞歸函數以外,再提供一個正常形式的函數。
function tail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tail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unction factorial(n) {
return tailFactorial(n, 1);
}
factorial(5) // 120
上面代碼經過一個正常形式的階乘函數 factorial ,調用尾遞歸函數 tailFactorial ,看起來就正常多了。
函數式編程有一個概念,叫作柯里化(currying),意思是將多參數的函數轉換成單參數的形式。這裏也可使用柯里化。
function currying(fn, n) {
return function (m) {
return fn.call(this, m, n);
};
}
function tailFactorial(n, total)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tailFactorial(n - 1, n * total);
}
const factorial = currying(tailFactorial, 1);
factorial(5) // 120
上面代碼經過柯里化,將尾遞歸函數 tailFactorial 變爲只接受1個參數的 factorial 。
第二種方法就簡單多了,就是採用ES6的函數默認值。
function factorial(n, total = 1) {
if (n === 1) return total;
return factorial(n - 1, n * total);
}
factorial(5) // 120
上面代碼中,參數 total 有默認值1,因此調用時不用提供這個值。
總結一下,遞歸本質上是一種循環操做。純粹的函數式編程語言沒有循環操做命令,全部的循環都用遞歸實現,這就是爲何尾遞歸對這些語言極其重要。對於其餘支持「尾調用優化」的語言(好比Lua,ES6),只須要知道循環能夠用遞歸代替,而一旦使用遞歸,就最好使用尾遞歸。
嚴格模式
ES6的尾調用優化只在嚴格模式下開啓,正常模式是無效的。
這是由於在正常模式下,函數內部有兩個變量,能夠跟蹤函數的調用棧。
尾調用優化發生時,函數的調用棧會改寫,所以上面兩個變量就會失真。嚴格模式禁用這兩個變量,因此尾調用模式僅在嚴格模式下生效。
function restricted() {
"use strict";
restricted.caller; // 報錯
restricted.arguments; // 報錯
}
restricted();
尾遞歸優化的實現
尾遞歸優化只在嚴格模式下生效,那麼正常模式下,或者那些不支持該功能的環境中,有沒有辦法也使用尾遞歸優化呢?回答是能夠的,就是本身實現尾遞歸優化。
它的原理很是簡單。尾遞歸之因此須要優化,緣由是調用棧太多,形成溢出,那麼只要減小調用棧,就不會溢出。怎麼作能夠減小調用棧呢?就是採用「循環」換掉「遞歸」。
下面是一個正常的遞歸函數。
function sum(x, y) {
if (y > 0) {
return sum(x + 1, y - 1);
} else {
return x;
}
}
sum(1, 100000)
// Uncaught RangeError: Maximum call stack size exceeded(…)
上面代碼中,sum是一個遞歸函數,參數x是須要累加的值,參數y控制遞歸次數。一旦指定sum遞歸100000次,就會報錯,提示超出調用棧的最大次數。
蹦牀函數(trampoline)能夠將遞歸執行轉爲循環執行。
function trampoline(f) {
while (f && f instanceof Function) {
f = f();
}
return f;
}
上面就是蹦牀函數的一個實現,它接受一個函數f做爲參數。只要f執行後返回一個函數,就繼續執行。注意,這裏是返回一個函數,而後執行該函數,而不是函數裏面調用函數,這樣就避免了遞歸執行,從而就消除了調用棧過大的問題。
而後,要作的就是將原來的遞歸函數,改寫爲每一步返回另外一個函數。
function sum(x, y) {
if (y > 0) {
return sum.bind(null, x + 1, y - 1);
} else {
return x;
}
}
上面代碼中,sum函數的每次執行,都會返回自身的另外一個版本。
如今,使用蹦牀函數執行sum,就不會發生調用棧溢出。
trampoline(sum(1, 100000))
// 100001
蹦牀函數並非真正的尾遞歸優化,下面的實現纔是。
function tco(f) {
var value;
var active = false;
var accumulated = [];
return function accumulator() {
accumulated.push(arguments);
if (!active) {
active = true;
while (accumulated.length) {
value = f.apply(this, accumulated.shift());
}
active = false;
return value;
}
};
}
var sum = tco(function(x, y) {
if (y > 0) {
return sum(x + 1, y - 1)
}
else {
return x
}
});
sum(1, 100000)
// 100001
上面代碼中,tco函數是尾遞歸優化的實現,它的奧妙就在於狀態變量active。默認狀況下,這個變量是不激活的。一旦進入尾遞歸優化的過程,這個變量就激活了。而後,每一輪遞歸sum返回的都是undefined,因此就避免了遞歸執行;而accumulated數組存放每一輪sum執行的參數,老是有值的,這就保證了accumulator函數內部的while循環老是會執行。這樣就很巧妙地將「遞歸」改爲了「循環」,然後一輪的參數會取代前一輪的參數,保證了調用棧只有一層。
函數參數的尾逗號
ES7有一個提案,容許函數的最後一個參數有尾逗號(trailing comma)。
目前,函數定義和調用時,都不容許有參數的尾逗號。
function clownsEverywhere(
param1,
param2
) { /* ... */ }
clownsEverywhere(
'foo',
'bar'
);
若是之後要在函數的定義之中添加參數,就勢必還要添加一個逗號。這對版本管理系統來講,就會顯示,添加逗號的那一行也發生了變更。這看上去有點冗餘,所以新提案容許定義和調用時,尾部直接有一個逗號。
function clownsEverywhere(
param1,
param2,
) { /* ... */ }
clownsEverywhere(
'foo',
'bar',
);
轉載於 阮一峯的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