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幾星期,幾天,忙在一個大型的 「markdown 工程」 裏。平時的時間變得不充裕了,本來早九晚六剩下的時間,遠遠不夠用。週末,在補充這本週、本月裏的幾點技術心得、筆記的時候,發現:嗯,我有 700+ 的博客了。再算上時間,7 年,平均每一年在 100 篇的水平。數量上一算,大抵是有些可怕的。而,我,大抵、或許仍是幾個在寫博客的人吧。後端
數量龐大的博客,一點一滴地地帶來了 markdown 諮詢師的 「美名」;也讓我能力索引出一系列的電子書,構建出一個又一個的完整知識體系。時間一長,總得 GET 一個新的成就,寫篇總結的文章。我纔有動力,繼續去分享相關的知識。此次呢,我只是想寫點心得,順帶吐槽一下。瀏覽器
博客寫多了,便意識到,全部的坑,都會再踩一次的——即便你不踩,也會有人在你後面踩的。坑不過三,同一個坑,不要掉了三次。第一次,以爲不會踩入第二次。一旦真的第二次踩坑,那說明第三次不遠了。markdown
某個技術棧的能力,半年後,咱們每每會忘得一乾二淨。偶然使用的框架、工具、插件,即是如此。平常開發時,咱們只須要這麼一個,或者那麼一個工具,趕上難纏 Bug 的時候,要探索的空間可大了。後端接口、瀏覽器、編譯器、JavaScript 解釋器、操做系統……,這可沒個盡頭。框架
一旦被坑大了,不妨提起鍵盤,記錄一下。萬一,勾搭上了另一個掉坑的異性呢?工具
技術文章乃至普通文章,都不是靈感來了,能一會兒寫完了。偶然間,或許能趕上那麼幾回,一鼓作氣。賺了,天上掉餡餅通常的運氣。學習
即便是文章嘛,先打個草稿,記錄下多多少少大量的關鍵字,有了個大綱。要我說啊,這個大綱是最浪費精力的,能寫下幾級標題,就能水到渠成了。spa
過個幾十分鐘、幾小時,又或者是幾天,再慢慢地補充一些相關的細節。創做的通用模式大抵是如此,如畫畫時畫出個草圖,滿意了再細化。操作系統
寫做時,咱們須要一切好的工具,機械鍵盤、人體工程學鼠標、Macbook……插件
好的工具真的很重要,由於它能讓你意識到:你真的不在狀態。code
當你已經擁有最好的工具,你還能想到什麼別的理由呢?
「好的裝備確實能帶來一些幫助,但事實是,你的演奏水平是由你本身的手指決定的。」
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基本上不可能。人又不是機器人,能夠快速重啓。
休息 -> 工做 -> 工做 -> 休息,哪怕是番茄工做法,也是至關不錯的。
若是動不動有個 IM 的提示聲,有個郵件,有個消息推送,那麼要心無雜戀太難了。
想專心寫做的時候,我會關掉 IM,戴上耳機——Sony Walkman 大法好。20~30 分鐘後,刷刷朋友圈、知乎,再繼續回來工做。
若是一直有個東西在吸引力,那麼就去作一會,再回來工做。
咱們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過多了。從一堆信息中,過濾出咱們須要的,成爲了一種新的趨勢。
當我去寫一個熟悉,卻又不精通的話題時。便會使用 Google 搜索相關的資料,記錄一些相關的關鍵字在筆記上,等到以爲和本身想要的差很少,大抵就能夠進入下一階段的編寫了。
過程上即是:探索 -> 搜索 -> 過濾 -> 整理 -> 索引 -> 寫做
有了這個能力,要從無到有,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即是一件輕鬆的事。
自媒體在最近幾年的趨勢,即是販賣焦慮。各類各式的技術公從號,在作這樣的事,利用焦慮能夠帶來流量,還有各類知識付費。若是知識付費,能夠解決你的焦慮問題。那你就買,不必定能得到成長,可是總會讓本身好受一些。即便有一天你要走出溫馨區,也就沒有那麼可能。
我也焦慮,我總在擔憂落後太多。做爲一個諮詢師,我得比客戶快半步。除了學習速度上,還有新的知識概念。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成爲將來的客戶,我就得去了解可能創造價值的技術。
焦慮成爲了學習新知識的動力,也就能帶來新的文章,還有大量的流量。
成爲一個鍵盤俠成本過低了,因此請無視它們。當你是一個有小有名氣的博主以後,就不得不面對這些考驗。而鍵盤俠,永遠是雙重標準:
請記住:不管在哪一個平臺,鍵盤俠能夠輕鬆換個 ID,可是咱們不能夠。
他/她想打臉就讓他/她臉,反正又不疼。
噴子不少,噴子又與知名度成正比。因此,請無視鍵盤俠。
自媒體和技術博主的最大區別在於,技術博主主要在寫技術,而自媒體只是披了個技術外殼的雞湯。
偶爾的雞湯,你們高興高興,找個新的方向;長期的雞湯,即是技術上的倒退的象徵。
來,雞湯仍是要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