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着迷於產品和運營的技術人,樂於跨界的終身學習者。歡迎關注個人我的公衆號「跨界架構師」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html
個人第「113」篇原創敬上git
幾乎每一個程序員都知道github,可是知道目前上面有多少repositories的估計沒幾個。程序員
Z哥今天去看了下,最新的數量顯示是1.39億個。github
▲截圖來自於github.com服務器
而這個數字在2008年那會只是3.3萬個。微信
這個增加速度可謂真的是「爆炸式增加」。網絡
與此同時,你們也都享受到了開源技術逐漸繁榮的紅利。現在,構建一個大型的、面向廣大互聯網終端用戶的系統,變得愈來愈容易了。架構
並且如今你也能夠常常在招聘網站看到,不少任職要求中動不動就出現一大堆開源技術須要熟練,甚至是精通。特別是很多程序員嚮往的技術路線分支,架構師這個崗位,這個狀況越明顯。框架
▲截圖來自於招聘網站分佈式
在這些眼花繚亂、層出不窮、天花亂墜的技術、框架給咱們帶來便利的背後,其實隱藏着一個「被摺疊」的技術世界。
「摺疊」的含義你們都知道。指的是把物體的一部分折過來與另外一部分挨在一塊兒。
好處就是可讓一個本來不可控的、複雜的事物經過「摺疊」變成一個更可控的、簡單的事物。
好比,
幾乎咱們身邊的每一個事物都是「摺疊」後的產物,只是程度不一樣。如,手機、電腦、筆,甚至是成語、諺語等等。甚至還包括我寫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將我本身的認識摺疊以後的產物。
因此,作「摺疊」的目的是爲了追求效率、便捷,讓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做得以更好的進行。由於,「被摺疊」起來的內在部分,已經不是雙方協做時須要瞭解的「必須項」了。
對於開源技術,從人性的角度來,有現成的「輪子」擺在那,爲啥還要本身苦哈哈的重複造「輪子」呢?有捷徑不走,不是傻麼。
是的沒錯,這很符合人之常情。並且這也是咱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愈來愈快的底層邏輯。
可是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摺疊」有什麼負面的做用呢?
最容易察覺的一點就是一個事物變得更加的不容易真正瞭解,這也意味着咱們的「認知」也被摺疊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認知摺疊」。
舉個例子。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被髮明於1946年,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做者全部
假象一下當時的發明者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穿越到如今,看到咱們拿着的錢包大小的手機,而它的算力是他們發明的計算機的百萬倍。這其中被摺疊的認知可不是用一個「amazing」就能表達的。
這個與程序員們很熟悉的軟件測試領域中的「黑盒」概念相似,一個軟件裏面具體是什麼狀況,代碼邏輯是怎麼處理的,徹底不知道。
這實際上是一種失控的狀態。可是因爲被摺疊後的事物讓咱們具備更好的溫馨感,因此這種失控感實際上是大部分被掩蓋掉了,讓咱們沒有察覺到本身正在逐漸失控。
長期以往,就會讓咱們的思惟更加的侷限。
除了用某個技術來實現某個功能,不會其它的實現方式了。好比,用慣了ORM框架,手寫SQL都退化了,甚至不會了。
除了用某個工具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會其它的方式了。好比,習慣了用圖釘來粘貼一些公告,想不到用透明膠也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
更嚴重的甚至會淪爲「有心人」的「工具」。
好比,某些搶票工具。無論是火車票、演唱會門票仍是什麼票,你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自動搶票工具,其實裏面除了「摺疊」了自動搶票,可能還「摺疊」 了數據自動上傳到做者服務器的功能。
這些「被摺疊」的東西若是你不清楚,那你就像是那隻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猴子。
即然「摺疊」是對複雜性的封裝,那麼應對它的方式天然是往「展開」的思路來走。
只有這樣,你才能更瞭解眼前的這個「被摺疊」的事物。
那麼有什麼「展開」的辦法呢?下面Z哥分享你幾個我認爲的要點。
要意識到本身身處在一個被高度摺疊的社會裏,多一些敬畏之心,不要以爲什麼事物都很簡單。
哪怕是你看着很是不起眼的一支鉛筆。但它的原料很複雜,要把木材、油漆、石墨、黏土、石蠟、黃銅、橡皮、硫化鎘等原材料統一塊兒來,而且製做過程當中的全部生產工藝流程,也得所有統一塊兒來,才能組成一支鉛筆。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本身的無知。
這是一個心態問題,只能靠本身刻意練習去調整本身的心態。
能夠不瞭解how,可是得了解why。不用事無鉅細的將每一個事物真的分析的那麼完全。但你至少得知道這個事物產生的背後緣由是什麼。
好比,你不用真的去100%的啃某個框架源碼,可是你至少得至少這個框架爲何會出現,爲何會這麼多人用?它「摺疊」了什麼進去?以及這些「摺疊」的東西對你將來的可控性是否是有影響?若是有影響的話,將來能不能hold住它,消除其中的不肯定性?
這些一連串的思考以後,眼前這個事物的「摺疊程度」就會下降,你對它的理解和掌控力會超過大部分人。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這個道理。這個現象、事物的完整的過程是什麼沒那麼重要,更重要是它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若是要完全「展開」的話,必然離不開外部信息的幫助。這個時候必定要找權威的信息。
正如以前所說,由於信息自己也是一個「被摺疊」後的產物。若是你找到的信息不夠靠譜。那麼不但沒法「展開」,反而會「折」的更深。
權威性主要看渠道。不一樣渠道公開的信息,背後是經由不一樣人和不一樣的處理機制而產生的。
信息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製造和過濾信息所花費的成本,花費的成本越高,這個信息的權威性天然就越好。
這個成本除了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以外,還有出品方的品牌、口碑等。
通用的高質量信息渠道,能夠關注如下這些。若是你有什麼其它的高質量通用信息的渠道,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給你們。
不一樣的專業領域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渠道,這個靠本身平時的收集。可是官方公開的信息老是應該優先考慮的,而不是第一選擇老是搜索引擎。
還有一點,若是能夠,儘可能使用英文搜索。爲何?看下整個互聯網中的內容語言比例。
▲數據來自w3techs.com
能夠看到,英文內容佔據着絕對優點,而且佔比還在持續走高。
若是你也有什麼其它的有效辦法,歡迎留言分享給你們。
其實咱們作程序員的,自然處在一個「摺疊者」角色上。咱們天天在作着各類「封裝」。
可是我見過了太多程序員,遇到問題只會百度的。
先不論被廣爲吐槽的百度內容質量如何,就這單一的信息獲取方式實在是對不起程序員這個崗位應有的價值。
對每一個人來講,面對被高度摺疊的社會,咱們大體分佈在四個階段中,逐步前進。
第一個階段,徹底不知道本身所處的是一個「摺疊」後的環境。
第二個階段,直到遇到「障礙物」走不過去了,才意識到「摺疊」的存在,被動的去想辦法「展開」。
第三個階段,帶着「展開」的心,同時享受着摺疊的便利。
第四個階段,自己就是「摺疊者」,能大道至簡那種。
用吳伯凡老師的一句話來形容第四個階段最貼切不過。
最高的認知不是爲了「展現你的認知」,而偏偏是「將這種認知最大化隱藏」,直接呈現爲一個很是平易、有親和力的平常友好化狀態。這既是作產品的邏輯,也是作人的邏輯。
——吳伯凡
好了,咱們總結一下。
這篇Z哥和你闡述了咱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更早些年來講,是一個更大程度被摺疊的社會。
可是不要忽視了摺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把咱們的認知也摺疊了。
破局的辦法天然就是想辦法「展開」被摺疊的認知。重要的三點是:
但願對你有所啓發,成爲一個不被摺疊所困的摺疊者。
推薦閱讀:
做者:Zachary
出處:https://zacharyfan.com/archives/965.html
若是你喜歡這篇文章,能夠點一下文末的「贊」,支持個人創做~
▶ 關於做者:張帆(Zachary,我的微信號:Zachary-ZF)。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本文首發於公衆號:「 跨界架構師」(ID:Zachary_ZF)。若是你是初級程序員,想提高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又或者作程序員多年,陷入了一些瓶頸想拓寬一下視野。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跨界架構師」,回覆「技術」,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惟導圖。
若是你是運營,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一籌莫展。又或者想了解主流的運營策略,以豐富本身的「倉庫」。歡迎關注個人公衆號「跨界架構師」,回覆「運營」,送你一份我長期收集和整理的思惟導圖。
按期發表原創內容:架構設計丨分佈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一些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