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IT產業的三大定律

  說實話除了小說之外,歷來沒有什麼書能讓我一口氣看完,更不用說IT界的書了。可是吳軍老師的《浪潮之巔》這本書除外,電子版的洋洋灑灑五百多頁,我一下午就將其看完了。全書經過介紹AT&T、IBM、微軟、蘋果、google等IT公司的發展歷史,分析了一些公司從輝煌走向衰落的過程和緣由,還講述了風投的相關知識以及幾個重要的商業模式、國際金融機構和世界經濟操盤手等等。編程

  這是LZ看完以後亂入的詩興大發: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服務器

  

  做者文筆風趣幽默,通俗易懂,你們有興趣的也能夠看看,那麼迴歸本篇博客的正題,本篇博客不是談這本書的讀後感,而是先重點講解這本書的第四章節——計算機工業的生態鏈,也就是IT產業的三大定律,而這三大定律也是指引着公司發展的祕訣。編程語言

 

一、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長一倍,性能也將提高一倍。性能

  這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於1965年提出來的,總結下來有以下三個版本:google

  ①、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操作系統

  ②、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升一倍,而價格降低一倍。設計

  ③、用一個美圓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翻兩番。視頻

   LZ找到以下的這張圖:blog

  

  橫軸爲新CPU發明的年份,縱軸爲可容納晶體管的對數。全部的點近似成一條直線,這意味着晶體管數目隨年份呈指數變化,大概每兩年翻一番。內存

  這裏咱們須要說明的是,戈登·摩爾發現的摩爾定律不基於任何特定的科學或工程理論,只是真實狀況的影射總結。而硅芯片行業注意到了這個定律,也沒有簡單把它看成一個描述的、預言性質的觀察,而是做爲一個說明性的,重要的規則,整個行業努力的目標。

  要麼跟隨摩爾定律,要麼死!!!

  在摩爾定律發現長達40年間,它帶領着硅谷以史詩般的速度前進,併成爲全世界的先驅。忽視摩爾定律的公司紛紛被淘汰,緊隨它的公司則愈來愈強大富有。

  摩爾定律也是整個信息時代的驅動力,多虧有了摩爾定律,咱們今天才能把智能手機放在口袋或錢包裏,今天智能手機的性能比 1965-1995 年裏最大的電腦還要強勁。沒有摩爾定律就沒有超薄筆記本電腦,也不可能產生足以繪製整個基因組、或是設計複雜藥物的高性能計算機。流媒體視頻、社交媒體、搜索功能、雲——沒有摩爾定律,這些都不可能產生(或者說不可能這麼快產生可能更加準確)。

  可是摩爾定律能一直持續下去嗎?咱們很容易就能想到:芯片上元件的幾何尺寸總不可能無限制地縮小下去,這就意味着,總有一天,芯片單位面積上可集成的元件數量會達到極限。問題只是這一極限是多少,以及什麼時候達到這一極限。業界已有專家預計,芯片性能的增加速度將在從此幾年趨緩。

  而咱們也徹底沒必要擔憂摩爾定律什麼時候會終結,咱們要知道摩爾定律其實是關於人類信念的定律,當人們相信某件事情必定能作到時,就會努力去實現它

 

二、安迪-比爾定律

  根據前面講摩爾定律,咱們能夠有這樣一個消費信念:若是我今天嫌計算機太貴買不起,那麼我等十八個月就能夠用一半的價錢來買。

  你們想一想,若是都是這種想法的話,那麼計算機的銷售量便上不去了,包括其餘IT產品也是。可是實際上,世界上的我的微機銷量在持續增加,好比在2004年到2009年,這五年間,世界上 PC(包括我的機和小型服務器)的銷量會增加 60%,遠遠高於經濟的增加。而促令人們不斷更新本身硬件的緣由即是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比爾定理 (Andy and Bill’s Law)是對IT產業中軟件和硬件升級換代關係的一個歸納。原話是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麼,比爾拿走什麼。)」 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這句話的意思是,硬件提升的性能,很快被軟件消耗掉了。

  怎麼理解呢?最明顯的例子是咱們使用的手機,那時候單核,512兆內存,甚至更小的內存也可以讓咱們使用平常的手機軟件。可是如今的手機動不動就雙核,四核,內存達到了2G,4G,甚至6G,可是能使用的手機軟件也並不比之前多不少。這是由於操做系統愈來愈大,應用軟件也愈來愈大致使的,雖然新版的軟件功能比之前強,可是增長的功能絕對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正比。

  一臺十年前的計算機能裝多少應用程序,如今的也不過裝這麼多,雖然硬盤的容量增長了一千倍。更糟糕的是,用戶發現,若是不更新計算機,如今不少新的軟件就用不了,連上網也是個問題。而十年前買得起的車卻照樣能夠跑。

  這種現象咋一看好像是操做系統商,或者應用軟件商在故意和你們做對,實際上好比微軟或者其餘廠商也不想把操做系統或者應用軟件作這麼大,好比之前的軟件用匯編語言編寫,只有幾K大小。可是彙編語言編寫的咱們知道可讀性不好,並且工做效率特別低。特別是如今有了足夠的硬件資源,軟件工程師作事情更講究本身的工做效率,程序的規範化和可讀性等等。便產生了現在的高級編程語言,高級語言工做效率很高,可是運行效率卻低的很。好比今天的 Java 就比 C++ 效率低得多,C++ 又比二十年前的 C 效率低。所以,即便是一樣功能的軟件,今天的比昨天的佔用硬件資源可能是一件在所不免的事。

  雖然用戶非常煩惱新的軟件把硬件提高所帶來的好處幾乎所有用光,可是在 IT 領域,各個硬件廠商偏偏是靠軟件開發商用光本身提供的硬件資源得以生存。好比以微軟爲首的軟件開發商吃掉硬件提高帶來的所有好處,迫使用戶更新機器讓惠普和戴爾等公司收益,而這些整機生產廠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廠定貨購買新的芯片、同時向 Seagat e等外設廠購買新的外設。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前後獲得相應的提高,股票也隨着增加。各個硬件半導體和外設公司再將利潤投入研發,按照摩爾定理制定的速度,提高硬件性能,爲微軟下一步更新軟件、吃掉硬件性能作準備。因此若是微軟的開發速度比預期的慢,軟件的業績很差,那麼英特爾等公司的業績也會受到影響。

  也就是說安迪-比爾定理把本來屬於耐用消費品的電腦、手機等商品變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個 IT 領域的發展。

 

三、反摩爾定律

  一個IT公司若是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一樣多的、一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一半。這即是反摩爾定律,不是反對摩爾定律的見解,而是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待摩爾定律。它是由是Google的前CEO埃裏克·施密特提出的。

  反摩爾定律對於全部的IT公司來說,都是很是可怕的,由於一個IT公司花了一樣的勞動,卻只獲得之前一半的收入。反摩爾定律逼着全部的硬件設備公司必須遇上摩爾定律所規定的更新速度,而全部的硬件和設備生產廠活得都是很是辛苦的。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反摩爾定律促成科技領域質的進步,併爲新興公司提供生存和發展的可能。和全部事物的發展同樣,IT領域的技術進步也有量變和質變兩種。爲了遇上摩爾定律預測的發展速度,光靠量變是不夠的。每一種技術,過不了多少年,量變的潛力就會被挖掘光,這時就必需要有革命性的創造發明誕生。

 

四、總結

  IT行業整體來講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中發展,摩爾定律推進着咱們快馬加鞭的前進。而因爲安迪-比爾定律的存在,在IT工業的產業鏈中,處於上游的是看不見摸不着的軟件和IT服務行業,而下游纔是看得見摸得着的硬件和半導體。所以從事IT行業,想要得到高利潤,無不是從上游入手。從微軟,谷歌,到Facebook,無一不是如此。可是這裏有個例外,蘋果公司,它是經過硬件實現軟件的價值,由於它的產品成爲了一種時尚和潮流。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