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tml
自從硬盤分區技術的開始,最多見的分區方式爲C/D/E/F,四個盤符。但隨着硬盤單體容量愈來愈大,有不少用戶開始增長分區盤符,達到6個甚至8個,這樣雖然能夠起到分門別類的便易之處,但同時存在的隱患一直沒有被人所重視起來。算法
硬盤分區過多,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過度佔用磁盤內外圈的位置。本意上不管你的磁盤分區多少,哪怕只有一個分區,磁盤自己的性能也是不一致的。盤符越多,扇區佔用越高,越日後面的分區速率越慢,這是致使多分區下磁盤性能下降的最主要因素。windows
http://yj.cfan.com.cn/diy/2012-05-25/1337944085d67544_5.shtml安全
http://www.yesky.com/43/1704043.shtml服務器
看到網上資料說,C盤(主分區)通常不要設置過大,好比:網絡
windows 2003 C盤設置爲15G - 20G架構
我的用的,像xp C盤設置爲20 - 30G就好了,windows 7,可能須要大點。工具
主要用來安裝操做系統使用,像其餘軟件最好安裝在別的分區上。性能
http://www.huike007.cn/article/123.html學習
1.我對「分區」的認識經歷
十幾年前,當我把只有幾G的硬盤分紅多個分區,且在卷標寫上系統、軟件、遊戲、臨時數據、影音文件、重要文件、備份文件等,並對數據被我歸類得如此有條理而自鳴得意,如今回過頭來看,我以爲當時本身是在自作聰明,如今才知道這樣分區反而是會使數據容易丟失,且不便管理,又增長硬盤損耗,並浪費存儲空間。
大概十年前,當我知道德國人即便是用當時算得上大的十幾GB的硬盤,也不會去分區,並幾乎都是隻有一個分區時,我和不少人同樣,都在笑德國人是否是有點笨,後來才發現笨的是我,能夠說是擅長搞技術的德國人對硬盤分區的理解有其先進之處!
我過去有一段時間對品牌機不分區或只分兩個區大爲不解,特別對一個幾十GB的C盤(Windows下操做系統佔用的分區被通俗的稱做「系統分區」,習慣性的指向「C盤」)而大感鬱悶,老是認爲是那些品牌機的生產人員偷懶而不去分區,事後來才明白,品牌機硬盤的分區和文件的生成是批量「克隆」的,即便多分幾個區也不會影響到生產進度和成本,因此不是由於省事偷懶纔不分區。也就是說品牌機的設計、開發人員確定對計算機原理和市場用戶行爲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才這麼作的,如今我對品牌機這種分區方式表示贊同與支持!
我曾經總告訴別人,文件不要放在「個人文檔」裏,而要放到非系統分區,應用程序不要安裝在系統盤,安裝到D盤去甚至是其它盤去,且對微軟在Windows中把「個人文檔」設計在系統分區,並用戶文件都默認放在「個人文檔」中很不理解,嘲諷之爲失敗的設計。後來我才明白,微軟的系統架構師確定比我這個普通用戶對操做系統的理解深入的多了,如此設計確定有其充分的理由,而是當時我由於無知纔不理解其中的用意,是當時個人愚笨纔不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理念。而經過計算機原理和發展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Unix風格的操做系統(如Linux、BSD、MAC OS X等)的學習及其使用習慣的理解,我總算明白了「操做系統」、「系統內核」、「驅動程序」、「應用程序」和「用戶」的關係,以及其中作爲操做系統共通的或者說是廣泛性的通常規律,因此我如今安裝應用程序(即便是大型遊戲)都是按默認目錄進行安裝,也就是都在與操做系統同在一個分區,且C盤分配了高達幾十上百GB的空間,若是我用的是固態硬盤,那我是不打算爲此而分區了。
說到分區,人們少不了說是爲了方便系統的安裝和恢復,由於可用其它分區來保存系統盤鏡像。我曾經和不少人同樣,對GHOST之類的一鍵還原非常推崇,以重裝系統的速度、頻率而自豪,後來偶然經過對微軟認證培訓資料,我才瞭解、才明白,什麼叫「系統部署」,它與「系統安裝」有何不一樣!至少今後我便這麼理解,系統安裝一次能正常使用得越久越纔算是高手、專家(以至我大學四年幫不少電腦GHOST過無數次系統,但我本身的電腦只重裝過三次,第一是電腦城裝機時工做人員作的GHOST(這即是所謂「一鍵還原」的發展的原動力——下降裝機人力投入和後期維護的成本),爲的是能儘快檢測硬件,我事後重裝系統,第二次是爲了安裝新版的MSDN光盤,第三次是防毒軟件卸載失敗引發的系統崩潰而不得不重裝!也就是說,電腦若是好好用作正常的工做娛樂,不亂搗鼓,即便幾年均可以不重裝系統。其實對某些服務器來講,在其幾年的服役期內,不要說分區和重裝系統了,就連開機和關機都只有一次,也就是說,系統部署的這個過程是能夠不去涉及備份系統盤鏡像的,經過分區來保存系統盤鏡像不必定是必要的,若是是,相信微軟早就會內置這一功能(雖然如今Windows 7已經內置多層次的備份工具)。因此,系統安裝和恢復雖是分區的充分理由,但不是必要理由!
2.分區的意義、目的和理由
2.1.不一樣操做系統每每不能夠同時裝載在同一個分區,分區解決了不一樣操做系統裝載在同一個物理硬盤的兼容性問題
這實際上是分區這一律念、功能誕生的主要緣由之一,由於不太可能把Windows 7和Mac OS X 10.6安裝在同一個分區,固然不是指虛擬機方式下的虛擬磁盤,其實在虛擬機層面也不是同一個分區。
可是,在硬件效能已經達到必定高度時,在「虛擬化」的背景下,「分區」用來保證操做系統的獨立和兼容這一最原始的做用也將很快成爲過去,關注Windows的發展的人應會注意到,從Windows XP開始,直到Vista,微軟推行了用戶數據與設置的虛擬化,現在的Windows 7系統,不只可利用微軟的App-V把用戶數據、設置和應用程序都虛擬化,而更重要的是,Windows 7已經從最底層開始支持「操做系統虛擬化」,是經過VHD虛擬磁盤來實現的,今後,多個Windows能夠存於同一個硬盤「分區」且同時運行,彼此獨立,互不影響,不要說企業級應用,目前已經有許多普通用戶,利用VHD,作到一人一個獨立的操做系統。
2.2.機械硬盤盤片外圈讀寫速度相對內圈要快,分區能夠把經常使用數據限制在讀寫速度較快的盤片外圈
傳統機械硬盤也叫溫切斯特硬盤,其誕生初期與軟盤同樣,盤片每圈的扇區數是相同的,當盤片轉動的角速度恆定的狀況下,雖然盤片外圈的線速度就比內圈要快,可是盤片內圈和外圈的讀寫速度是同樣的。後來隨着容量提高,要求提升存儲單元密度和提升存儲介質利用率,這使得盤片內外圈每一個磁道的扇區數再也不同樣的,在相同密度下,盤片外圈的存儲單元比內圈多,恆定轉速下外圈的讀寫速度就比內圈要快。
即對於對於機械硬盤,從測試軟件給出的讀寫速度曲線來看,從起始位置至20%-30%位置的這段曲線,大體平行於橫座標,其斜率很小且基本沒有變化,說明讀寫速度基本穩定且保持在外圈的較高速度上,在此以後,曲線斜率纔開始慢慢變大,傾斜度也愈來愈明顯,說明讀寫速度開始出現明顯的降低趨勢,直至內圈時讀寫速度最小。此時的分區的目的就是爲了把那部分最須要高速訪問的數據限制在硬盤外圈,從而保證其始終都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讀寫。若是能有其它方式,如軟件上的主動優化,從而保證須要快速訪問的數據都集中在硬盤外圈,那就不必分區了。
而對於固態硬盤,其原理決定了讀寫的速度是固定的,它的讀寫速度曲線從理論上來講只是一條平行於橫座標、斜率爲0的直線,實際上因其它因素影響讀寫直線會存在必定幅度的波動,但也不會出現傳統機械硬盤上內外圈極爲明顯的速度差,因此在固態硬盤上,經過分區來優化數據讀寫速度這一意義徹底能夠忽略。
2.3.分區會減小文件系統的文件碎片,提升磁盤子系統工做效率
對於傳統機械硬盤在讀寫數據時,存在着磁頭尋道定位數據物理位置的問題,文件碎片的越多,磁頭來回跳動尋道的動做就越頻繁,耗時也越多,從而影響磁盤的讀寫速度。經過分區,確實能夠限制某些數據在磁盤的分佈位置以減小文件碎片,但對如今愈來愈好的硬件性能和愈來愈先進的文件系統,文件碎片也愈來愈不容易產生,其對性能的影響也愈來愈小,特別是對於即將到來的固態硬盤時代,影響更加小,由於固態硬盤雖然存在「尋道」,但時間只有機械硬盤的尋道時間的幾百分之一,並且是穩定得多!
另外,一個軟件的必要運行庫位於磁盤外圈的系統分區,但軟件主體數據卻保存在磁盤內圈的其它分區,典型例子就是一些所謂「安裝到其它分區」的大型軟件或遊戲,若是運行這個軟件遊戲,那麼分區反而致使磁頭來回大幅度跳動尋道,減慢了讀寫的速度。從這個角度講,分區並不會必定會提升磁盤子系統工做效率,甚至會減慢,這也是我認爲「軟件裝到D盤」會影響性能的理由,也就是我推薦像品牌機那樣「大系統分區」且把軟件裝到「系統盤」的緣由。
2.4.方便文件分類管理,提升磁盤空間的使用效率
文件夾不是也有相同的功能嘛,若是考慮到「庫」的理念和「桌面搜索」技術,那麼文件歸類和管理大可沒必要用到硬盤分區!特別是面對多重屬性和類型的文件,樹狀目錄方式的文件夾管理方式可謂是捉襟見肘,或者說是先天不足。隨着Windows 7的「庫」概念的引入,文件管理將發生大的變革,而云存儲時代,全部文件在邏輯上都是同一級的,訪問文件是靠搜索來肯定位置的。
退一步講,即便如今的文件系統裏,管理文件時,你會發現,在兩個目錄間移動文件,若是這兩個目錄是在同一個分區,不管文件多大,幾乎都是瞬間完成,若是這兩個目錄不在同一個分區,那麼,文件越大,所耗時間就越長。也就是同一個分區裏面文件移動的速度要遠快於不一樣分區間文件的移動,緣由是同一個分區裏移動文件,只是改變文件在文件分配表裏所處目錄,不用修改文件自己佔用的扇區,而不一樣分區間移動文件,就要先把文件總體從新寫入到目標分區並擦除原來的,此時,文件體積越大,佔用時間越長,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分區反而給文件移動帶來不便。
相信有很多人的硬盤用了幾年,有些分區並不會裝滿,的在劃分分區時預留的空間幾乎沒怎麼讀寫過,特別是爲系統分區所預留的那部分空間,這不只不能充分利用這部分預留的在空間,其它存儲位置還所以而過度頻繁的讀寫,也就是說存儲介質利用次數方面分佈不平均,這對機械硬盤來講問題不算太大,但對於固態硬盤這但是一個嚴重影響使用壽命的問題,還好如今固態硬盤都有底層的平衡分佈算法。很明顯,分區還不必定會提升磁盤空間的使用效率,反而是引發存儲空間的浪費的緣由之一。其實在服務器領域這個問題更爲嚴峻,加上固態硬盤時代的到來,前面提到的VHD虛擬化磁盤一個重要的做用就是解決這種狀況,VHD虛擬化磁盤裏的操做系統並不會要求必定要保存在哪一個物理存儲介質哪一個位置,加上VHD差分盤功能,能夠多個獨立的操做系統對應一個差分母盤,結果能夠大量節省存儲空間,也就是說,你不用爲安裝兩個Windows 7而去各準備兩個20G的分區,而只要一個VHD差分母盤,併爲兩個系統各生成對應的差分子盤便可,差很少能夠省去原來一半的空間,並且要多少空間就用多少空間,不會再由於原來分區規劃的過小了,裝個軟件而致使分區空間不足,存儲介質不管哪裏都有相同的使用機率;若是C:盤是「動態卷」,如當前硬盤不夠用了,只要再接上一個新的硬盤當即用,對於VHD中的操做系統是不知道看似完整且只有一個的C:盤,其實橫跨了幾個物理驅動器甚至分佈在幾臺相隔幾千千米的服務器上。可見,操做系統虛擬化時代,傳統概念的硬盤「分區」反而是對存儲空間的束縛,是在浪費空間!
2.5.分區可提升數據的安全性,防止數據丟失
防止數據丟失的核心、關鍵是養成備份數據的習慣而不是靠單純的分區這種手段(最好不要在同一個物理設備上作備份)!由於即便是上TB的分區,也會由於分區表、文件分配表等幾KB數據的出錯、丟失而大受影響甚至「全軍覆沒」(咱們目前常見的鏈式分區表,特別擴展分區和邏輯分區這種模式,一個分區若是丟失,有可能後面所有分區跟着一塊兒丟失),這也是有些高手推薦到只用主分區的緣由!因此鏈式分區這種模式偏偏說明分區的個數越多,存儲的數據越多,總體風險就越大。因此,隨着硬盤容量愈來愈大,存儲數據愈來愈可能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發展進步的必然,至於分區的個數嘛,是咱們能夠很好控制的,儘可能減小分區的個數反而更能保證數據的安全!固然,造成數據同步和備份的使用習慣,纔是保證數據安全的最好辦法!推薦另備一個移動硬盤或大容量U盤閃存卡用來同步備份你的重要數據,若是網絡條件好的,網盤也是數據同步和備份的不錯的選擇!
另外,分區防止數據丟失也存在另外一理由,即「藉助分區,你能夠把軟件遊戲安裝到非系統分區,這樣重裝系統後就不用從新安裝那些軟件了」,事實是這樣的嗎?確實,這樣作某些比較「綠色」軟件仍是能夠運行,但隨着時代的發展,軟件愈來愈與系統結合緊密,實際上這樣作不少軟件不只能運行,即便免強能運行,要麼丟失修復卸載功能,要麼丟失版權註冊信息,至少快捷方式你得從新手動創建,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講,加上前面我說到的「系統部署」理念,軟件裝到非系統分區不見得是件好事,分區也防止不了軟件的某些關鍵功能、數據的丟失。
還有,相信你碰到過前面分區的空間不夠用,然後面分區卻可用空間一大片的這種狀況,那這時不少人會使用分區魔術師這類無損動態調整分區的軟件,看你分區中數據的多少,無損動態調整分區過程少則幾十秒,多則十幾小時甚至幾天,這一過程,不說對硬盤的壽命有影響,更重要的是極易形成數據出錯和丟失,可見,這是硬盤分區帶來的麻煩。
3.要不要分區
3.1.根據不一樣的需求決定要不要分區
個人建議是,若是你不安裝多操做系統,或是多個操做系統在不一樣物理硬盤上,或只是做平常使用的普通的用戶,或者不是有點偏執心態的測試狂,或者不是對性能有極端糾結的發燒玩家……那麼不必分區!
固然,目前若是你用的是機械硬盤,即便安裝多操做系統,我仍是推薦你把硬盤前部30%的空間劃出來作爲操做系統和應用程序的使用分區,其他的空間則做爲一個分區,存儲與操做系統無關的數據。若是你已經在使用固態硬盤了,那其實也沒多大必要分區,只要你把你的數據放在個人文檔裏面,且有良好的數據備份習慣就行!
3.2.既然仍是要分區,那應注意下面幾點
3.2.1.分區方案因須要而不一樣
這個是一個辯證的說法,尊重客觀的須要。沒有說必定或強制要這麼個分法,你以爲有必要你就分區,不必就不要去分區,例如你要作多系統佈置或實驗,那我推薦你仍是使用多主分區或者另備一個存儲器得了,通常就不要把系統安裝到邏輯分區!
要知道對於如今的硬件條件下,特別是使用新一代的MAC OS X和LINUX系統時,是沒有多少普通用戶會去考慮分區這件事,除非服務器應用的特殊須要(經過分區對常常更改、變化大的文件進行隔離或定位以提升性能、延長存儲介質壽命)或爲IT管理的方便(常見於筆記本電腦的硬盤分區,在工廠層面爲備份預系統而作的隱藏分區,在用戶層面是不可見或不可修改的),其實分區更多的只是DOS類系統給咱們形成的慣性思惟!
3.2.2.「分區」的最高境界就是不分區
這個原則可謂是「無爲無所不爲」的道家哲學理念的具體闡述——上面已經提到,由於從文件分類管理的角度來看,分區和文件夾都具備文件歸類的功能,不分區,因此每一個文件夾均可以成爲「分區」,且文件在同一個分區不一樣文件夾的移動確定要比不一樣分區的移動要快,由於那隻更改了文件分配表,而不用具體的去改變整個文件所佔用的磁盤存儲單元,節省時間的同時,更保護了存儲介質,特別是對固態硬盤來講,減小擦寫就是在延長壽命,正所謂不「分區」就是爲了更好的「分區」。
或是從更深遠的角度來講,軟件和硬件的進步,使咱們能夠沒必要過多考慮硬盤分區這概念,如「庫」、「卷」、「固態硬盤」、「廋客戶端」之類的概念的出現,「雲」時代更是如此!相信在將來,分區這個概念會被淡化甚至消失,當「分區」進化到必定程度,那就再也不「分區」了。
3.2.3.即便要分區也要根據「人」與「機」這兩方面去規劃
所謂「人」和「機」,是指訪問數據的主要對像,正如我前面建議的方案,把硬盤前部30%的空間劃出來做爲一個供操做系統和應用程序使用的分區(由於咱們但願電腦在訪問這類數據時能有最快的讀寫速度),這個分區的訪問對像主要是操做系統和應用程序,因此稱爲「機」,你係統要從新佈署,這個分區的極大部分數據基本上很難再次利用,每每從新安裝系統後都要從新安裝一遍對應的應用程序,即這分區裏的數據與操做系統類型蜮機器硬件類型有着很大的關係,其存儲空間多數時候是由操做系統和應用程序主動去分配和管理。一樣,把硬盤後面剩下的空間做爲一個分區,這個分區的訪問對像主要是咱們「人」,這個分區文件的管理和數據的存儲主動權是在「用戶」的手上,裏面保存的數據與具體的操做系統或硬件平臺在依存度方面不太緊密,甚至是無關,在Windows下可用,在Mac OS或Linux訪問也不成問題!這就是我贊同品牌機分區方案的緣由之一,雖然品牌機分區時不必定是劃出硬盤前部30%的空間用來安裝系統和應用程序!
3.2.4.在分區不超過4個的狀況下,每一個分區最好都是主分區模式
各廠家其實早已經推出了3TB的硬盤,若是你電腦BIOS和操做系統支持GPT分區表,且在使用超過2TB的硬盤時,相信你已經會選擇使用GPT模式的分區了!但目前硬盤主流容量還沒超出2TB的狀況下,大多數電腦硬盤使用的是MBR規範的分區表,傳統的MBR分區表最多隻能保存4個主分區,並且佔用的是硬盤的0柱面0磁頭1扇區中的512字節,這個扇區會受到硬件、操做系統和防毒軟件的重點保護,在用戶層面也是不可見的,因此不容易被改寫或破壞,加上容量小,備份也更是方便快捷,若是你都是用主分區,那麼只要備份好這個512字節的扇區,4個主分區的位置你就很好的備份或還原!即便某一個主分區或MBR出現問題,也只要恢復這512字節的扇區,每每能保證其它主分區不會丟失!緣由在前面已經提過,就不贅述了。
4.後記
不能否認,「固態硬盤」、「虛擬化」和「雲」時代背景下不少觀念要從新審視,由於但凡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發展;而事物自己更是有好必有壞,也應辯證對待。上面某些觀點可能比較偏執,或鑽牛角尖,或待商榷,錯漏更不免,加上表達能力通常,文筆也很差,因此就稱之爲個人「愚見」吧,權當算是我經驗的總結吧,可貴碼了之麼多字,歡迎討論和指正。
201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