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肖光宇
野狗科技聯合創始人,前後在貓撲、百度、搜狗任職,愛折騰的前端工程師。
野狗官博:https://blog.wilddog.com/
野狗官網:https://www.wilddog.com/
公衆訂閱號:wilddogbaashtml
轉載請保留以上信息。前端
模塊化這個問題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WWW剛剛問世的時候,html,JavaScript,CSS(JS和CSS都是後來在網景被引進瀏覽器的)都是極其簡單的存在,不須要模塊化。git
模塊化的需求是規模的產物,當web page進化到web application,瀏覽器端處理的邏輯愈來愈複雜,展示的樣式和動畫越來多,對於工程的要求也就愈來愈高。因而模塊化的需求也就產生了。模塊化的意義:es6
組件的複用,下降開發成本和維護成本github
組件單獨開發,方便分工合做web
模塊化遵循標準,方便自動化依賴管理,代碼優化,部署shell
JavaScript長久以來被認爲是簡單的腳本語言,實際上狀況早就發生來變化,在最新版的ECMA-262(ES6)文檔中強調JavaScript是通用編程語言而不是腳本語言。腳本語言,好比shell並非用來完成複雜功能的,只是用來作一些自動化控制,是不須要模塊化的。而用於構建複雜系統通用編程語言(好比Java)通常都有模塊的實現。編程
ES6以前,JavaScript並無原生的模塊機制,好在JavaScript很是靈活,有不少種寫法能夠將代碼自然隔離,起到模塊化的功能:gulp
//define var modules = {} modules.mod1 = { foo : function(){...}, bar : function(){...} ... } //call modules.mod1.foo()
在客戶端這種方式基本是夠用的,然而問題依然存在:你沒法管理依賴,全部的代碼都必須load到內存中,須要哪些模塊必須由人工處理。分模塊是工程化的產物,也是天然發展的結果,天然有不少嘗試。很顯然,模塊之間互相依賴須要編寫模塊的時候遵循必定的規範。現存的規範還真很多,不知道ES6 可否終結這場混戰:後端
AMD
CMD
closure
CommonJS
ES6
AMD和CMD分別是requireJS和seaJS定義的標準。使用純原生的ES5語法意味者其只能使用閉包,書寫和閱讀都很怪異。值得一提的是AngularJS也使用相似的方式,以致於Angular的做者們都受不了,決定在AngularJS 2 使用新的語言AtScript,前端輪子太多,又造了一個,好在這個輪子造的比較好,兼容ES6 TypeScript規範,扯的遠了,看看AMD長得啥樣:
AMD:
define(['./a', './b'], function(a, b) { ... })
Closure是google出品的前端工具,Closure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庫,谷歌本身的多個項目都是使用Closure開發的。closure compiler經過模塊間依賴的聲明把全部被依賴的文件打包到一塊兒,並且Closure的一大優點是若是採用破壞性壓縮(ADVANCED)壓縮率極高。
//文件A goog.provide('module1') com.foo.bar = { ... } .... //文件B goog.require('module1') var a = com.foo.bar;
然而Closure並不完美,不一樣的文件共享同一個全局對象,因此你不得不這樣寫 a.b.c=...。
CommonJS是Node.js使用的模塊化標準。Node.js對於前端開發者來講不只僅能夠提供一個Server,仍是一個完美的開發平臺,在Node上使用Grunt/gulp構建web項目是件很爽的事情。Node的模塊化聲明的方式與Closure相似,只是更進一步,自然隔離了命名空間。上面的代碼若是使用CommonJS的模塊化規範能夠這麼寫
//文件A module.exports = {...} .... //文件B var a = require('./foo/bar')
browserify讓使用CommonJS模塊化規範的代碼能夠運行在客戶端上。(browserify原理分析)
在看ES6以前咱們先看模塊加載的兩種方式:
靜態加載:在編譯階段進行,把全部須要的依賴打包到一個文件中
動態加載:在運行時加載依賴
AMD標準是動態加載的表明,而CommonJS是靜態加載的表明。AMD的目的是用在瀏覽器上,因此是異步加載的。而NodeJS是運行在服務器上的,同步加載的方式顯然更容易被人接收,因此使用了CommonJS。一樣的道理,若是靜態加載,那就使用同步的加載方式,若是動態加載就必須用異步的加載方式。
那麼ES6採用何種加載機制?
ES6既但願用簡單的聲明方式來完成靜態加載,又不肯放棄動態加載的特性,而這兩種方式幾乎不可能簡單的同時實現,因此ES6提供了兩種獨立的模塊加載方法。
2.1 聲明的方式
import {foo} from module1
2.2 經過System.import API的方式
System.import('some_module') .then(some_module => { // Use some_module }) .catch(error => { ... });
再看下export的語法,與CommonJS很像,只不過沒有了module這個對象,而直接調用export。 能夠export任何一個 函數,變量,對象
//expt.js export function abc(){}//export 一個命名的function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export num=123 //export 一個數值 export obj={} export { obj as default }; //import import expt from 'expt'//default export import {default as myModule} from 'expt' //rename import {abc,num,obj} from 'expt'
更多細節能夠看這篇文章:http://www.2ality.com/2014/09/es6-modules-final.html
目前來看,使用預編譯的方式顯然要好於使用動態加載,瀏覽器對ES6語法支持還不好,若是使用動態加載ES6,在瀏覽器端要作ES6到ES5的翻譯工做,這個顯然是重複低效的。可是隨着瀏覽器對ES6支持加強,尤爲是瀏覽器實現了動態加載API後,動態加載的優點就會展示:
更流暢的用戶體驗,動態加載能夠實現相似lazyload的加載方式,將download的時間分散
更簡潔的項目,無需預編譯,項目能夠少配置不少工具
HTTP/2的普及更傾向於使用多個小的請求,適合動態加載
若是如今使用ES6,能夠選擇動態加載模塊system.js 或者browserify的預編譯方法。
使用system.js+babel動態加載依賴。system.js 是ES6動態模塊加載的一個實現。寫了一個小DEMO:
項目初始化
bower install babel system.js --save
index.html
... <script src="/bower_components/system.js/dist/system.js"></script> <script> System.config({ baseURL : "/scripts", transpiler : 'babel', map : { babel:'/bower_components/babel/browser.js' } } ) System.import('main.js').then(function(m){ m.default.sayHello() }) </script> ...
main.js
export default { sayHello : function(){ console.log('hello') } }
項目的地址在: https://github.com/stackOverMind/demo-system.js
使用gulp+browserify+babel預編譯。gulp是一個Node.js平臺上的任務管理平臺。預編譯要作不少配置,很是繁瑣,推薦使用yeoman來生成項目骨架。好比使用generator-es6-webapp。
生成很是簡單,在項目目錄中執行
yo es6-webapp
缺乏依賴的化安裝依賴就好。
ES6模塊化意味着什麼?
更強大的前端,Web技術總體前移。HTML5的發展和某些優秀瀏覽器的支持讓web技術總體前移,之前像渲染這種工做在後端進行是因爲瀏覽器薄弱,且有老IE這種拖後腿搗亂的選手。
簡化編程模型,人工管理JS依賴和將多個JS打包這種工做能夠不須要了,而配合WebComponents標準,開發Web將再也不借助模板引擎和預編譯引擎。
前端化還有更深遠的影響--在過去瀏覽器是個工具,如今瀏覽器是個重要的工具,在將來瀏覽器就是用戶惟一的操做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