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算法
經過前4年意韓設計的先進理念,結合這4年實戰所處項目,總結複雜控制系統的設計方案。多線程
2、架構架構
2.1 人機交互級併發
PC或嵌入式系統,用於存儲系統數據、人機交互以及上層複雜邏輯控制。模塊化
2.2 多級中轉板卡性能
2.2.1 總中轉板卡測試
一端與PC相連,另一端與各二級板卡相連,負責指令級的中轉及調度,併發要求高,FPGA、性能好的MCU或嵌入式系統。線程
2.2.2 功能轉接板卡設計
- 電源控制轉接板,用於電源監控,可選擇併發性能好的FPGA。資源
- 溫度控制板,與單元溫度控制板相連,可選擇併發性能好的FPGA。
- 電磁閥控制板,支持N個標準擴展口,支持獨立通道的佔空比配置,配套標準接插線材,可選擇併發性能好的FPGA。
- 蠕動泵控制板,支持N個標準擴展口,支持獨立通道的佔空比配置,配套標準接插線材,可選擇併發性能好的FPGA。
2.3 單元控制板
- 電機控制單元板,支持復位光耦、防撞光耦、液麪探測光耦等。支持電機常規控制,可配置加減速參數功能(擬合方程算法優於點對點算法),電壓監控,MCU。
- 注射器控制單元板,支持精準控制,可提供不一樣注射器規格的參數配置,MCU。
- 溫度控制單元板,包含溫度檢測、存儲溫度控制(PID)參數,MCU。
- 蠕動泵單元板,蠕動泵正反向控制,支持PWM,支持佔空比配置。
2.4 可維護性
- 監控每一個輸出板卡(單元板)和主板卡(轉發板)的電壓,提供維護支持。
- 通用接插知足快速更換的維護需求。
- 單元模塊化知足快速更換的維護需求。
3、系統控制算法
3.1 系統初始化
主要目的是檢查板卡的上電狀況、通信以及板卡邏輯是否正常。從一下幾個方面檢查:
- 板卡上電狀況自檢
- 板卡通信檢查,自上至下,識別有效板卡。
初始化過程要求必須在N內完成,每一個板卡等待N時間以等待下級初始化。
3.2 控制算法
3.2.1 多線程
總中轉板卡支持多線程,
- 嵌入式系統自帶,開發難度小,實時性通常
- 經過MCU仿CPU實現,開發難度較大,實時性通常
- FPGA併發也能夠,但因爲邏輯與常規不一樣,多線程之間同步是個問題,開發難度大,實時性優秀
3.2.2 資源模式及防衝突機制
每一個單元均爲獨立資源,當一個線程佔用時給起標記線程號,其餘線程若是使用則等待或報警,當前執行完畢後釋放標記的線程號。
3.2.3 線程控制
總中轉板卡可接收包含線程內全部指令和順序邏輯的指令,並依次執行。
注:有的系統須要週期概念,能夠將多個線程封裝爲一條長指令下載,同時增長週期相關控制邏輯便可。
4、指令
指令分爲三個層面:線程、任務和動做;可以知足故障處理,並行控制。
線程是指同時並行的最高級流程,一個線程中包含若干個任務,一個線程下的任務是串行執行。
任務包含一系列動做以及所佔用的資源,任務開始前須要檢查全部資源是否可用,如佔用則等待或報警。
動做是指控制單元模塊的硬件執行特定的操做,如查詢、復位等。
5、故障處理
5.1 故障的定義
故障分爲:
- 單元層故障,描述三級板卡單元控制過程的特定故障,好比撞針、超時等。
- 中轉層故障,描述二級板卡轉發時出現的資源衝突、通信等問題。
5.2 故障的類型
結合指令的執行,故障能夠分爲:
提示類,繼續執行但上報錯誤。
動做類,中止當前動做,繼續任務的後續動做。
任務類,中止當前任務,繼續線程其餘任務。
中止類,中止後續全部指令。
5.3 故障的信息
故障信息包含:
- 故障編號,根據單元劃分,提升可識別性。
- 故障特定參數。
- 含當前板卡的追溯信息。
N、總結
n.1 吐如今的槽
先談系統問題,當前使用的系統方案是「中間開花」,有總板卡、一個通用二級板卡和若干個定製二級板卡和個別單元板,問題:
1 「通用二級板卡「的概念太大,難以知足客觀需求,硬件板卡一直在改,四年不斷的「持續改進」。
2 劃分太粗,要麼一個板卡包乾一堆任務,要麼一個板卡就幹一點點事,沒有細化,高耦合,難以維護,不利於團隊開發。
再談團隊及建設問題:
1 剛起步結合特殊行業,招聘難,能力通常。
2 核心成員學科過於專注,相比大企業也不夠專精,技術仍然是仍有距離。
3 項目系統架構複雜,技術負責人缺少組織結構的細化能力,招聘目標模糊,團隊擴張緩慢。
4 團隊成員的思想乃至三觀不一致,決策意見不統一。
5 測試人員對系統方案、系統需求過多幹涉、流程複雜化,原「短平快」的模式被打破,項目推動變得笨重。
6 Teamwork持續改進緩慢,缺少中堅力量,缺少創新,雖有不少「參考」,但實際上多數仍是抱着「拿來主義」的四項,很難擺脫「閉門造車」的局面。
7 企業文化缺失,缺少激情,缺少深圳速度,很難想象是深圳的創業公司。
探討:
1 起點是否決定終點?
我的觀點是,不決定,但須要有思想、有能力、有魄力的人,而不只僅是人。
2 發展評價?
我的觀點是,若是沒有重大改變,不然很難出精品,很難擺脫「中國製造」,問題一在管理二在研發,都是核心競爭的關鍵點。最重要的是,沒有新鮮血液,很難改變這個局面。
n.2 展將來的望
只能引用」曾經」的銷售總監的一句話,畢竟我在這裏學到的太少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