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系統的運維要從哪些方面抓起——從被動到主動

一個大型的互聯網系統,意味着大用戶量、業務模塊多、服務器多、各類資源佔用多,在拿到一個大型的互聯網應用,運維保障工做應該從哪些方面抓起呢?
java

首先仍是先看運維的目標,追求更高的SLA、更低的成本。全部事情都是以這個目標爲出發點,SLA指更高的服務質量,落實到數據上就是線上服務的可用性和性能,可用性是3個9的時候能不能達到4個9?能不能持續保持4個9?平均響應時間是100ms的時候能不能優化到80ms?更低的成本指的是在一樣的SLA下,能不能用更少的服務器、更精簡的架構跑起來?全部的制度和自動化工具,都是爲完成這一目標。
服務器

再看SLA和成本,二者並非獨立的,通常而言高SLA意味着高成本,例如用10臺服務器跑的服務改用100臺服務器跑,服務性能和質量的SLA確定是有提高的,因此這兩個指標實際上是一個對立與統一的平衡,兩個之間此消彼長,共同進步。當SLA和成本產生衝突時,爲了服務的穩定性,咱們通常的作法也是先穩住服務質量,再考慮優化成本,也能夠說用成本先穩定住質量,再慢慢找出用這麼多服務器、這麼多資源的緣由,畢竟若是服務質量沒有了、用戶流失了,一切都是零。
架構

更高的SLA其實意味着更少的線上故障,若是咱們以此爲出發點去梳理運維的工做的全貌,其實要抓的工做階段就變成了故障前、故障中、故障後,咱們要儘可能加大故障前的工做投入,減小流入故障中的問題數量,一旦流入故障中,咱們要想辦法快速止損,止損完在故障後作好故障覆盤,造成改進措施避免同類問題再次發生,繼而流轉到故障前,循環往復.........爲了更形象的理解,畫了一張圖來展示。負載均衡

1572499163830814.png

上圖將運維的工做從故障生的角度分紅了8大塊,每一塊可能對應了不少個系統和制度做爲支撐,所有造成了整個運維服務體系,咱們平常作的工具和制度就是爲了每一個業務環節執行的更高效,PS 對於大型系統運維的一個關鍵在於各類標準化,標準化意味着批量操做意味着整齊劃一,如今拆開了說一下這8塊工做。運維

一、故障前目標:減小問題流入「故障中」ide

①抓-變動工具

故障不是平白無故的就生髮了,不少發生在於變化,變化當中很大的一個又是迭代上線,從每一年故障的歷史數據看,有很大一部分故障都是因爲上線變動形成的,因此要嚴管變動,控制好質量後再上線。性能

管理變動主要是控制線上的「馬路殺手」,要作好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線上灰度,而後再全量上線,保障萬無一失,從成本的角度看,上線後再回滾也是成本最大的一種方式,影響了用戶,而後還要從新返工。單元測試

有些變動類故障不是上線後立刻能發現的,好比java程序的full gc,可能上線一天後才能發生,因此這個時候要一些制度做爲輔助,好比說重大節日前幾天就不容許上線了,下班時間要找老闆審批後走緊急上線等等,加大非正常時間上線的變動成本,讓開發和運維對線上服務慢慢培養起敬畏之心。測試

②抓-容量

容量的管理關乎到質量和成本,不少時候對於容量是模糊和缺失的,具體表現就是發生了容量故障、看到了cpu和內存報警了纔想到擴容,公司要優化成本抓機器使用達標率才知道縮容,基本是被動的,並且沒有量化數據。沒有量化的容量管理就像中國廚師作飯一下,根據經驗多加點鹽、少加點醋,這個多和少憑的是感受,基本是不可主動管理的,對某我的的經驗依賴性很大。

再提成本,容量的管理對成本是相當重要的,有了容量數據,再結合目前的用戶就知道目前的服務器數量合理不合理,有多少浪費的,又或是須要擴容了,有了容量數據也能夠暴露不少性能問題,好比一臺32核128G的機器才跑10個QPS,這顯然是不合理和須要重點優化的。

根據實際經驗,容量的指標必定要用業務指標不要用機器指標,舉個例子,不少時候若是代碼質量差,好比前面說的10QPS,機器的CPU、內存等跑的反而挺高的,這個時候應該擴容麼?業務指標通常指像QPS、在線用戶數、長連接數量等這些,理論狀況下,先有了不一樣配置的單機容量數據,再計算出集羣的容量,繼而算出模塊的容量,再繼而算出整個產品的容量,在作容量測量用的最多的工具是壓測和全鏈路壓測,這個根據不一樣的情景使用。

對於容量數據首先保證有,再爭取愈來愈準,而後根據代碼、架構、機型改動狀況動態更新。

③抓-災備

災備和成本也是相互矛盾的一對,作多機房災備成本必定高,由於機房之間要保有相互承載用戶的餘量,不作多機房災備成本確定是要低的,但若是某個機房垮了沒法服務,業務就無處可切,就真的垮了,因此咱們要根據業務的級別作合理的災備。

災備意味着作冗餘,合理的災備能夠保障在故障出現時,快速進行業務切換,保障用戶的可用性。通常而言災備分爲熱備和冷備,冷備是指準備好資源平時空放,只有故障時才用一下,形成很大的資源浪費,因此通常能作熱備的就不作冷備。

作熱備的方法有不少,如今不少業務都是面向服務的,最多見的熱備方案其一是搭載負載均衡,經過心跳健康檢查服務自動調度,其二若是是移動、聯通、電信某條鏈路出現故障就經過域名解析進行切換。

最典型的冷備方案就是keepalived,經過vip漂移的方式對某個服務進行冷備,原理就不說了。

災備作好了,能夠大大下降故障出現時的業務壓力,先把服務切了再查故障,心態要輕鬆不少,加之若是可以自動切換(好像能夠叫故障自愈)那就更好了。

④抓-巡檢

巡檢的意義在於發現潛在的問題,將還沒有造成故障的問題提早暴露,提早解決。在方法上,能夠人工巡檢也能夠經過系統實現,巡檢完後發送巡檢報告,將一些核心指標的變化狀況根據業務的屬性進行標記通知。

不管是手動仍是系統巡檢,都要對每一個模塊的核心指標進行梳理,造成每一個模塊的核心指標的鳥瞰screen,一來天天到辦公室首先要巡檢一下業務狀況,二來在遇到故障的時候要迅速看一下各個指標的變化作故障定位。

各模塊的巡檢screen通常要包括QPS、錯誤、時延、外部依賴錯誤、機器指標這幾個大項,便於一眼發現問題所在,快速找到根因,定位故障影響範圍。

二、故障中目標:快速發現問題、快速止損

若是前面的工做都保質保量的作了,故障依然出現,那就考慮怎麼應對處理吧,故障的處理關鍵有3個環節。

⑤抓-告警

不說告警沒配等特殊狀況,告警應該是故障的第一事件,當oncall人員收到告警,判斷影響後,分發給相應的同窗處理,直到故障恢復。

因此在告警必定要管理好,告警要根據事件的影響程度分級,告警短信和郵件裏儘量攜帶更多的判斷信息,作的好的甚至能夠作一下故障參考預判。

告警的建設上必定要圍繞3個點準、少、快,準是告警的信息準,少是告警的數量少都是收斂後的有效告警,快指的是告警的實效性高速度快。

⑥抓-定位

oncall同窗收到告警簡單的判斷後,會把告警分發給處理人,這個時候就到了故障定位環節。

故障定位依賴於對業務架構細緻的瞭解、依賴於線上的經驗,通常會藉助監控進行排查,這時候在巡檢階段建的核心指標screen就派上用場了,經過screen和核心指標基本能夠作個預判,而後再經過日誌分析或登陸服務器查看詳細日誌進行根因排障。

定位也是有輕重緩急的,首先要找到故障模塊和故障範圍,找到後先根據預案將業務切掉再去排查緣由,減小線上用戶的影響。

⑦抓-預案

預案是指在定位到故障模塊和故障範圍後爲了保障業務的穩定,及時止損所進行的操做,

爲了故障發生後儘快止損減小影響,在平時要考慮好各類故障發生的肯能性,並作好預案是很是重要的,預案也分爲容災預案和降級預案,容災預案基本無損,降級預案可能會影響一些用戶體驗了,可是不影響主體功能,若是什麼預案都沒有隻能生抗了。

三、故障後目標:消滅同類故障

⑧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是整個故障的善後工做,追責任的部分除外,那他的意義就是防止同類故障再次發生。通常會以故障覆盤會的方式約全部相關方進行全過程覆盤,最後造成的文檔叫「故障報告」,我認爲裏面最重要的兩個內容一個是故障緣由(究竟是天災仍是人禍?根因找到了沒有),一個是後續的改進措施。

管理中有句話叫「再好的制度若是不執行等於沒有「,在改進措施的執行上,不少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作法家常便飯,改進措施改着改着就沒了,形成了同類故障重複出現,這個過程當中必定要確保造成的改進措施保質保量的完成。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