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作千元的激光雷達,飲冰科技獲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不那麼貴的激光雷達纔是將來。
  近日,自動駕駛裏激光雷達的最先玩家 Velodyne 宣佈中止在中國市場的直銷業務。這一事件是國產激光雷達的勝利通告仍是自動駕駛行業的寒冬信號,見仁見智。
  幾乎同時,12 月 23 日,飲冰科技宣佈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肯定無疑地宣告:資本和從業者堅信自動駕駛和激光雷達擁有十分光明的將來。
  新智駕獨家獲悉,飲冰科技的本次投資由京信供銷基金、清研資本、滿京華集團、納維資本共同完成。
  做爲自動駕駛用激光雷達領域的後來者,在自動駕駛乃至整個汽車行業遇冷之際可以得到上述機構的投資和加持,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家公司過硬的技術實力。
  <strong>成立 3 年,航天標準研製</strong>
  成立於 2016 年的飲冰,稱得上是激光雷達行業的一匹黑馬。
  做爲飲冰的天使輪投資方,清研資本於本輪繼續加註,清研資本投資總監王睿向新智駕這樣介紹飲冰的核心團隊:
  飲冰的創始團隊來自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單位,長期服務於航天和軍工,擁有十多年的激光雷達產品研發經驗,參加過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在光電、半導體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
  有着這樣的技術背景,得到資本的青睞也不足爲奇。
  2019 年初,飲冰對外推出了三款激光雷達:16 線、32 線和 64 線。這次 Pre-A 輪融資將支持飲冰將三款產品的商業化,加速激光雷達的生產、研發和團隊擴張。
  具體到產品上,飲冰選擇了單點、單線、多線這樣逐步遞進方式的激光雷達。他們的思考是單線激光雷達用於 AGV 等場景,低線激光雷達用於 ADAS,高線激光雷達用於高速自動駕駛。
  爲了破解激光雷達量產難、價格高、性能差的困局,飲冰大力投入研發資金、人員並推出了用於多線激光雷達的線陣激光器和探測器專用芯片。
  在得到充足「彈藥」後,飲冰創始人姜波還透露了三點信息:
  <strong>構築技術的壁壘-「芯片化」</strong>
  除了擁有多元化的產品線外,飲冰在技術上也進行了大量的創新。據新智駕了解,本次所融的資金將用於提高現有成熟業務的市場佔有率。同時加大在激光雷達專用芯片技術的投入,進一步構築技術壁壘。
  爲了解決現有激光雷達的光學調試難題,飲冰推出了基於 Flash 技術路線的線陣激光器和探測器的專用芯片。姜波透露,基於專用芯片的多線激光雷達產品量產準備工做將在 2020 年第一季度完成,並開始接受市場預約。
  對於自動駕駛的環境感知系統來講,激光雷達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傳感器件,目前激光雷達的產業化落地進展不盡人意,根源在於這種精密光電產品在光學調校方面遇到了巨大困難,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通道數和垂直分辨率決定了激光雷達的性能。激光雷達以旋轉掃描的方式工做,一個探測通道掃描一週,就會獲得一條 360 度的水平環形視線,這也是無人車頂的「大花盆」都要不停旋轉的緣由。
  通道越多,光線越密集,點雲圖像越清晰,越有利於感知環境,幫助自動駕駛決策。但在現有工藝條件下,提升通道數須要增長印製電路板的數量,激光雷達的體積會隨之大幅增長,光學調試難度也直線上升,通道數和體積、成本難以兼顧。
  對此,飲冰解決該問題的方案是芯片化。他們將分立的激光器和探測器經過半導體生產的工藝分別集成到了單芯片內。
  經過上述方法,飲冰創造性的改變了激光雷達的生產流程,使激光雷達具有了大規模量產的能力,進而下降了成本,提升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strong>核心關鍵詞:量產、車規級</strong>
  「在近幾年出現的數十家激光雷達創業公司中,只有極少數幾家公司已經取得了進展,包括融資進度和技術突破,這其中就包括飲冰在內。」
  對於激光雷達來講,車規是量產的必備要素。
  飲冰也是這樣的思路,<strong>姜波稱激光雷達的車規量產是一個產業鏈的協調問題而不是單個公司的研發問題,只有技術過硬的激光雷達廠商與具備強大系統集成與測試能力的系統供應商,以及具有強大產業資源整合實力的整車廠一塊兒合做開發,才能實現這個終極目標。</strong>
  正因如此,飲冰科技給出的解決方案是:<strong>模仿德國激光雷達供應商 IBEO 與系統供應商法雷奧、主機廠奧迪一塊兒合做的模式,同系統供應商、主機廠一塊兒合做來加速車規級激光雷達的研發進程。</strong>
  除此以外,激光雷達已經進入一個變現時代,市面上技術路線衆多,能變現的仍是多線半固態爲主,而變現的關鍵仍是可靠性和低成本方面取得突破。
  飲冰的產品規劃是前期以低速場景爲主,上車以輔助駕駛爲主,也規劃了車規級轉鏡方案和全固態方案,全部產品規劃都以飲冰的核心芯片化方案技術爲支撐。按照飲冰的說法,芯片化路徑纔是激光雷達可否取得實質性商業突破的根本因素。
  不錯的團隊背景和技術實力、再加上現在的投資方和戰略合做夥伴的進一步加持,相信這離姜波所說的:飲冰要成爲「自動駕駛領域激光雷達技術的主要玩家」的目標會愈來愈近。
  <strong>激光雷達沒有資本寒冬?</strong>
  當外界在大談特談資本寒冬的時候,「自動駕駛之眼」激光雷達卻呈現出一派暖意。
  據路透社對公開的投資數據所進行的分析,過去三年內,約有 50 家激光雷達初創公司得到了超過 10 億美圓(約合 67 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其中 2018 年得到 4.2 億美圓(約合 28 億元人民幣)投資,創下了歷史記錄。
  在國內,2018 年速騰聚創宣佈完成來自菜鳥、上汽、北汽等企業的 3 億元 C 輪融資。2019 年初,北醒宣佈完成 B2 輪融資。近日,飲冰宣佈完成新一輪融資。
  如此受資本追捧的背後,代表了激光雷達這一關鍵傳感器,在自動駕駛上所發揮的關鍵做用。
  另外一方面,激光雷達市場的玩家愈來愈多,尤爲是中國市場。換言之,業務造成共識:激光雷達將成爲 L3+ 級別自動駕駛汽車的標配。
  10 月份,定位智能網聯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的華爲宣佈正在研發激光雷達;國際一級供應商巨頭博世,也在研發激光雷達;無人機巨頭大疆,其激光雷達已經開始大規模測試。
  當前,激光雷達還是一項新的汽車傳感技術。創業公司、汽車廠商、供應商紛紛在這一領域加碼佈局,行業還遠未到洗牌階段。大部分主流的汽車廠商也還在評估這種新型的傳感技術,於是對大多數激光雷達公司而言也是機會所在。
  與此同時,激光雷達行業面臨的挑戰依然不小,好比成本、體積、安全性等問題。
  隨着自動駕駛行業生態的不斷進化,激光雷達的價格,必然會從目前的數十萬元,降到萬元級甚至千元級。
  例如,1999 年時,捷豹推出了首款搭載巡航控制功能的車型——捷豹 XK。當時這款雙門轎跑售價高達 10 萬美圓。負責實現該功能的毫米波雷達售價至關昂貴,有人甚至打趣的表示「這是買雷達送車」。
  如今,購買一輛 18000 美圓的卡羅拉就能用上這一功能。由此能夠看到,激光雷達的進化曲線與當年的毫米波雷達相似。
  飲冰相信,按照目前智能駕駛行業的推動速度,咱們在 2025 年就能見到大量的 Level 3+ 自動駕駛汽車上路。「十年之後,多數汽車廠商都會拿出本身的自動駕駛汽車。」
  另外,汽車只是激光雷達的首個「宿主」。「你會在其餘設備上見到它的身影,任何須要進行三維感知的人造物體好比機器人、無人機、路測設備、可穿戴設備、自動化機械等,激光雷達的應用範圍幾乎是無限的。」姜波信心滿滿地表示。安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