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JS 入門指引和初步應用

做者:徐飛
連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383159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RxJS是一個強大的Reactive編程庫,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流組合與控制能力,可是其學習門檻一直很高,本次分享指望從一些特別的角度解讀它在業務中的使用,而不是從API角度去講解。前端

RxJS簡介

一般,對RxJS的解釋會是這麼一些東西,咱們來分別看看它們的含義是什麼。git

  • Reactive
  • Lodash for events
  • Observable
  • Stream-based

什麼是Reactive呢,一個比較直觀的對比是這樣的:程序員

好比說,abc三個變量之間存在加法關係:github

a = b + c

在傳統方式下,這是一種一次性的賦值過程,調用一次就結束了,後面b和c再改變,a也不會變了。編程

而在Reactive的理念中,咱們定義的不是一次性賦值過程,而是可重複的賦值過程,或者說是變量之間的關係:數組

a: = b + c

定義出這種關係以後,每次b或者c產生改變,這個表達式都會被從新計算。不一樣的庫或者語言的實現機制可能不一樣,寫法也不徹底同樣,但理念是相通的,都是描述出數據之間的聯動關係。網絡

在前端,咱們一般有這麼一些方式來處理異步的東西:異步

  • 回調
  • 事件
  • Promise
  • Generator

其中,存在兩種處理問題的方式,由於需求也是兩種:學習

  • 分發
  • 流程

在處理分發的需求的時候,回調、事件或者相似訂閱發佈這種模式是比較合適的;而在處理流程性質的需求時,Promise和Generator比較合適。優化

在前端,尤爲交互很複雜的系統中,RxJS實際上是要比Generator有優點的,由於常見的每種客戶端開發都是基於事件編程的,對於事件的處理會很是多,而一旦系統中大量出現一個事件要修改視圖的多個部分(狀態樹的多個位置),分發關係就更多了。

RxJS的優點在於結合了兩種模式,它的每一個Observable上都可以訂閱,而Observable之間的關係,則可以體現流程(注意,RxJS裏面的流程的控制和處理,其直觀性略強於Promise,但弱於Generator)。

咱們能夠把一切輸入都當作數據流來處理,好比說:

  • 用戶操做
  • 網絡響應
  • 定時器
  • Worker

RxJS提供了各類API來建立數據流:

  • 單值:of, empty, never
  • 多值:from
  • 定時:interval, timer
  • 從事件建立:fromEvent
  • 從Promise建立:fromPromise
  • 自定義建立:create

建立出來的數據流是一種可觀察的序列,能夠被訂閱,也能夠被用來作一些轉換操做,好比:

  • 改變數據形態:map, mapTo, pluck
  • 過濾一些值:filter, skip, first, last, take
  • 時間軸上的操做:delay, timeout, throttle, debounce, audit, bufferTime
  • 累加:reduce, scan
  • 異常處理:throw, catch, retry, finally
  • 條件執行:takeUntil, delayWhen, retryWhen, subscribeOn, ObserveOn
  • 轉接:switch

也能夠對若干個數據流進行組合:

  • concat,保持原來的序列順序鏈接兩個數據流
  • merge,合併序列
  • race,預設條件爲其中一個數據流完成
  • forkJoin,預設條件爲全部數據流都完成
  • zip,取各來源數據流最後一個值合併爲對象
  • combineLatest,取各來源數據流最後一個值合併爲數組

這時候回頭看,其實RxJS在事件處理的路上已經走得太遠了,從事件到流,它被稱爲lodash for events,倒不如說是lodash for stream更貼切,它提供的這些操做符也確實能夠跟lodash媲美。

數據流這個詞,不少時候,是從data-flow翻譯過來的,但flow跟stream是不同的,個人理解是:flow只關注一個大體方向,而stream是受到更嚴格約束的,它更像是在無形的管道里面流動。

那麼,數據的管道是什麼形狀的?

在RxJS中,存在這麼幾種東西:

  • Observable 可觀察序列,只出不進
  • Observer 觀察者,只進不出
  • Subject 可出可進的可觀察序列,可做爲觀察者
    • ReplaySubject 帶回放
  • Subscription 訂閱關係

前三種東西,根據它們數據進出的可能性,能夠通俗地理解他們的鏈接方式,這也就是所謂管道的「形狀」,一端密閉一端開頭,仍是兩端開口,均可以用來輔助記憶。

上面提到的Subscription,則是訂閱以後造成的一個訂閱關係,能夠用於取消訂閱。

下面,咱們經過一些示例來大體瞭解一下RxJS所提供的能力,以及用它進行開發所須要的思路轉換。

示例一:簡單的訂閱

不少時候,咱們會有一些顯示時間的場景,好比在頁面下添加評論,評論列表中顯示了它們分別是什麼時間建立的,爲了含義更清晰,可能咱們會引入moment這樣的庫,把這個時間轉換爲與當前時間的距離:


const diff = moment(createAt).fromNow()

這樣,顯示的時間就是:一分鐘內,昨天,上個月這樣的字樣。

但咱們注意到,引入這個轉換是爲了加強體驗,而若是某個用戶停留在當前視圖時間太長,它的這些信息會變得不許確,好比說,用戶停留了一個小時,而它看到的信息還顯示:5分鐘以前發表了評論,實際時間是一個小時零5分鐘之前的事了。

從這個角度看,咱們作這個體驗加強的事情只作了一半,不許確的信息是不能算做加強體驗的。

在沒有RxJS的狀況下,咱們可能會經過一個定時器來作這件事,好比在組件內部:


tick() {
  this.diff = moment(createAt).fromNow()
  setTimeout(tick.bind(this), 1000)
}

但組件並不必定只有一份實例,這樣,整個界面上可能就有不少定時器在同時跑,這是一種浪費。若是要作優化,能夠把定時器作成一種服務,把業務上須要週期執行的東西放進去,看成定時任務來跑。

若是使用RxJS,能夠很容易作到這件事:


Observable.interval(1000).subscribe(() => {
  this.diff = moment(createAt).fromNow()
})

示例二:對時間軸的操縱

RxJS一個很強大的特色是,它以流的方式來對待數據,所以,能夠用一些操做符對整個流上全部的數據進行延時、取樣、調整密集度等等。


const timeA$ = Observable.interval(1000)
const timeB$ = timeA$.filter(num => {
    return (num % 2 != 0)
      && (num % 3 != 0)
      && (num % 5 != 0)
      && (num % 7 != 0)
  })

const timeC$ = timeB$.debounceTime(3000)
const timeD$ = timeC$.delay(2000)

示例代碼中,咱們建立了四個流:

  • A是由定時器產生的,每秒一個值
  • B從A裏面過濾掉了一些
  • C在B的基礎上,對每兩個間距在3秒以內的值進行了處理,只留下後一個值
  • D把C的結果總體向後平移了2秒

因此結果大體以下:

A: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B:    1                             11    13          17    19
C:          1                                   13                19
D:                1                                   13

示例三:咱們來晚了

RxJS還提供了BehaviourSubject和ReplaySubject這樣的東西,用於記錄數據流上一些比較重要的信息,讓那些「咱們來晚了」的訂閱者們回放以前錯過的一切。

ReplaySubject能夠指定保留的值的個數,超過的部分會被丟棄。

最近新版《射鵰英雄傳》比較火,咱們來用代碼描述其中一個場景。

郭靖和黃蓉一塊兒背書,黃蓉記憶力很好,看了什麼,就所有記得;而郭靖屬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始終只記得背誦的最後三個字,兩人一塊兒背誦《九陰真經》。

代碼實現以下:


const 九陰真經 =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const 黃蓉$ = new ReplaySubject(Number.MAX_VALUE)
const 郭靖$ = new ReplaySubject(3)

const 讀書$ = Observable.from(九陰真經.split(''))

讀書$.subscribe(黃蓉$)
讀書$.subscribe(郭靖$)

執行以後,咱們就能夠看到,黃蓉背出了全部字,郭靖只記得「補不足」三個字。

示例四:自動更新的狀態樹

熟悉Redux的人應該會對這樣一套理念不陌生:

當前視圖狀態 := 以前的狀態 + 本次修改的部分

從一個應用啓動以後,整個全局狀態的變化,就等於初始的狀態疊加了以後全部action致使的狀態修改結果。

因此這就是一個典型的reduce操做。在RxJS裏面,有一個scan操做符能夠用來表達這個含義,好比說,咱們能夠表達這樣一個東西:


const action$ = new Subject()
const reducer = (state, payload) => {
  // 把payload疊加到state上返回
}

const state$ = action$.scan(reducer)
  .startWith({})

只需往這個action$裏面推action,就可以在state$上獲取出當前狀態。

在Redux裏面,會有一個東西叫combineReducer,在state比較大的時候,用不一樣的reducer修改state的不一樣的分支,而後合併。若是使用RxJS,也能夠很容易表達出來:


const meAction$ = new Subject()
const meReducer = (state, payload) => {}

const articleAction$ = new Subject()
const articleReducer = (state, payload) => {}

const me$ = meAction$.scan(meReducer).startWith({})
const article$ = articleAction$.scan(articleReducer).startWith({})

const state$ = Observable
  .zip(
    me$,
    article$,
    (me, article) => {me, article}
  )

藉助這樣的機制,咱們實現了Redux相似的功能,社區裏面也有基於RxJS實現的Redux-Observable這樣的Redux中間件。

注意,咱們這裏的代碼中,並未使用dispatch action這樣的方式去嚴格模擬Redux。

再深刻考慮,在比較複雜的場景下,reducer其實很複雜。好比說,視圖上發起一個操做,會須要修改視圖的好多地方,所以也就是要修改全局狀態樹的不一樣位置。

在這樣的場景中,從視圖發起的某個action,要麼調用一個很複雜的reducer去處處改數據,要麼再次發起多個action,讓不少個reducer各自改本身的數據。

前者的問題是,代碼耦合太嚴重;後者的問題是,整個流程太難追蹤,好比說,某一塊狀態,想要追蹤到本身是被從哪裏發起的修改所改變的,是很是困難的事情。

若是咱們可以把Observable上面的同步修改過程視爲reducer,就能夠從另一些角度大幅簡化代碼,而且讓聯動邏輯清晰化。例如,若是咱們想描述一篇文章的編輯權限:


const editable$ = Observable.combineLatest(article$, me$)
  .map(arr => {
    let [article, me] = arr
    return me.isAdmin || article.author === me.id
  })

這段代碼的實質是什麼?其實本質上仍是reducer,表達的是數據的合併與轉換過程,並且是同步的。咱們能夠把article和me的變動reduce到article$和me$裏,由它們派發隱式的action去推進editable計算新值。

更詳細探索的能夠參見以前的這篇文章:複雜單頁應用的數據層設計

示例五:幸福人生

人生是什麼樣子的呢?

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鬆曾經說過:

賺錢是爲了買房,買房是爲了賺錢。

這兩句話聽上去很悲哀,卻很符合社會現實。(不要在乎是否是白巖鬆說的啦,不是他就是魯迅,要麼就是莎士比亞)

做爲程序員,咱們能夠嘗試想一想如何用代碼把它表達出來。

若是用命令式編程的理念來描述這段邏輯,是不太好下手的,由於它看起來像個死循環,但是人生不就是一天一天的死循環嗎,這個複雜的世界,誰是自變量,誰是因變量?

死循環之因此很難用代碼表達,是由於你不知道先定義哪一個變量,若是變量的依賴關係造成了閉環,就總有一段定義不起來。

可是,在RxJS這麼一套東西中,咱們能夠很容易把這套關係描述出來。前面說過,基於RxJS編程,就好像是在組裝管道,依賴關係實際上是定義在管道上,而不是在數據上。因此,不存在命令式的那些問題,只要管道可以接起來,再放進去數據就能夠了。因此,咱們能夠先定義管道之間的依賴關係,

首先,從這段話中尋找一些變量,獲得以下結果:

而後,咱們來探索它們各自的來源。

錢從哪裏來?
出租房子。
房子從哪裏來?
錢掙夠了就買。

聽上去仍是死循環啊?

咱們接着分析:

錢是隻有一個來源嗎?
不是,原始積累確定不是房租,咱們假定那是工資。因此,收入是有工資和房租兩個部分組成。
房子是隻有一個來源嗎?
對,咱們不是貪官,房子都是用錢買的。

好,如今咱們有四個變量了:

  • 工資
  • 房租

咱們嘗試定義這些變量之間的關係:

  • 工資 := 定時取值的常量
  • 房租 := 定時取值的變量,與房子數量成正比
  • 錢 := 工資 + 房租
  • 房 := 錢.map(夠了就買)

調整這些變量的定義順序,凡是不依賴別人的,一概提到最前面實現。尷尬地發現,這四個變量裏,只有工資是一直不變的,先提早。


const salary$ = Observable.interval(100).mapTo(2)

剩下的,都是依賴別人的,並且,沒有哪一個東西是隻依賴已定義的變量,在存在業務上的循環依賴的時候,就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在這種狀況下,咱們能夠從中找出被依賴最少的變量,聲明一個Subject用於佔位,好比這裏的房子。


const house$ = new Subject()

接下來再看,以上幾個變量中,有哪一個能夠跟着肯定?是房租,因此,咱們能夠獲得房租與房子數量的關係表達式,注意,以上的salary$、house$,表達的都是單次增長的值,不表明總的值,可是,算房租是要用總的房子數量來算的,因此,咱們還須要先表達出總的房子數量:


const houseCount$ = house$.scan((acc, num) => acc + num, 0).startWith(0)

而後,能夠獲得房租的表達式:


const rent$ = Observable.interval(3000)
  .withLatestFrom(houseCount$)
  .map(arr => arr[1] * 5)

解釋一下上面這段代碼:

  • 房租由房租週期的定時器觸發
  • 而後到房子數量中取最後一個值,也就是當前有多少套房
  • 而後,用房子數量乘以單套房的月租,假設是5

房租定義出來了以後,錢就能夠被定義了:


const income$ = Observable.merge(salary$, rent$)

注意,income$所表明的含義是,全部的單次收入,包含工資和房租。

到目前爲止,咱們還有一個東西沒有被定義,那就是房子。如何從收入轉化爲房子呢?爲了示例簡單,咱們把它們的關係定義爲:

一旦現金流夠買房,就去買。

因此,咱們須要定義現金流與房子數量的關係:


const cash$ = income$
  .scan((acc, num) => {
    const newSum = acc + num

    const newHouse = Math.floor(newSum / 100)
    if (newHouse > 0) {
      house$.next(newHouse)
    }

    return newSum % 100
  }, 0)

這段邏輯的含義是:

  • 累積以前的現金流與本次收入
  • 假定房價100,先看看現金夠買幾套房,能買幾套買幾套
  • 從新計算買完以後的現金

總結一下,這麼一段代碼,就表達清楚了咱們全部的業務需求:


// 掙錢是爲了買房,買房是爲了賺錢
const house$ = new Subject()
const houseCount$ = house$.scan((acc, num) => acc + num, 0).startWith(0)

// 工資始終不漲
const salary$ = Observable.interval(100).mapTo(2)
const rent$ = Observable.interval(3000)
  .withLatestFrom(houseCount$)
  .map(arr => arr[1] * 5)

// 一買了房,就沒現金了……
const income$ = Observable.merge(salary$, rent$)
const cash$ = income$
  .scan((acc, num) => {
    const newSum = acc + num

    const newHouse = Math.floor(newSum / 100)
    if (newHouse > 0) {
      house$.next(newHouse)
    }

    return newSum % 100
  }, 0)

// houseCount$.subscribe(num => console.log(`houseCount: ${num}`))
// cash$.subscribe(num => console.log(`cash: ${num}`))

這段代碼所表達出來的業務關係如圖:

工資週期  ———>  工資
                            ↓
房租週期  ———>  租金  ———>  收入  ———>  現金 
                ↑           ↓ 
             房子數量 <——— 新購房

注意:在這個例子中,house$的處理方式不同凡響,由於咱們的業務邏輯是環形依賴,至少要有一個東西先從裏面拿出來佔位,後續再處理,不然沒有辦法定義整條鏈路。

小結

本篇經過一些簡單例子介紹了RxJS的使用場景,能夠用這麼一句話來描述它:

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

RxJS提供大量的操做符,用於處理不一樣的業務需求。對於同一個場景來講,可能實現方式會有不少種,須要在寫代碼以前仔細斟酌。因爲RxJS的抽象程度很高,因此,能夠用很簡短代碼表達很複雜的含義,這對開發人員的要求也會比較高,須要有比較強的概括能力。

本文是入職螞蟻金服以後,第一次內部分享,科普爲主,後面可能會逐步做一些深刻的探討。

螞蟻的大部分業務系統前端不太適合用RxJS,大部分是中後臺CRUD系統,由於兩個緣由:總體性、實時性的要求不高。

什麼是總體性?這是一種系統設計的理念,系統中的不少業務模塊不是孤立的,好比說,從展現上,GUI與命令行的差別在於什麼?在於數據的冗餘展現。咱們能夠把同一份業務數據以不一樣形態展現在不一樣視圖上,甚至在PC端,因爲屏幕大,能夠容許同一份數據以不一樣形態同時展示,這時候,爲了總體協調,對此數據的更新就會要產生不少分發和聯動關係。

什麼是實時性?這個其實有多個含義,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服務端是否會主動向推送一些業務更新信息,若是用得比較多,也會產生很多的分發關係。

在分發和聯動關係多的時候,RxJS才能更加體現出它比Generator、Promise的優點。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