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終於在它誕生的第十年,迎來了史上最大崩盤。算法
進入十一月以來,比特幣的價格持續下跌,11月15日跌破6000美圓,11月19日跌破5000美圓,11月25日更是達到了罕見的3500美圓。這也是從去年9月27日以來,比特幣首次跌下4000美圓大關。和去年大漲行情下約2萬美圓的價格高點相比,下跌一度超過80%。同時,其餘主流數字貨幣也呈現出慘淡跡象。持幣玩家紛紛拋售本身手中的數字貨幣,微博更是出現了「礦機論斤賣」的熱搜。安全
曾經被無數人捧上神壇、風光無限的比特幣,究竟怎麼了?區塊鏈
價格曲線的背後加密
誕生之初的比特幣,一度因其稀缺性和存在的巨大想象空間而備受追捧。做爲一種新型、去中心化、無固定發行方的數字貨幣,比特幣一開始就被認爲「具備改變世界的力量「。事件
誕生以來,比特幣經歷了數次的暴漲暴跌,每一次漲跌都伴隨着人們的議論紛紛和不斷地唱好、唱衰。比特幣價格長線增加、短線忽上忽下的過山車行情,讓不少人都很是驚訝和詫異。抓住了機會的人在歡呼一晚上暴富,而高點買入的人都在後悔沒有把握好時機。拿到首批集成礦機的礦工們,享受着數十倍的收益,而集中出芯片後預約期貨礦機的人極可能收不回成本。微博
不管是曠工仍是比特幣炒做者、投資者,都會思考比特幣的合理價格到底在哪裏?其價格的支撐體系又何在?最後能不能造成一個穩定的價格?若是不能造成穩定的價格,那麼如何能成爲通常等價物貨幣?比特幣
假如以比特幣新幣的挖掘成原本衡量價格的合理性,根據礦機投入折舊及挖礦電費和人力的消耗,結合全網運算能力的發展預期,能夠大概估算每一個成本的發展變化。固然,這個成本在變化。一方面,隨着礦及硬件技術的提高,單位運算能力和礦機的生產成本和能耗都在減少;另外一方面,隨着投入挖礦的設備的增長,單位運算能力可以挖掘到的比特幣在逐漸減小。總體來看,新比特幣的挖掘成本是在快速上升的。互聯網
虛擬貨幣的全部價格,不少時候都是心理價位,比特幣的成本覈算具備必定的參考依據,但實際的漲跌是成本結合市場信息造成的。因爲新幣佔總量的比重較小,其生產的成本可以提供的價格支撐更多的是象徵意義。中短時間來看,利好和利空消息對比特幣持有人的心理預期影響遠大於生產成本,進而對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硬件
每次暴漲暴跌都是發生在熱點事件出現、新聞媒體推波助瀾、一大批新人涌入準備大賺一筆的時候。能夠想象,在全球貨幣貶值、通脹預期嚴重的大背景下,一種總量恆定的貨幣對於默默承受貨幣貶值後果的普通民衆具備多大的誘惑力。因而在各類利好的支撐下,羣體的無心識非理性衝動推進者價格的泡沫一路膨脹,當價格到達必定的高度勢必會有大單拋售,泡沫破裂,任何一個負面的消息均可能成爲一輪暴跌的觸發點。技術
或許,比特幣結束暴富神話的一天就是其成熟的那天,比特幣逐漸走向社會大衆的過程,會是比特幣逐漸分散的過程,也會是價格逐漸平穩的過程。
鬱金香泡沫的啓示
比特幣的暴跌,讓人聯想到金融史上的第一次泡沫——荷蘭鬱金香泡沫。
17世紀的荷蘭,海上貿易迅速擴張。在殖民擴張的過程當中,荷蘭迅速積累財富,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被稱爲「海上馬車伕」。而擁有大量財富的荷蘭,金融體系已經成爲當時世界最早進的體系。
鬱金香原產亞洲,隨着貿易流通引進歐洲,在培植過程當中,獲得了法國貴族的追捧,而精明的荷蘭投機分子嗅到這個商機後,大量囤積鬱金香。然後,在荷蘭貴族圈子裏,鬱金香彷佛瘋狂到成了「身份的象徵」。
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甚至爲了能夠更方便地交易鬱金香,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
1634 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爲荷蘭的全民運動。當時一朵 1000 元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爲 2 萬元。而花的價格從 1634 年到 1637 年,漲了 1000 多倍。一株名爲「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能夠換下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運河邊最繁華地段的一幢豪宅。
直到某天英國的一個水手,誤把鬱金香的球莖當大蒜來吃,這件事被擴散開來,一些人開始從新審視鬱金香的價值。當愈來愈多的人發現鬱金香價格的虛高,紛紛拋售,鬱金香市場一片混亂,價格急劇降低。根據 1639 年的數據顯示出,有些品種鬱金香的價格,狂跌到最高價位的 0.005%。正由於這一場金融泡沫的破裂,讓千萬參與鬱金香投機的人,傾家蕩產,荷蘭引覺得傲的金融體系癱瘓了三年,間接地致使荷蘭丟失世界霸主的地位。最後,這場「鬱金香泡沫」完全崩潰了。
讓人唏噓的是,比特幣與當年的鬱金香彷佛有着殊途同歸的性質。比特幣信仰者們相信它是獨一無二的稀缺品,可是他們忽略了比特幣實際上是經過共識算法設置的。比特幣能夠是稀缺品,但我的共識算法卻不是稀缺品,誰掌握了算力的主動權,誰就有能力控制幣價。這也致使了比特幣陸續誕生新的分叉。
如此看來,金融泡沫的發生,彷佛具備通常性和普世性。不管是上世紀 90 年代不可一世的日本房地產,仍是最近以「幣王」比特幣爲首,一路狂跌的數字貨幣。有信仰的地方,就有投機者,和源源不斷地被收割的「韭菜」。
比特幣將走向何方?
很多信仰者們相信比特幣將來能夠具有「支付手段」的職能,成爲一種「可流通貨幣」。可是比特幣在確認支付的時間週期過長,且數字錢包存儲涉及到安全性問題,所以不適宜用做支付手段。同時,比特幣做爲去中心化的貨幣,其匯率具備不穩定性,也難以支撐起「價值尺度」的職能。此外,比特幣缺少實際公信力的支撐和背書,所以不管如何,比特幣都是一種商品,一種具備貯藏手段職能的數字貨幣,僅有商品屬性,不具有貨幣屬性。
比特幣確實正處於危機之中,你永遠沒法真正宣告它死亡——一種理論上無邊界、沒法無天的電子貨幣將永遠存在於某個地方——但它的價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暴跌了80%,而整個加密貨幣市場也在一週以內蒸發約667億美圓市值。
比特幣將走向何方?真正的信徒正在進行的押注就像過往資產泡沫的重演,如互聯網股票或房地產泡沫:在過山車從新開啓以前,在整個系統範圍內清除壞角色。
咱們有理由相信,數字貨幣的不斷分叉和新幣種的發行,將在將來較長時間內對代幣市場價格構成制約。不只是由於在有效監管還未創建起以前,沒有力量可以阻止數字貨幣分叉或者ICO亂象的發生,更是由於在區塊鏈真正投入普遍應用的時代到來以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仍然取決於其知名度和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期待。
在一個沒有央行的虛擬世界裏,誰是最後的買家?而比特幣的將來,又將走向何方?這是區塊鏈技術給咱們提出的新的問題,也是給將來金融世界提出的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