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封面圖

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爲何我要寫隨筆工具

(一)大數據

這標題是一句臺詞,源於我最近看的一部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朱潛龍與藍青峯的之間對話,意思是真心話不寫在日記本里。網站

那就是說,在國共對峙時期收集情報的角度來看,黨員及其聯繫人的日記本頗有可能成爲泄密的蛛絲馬跡。blog

出於保密的目的,後來日記被編入了暗語,此刻的日記也在地下運動越走越遠,最終演變成一種非真實情感流露的使命傳達工具。事件

雖然日記有它背馳而行的開花局面,但依然不妨礙民間寫隨筆記事感悟,由於它早已不是名家大師的專利,在自由與個性宣揚的今天更見於尋常百姓家。事務

(二)get

周樹人的祖父周介孚,就曾對日記一說做出過表態:「所見所聞,關學問者,關家務者一一記簿,時時細看,切勿怠惰。凡是有做爲之官宦,成家立業之士民,無不有日記帳簿。生平閱歷,逐年事務,及一切用場,瞭如指掌。」博客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一書中,引用德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先生對於讀書筆記的感想:「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至尾詳讀。重要的是無論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本身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便只記下這本書的做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作些摘抄都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讀書筆記

(三)互聯網

好久以前直至如今也還有不少人問我:你是正經人嗎?爲何還堅持摘抄練字?爲何還寫筆記、日記、博客?

謝邀,那我不客氣也不厭其煩地反問了:互聯網信息之多、傳播之快的節奏下,每個自媒體都在有形或無形之中產生關注點,而碎片化接受流量的你在天天又能記住多少條熱搜?強迫症的你是否是總以爲一天不夠用?無計劃執行力的你是否是一天有某幾個時段很無聊?

(四)

不少人或許是當下大數據時代信息源的旁觀者,或是隨波逐流者,或是似是而非的心靜者。

由於他們幾乎常常奔波於學業、職業、事業、愛情等生活瑣碎事,成爲遺忘人生的藉口,疲憊的靈魂以至於喪失動力源對資訊經過作筆記吸收養分、上升到知識和智慧層去爲我所用。

受社會從衆心理的影響,「正經人」羣體會作出思想行爲決策。好比在飯堂排隊,前面好幾我的都在看手機,而你即便左手拿着剛下課的教材,右褲袋有推送信息震動的手機,是重拾餘溫仍是算了跟風?

「我不是正經人」又是否會成爲下一個對標題臺詞的終極迴應而別開生面呢?

(五)

最後,我用本身的執行方法論TTRM來簡單闡述一下觀點:

【Target目標】寫博客等是爲了記錄與分享。

我常常問本身,最近有沒有特別的事情能夠寫寫?

要明白,知道與表達其實根子裏是兩回事,經過記錄對這陣子的想法來一個總結;另外咱們人是社會性動物,須要與人分享交流,渴望瞭解世界的所有。

【Tool工具】不管是書寫進紙質本子,仍是碼字在網站這個文字記錄的過程。

【Result結果】它都幫助我養成了更多地去觀察和探究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我思考、清楚地理解問題的所在,並儘量地以全局觀的視野去還原整個事件真相的自己,即記錄的好處,這是第一點。

若是具備說服性的讀書筆記可交換,或者像網站般的溝通媒介,還能夠爲讀者創造價值,甚至從留言中反饋本身邏輯表達的不足,這也是分享的意義所在。

【Method方法】雖然每次寫做花費平均一兩個小時,看起來代價很大,但如此十年如一日地寫做,能夠沉澱下來屬於本身提升理性思惟和表達說服能力的一套卓越訓練方法。

(完)

寫於2021年1月2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