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雲祕而不宣地,完成了一件大事。算法
半年以內,浪潮雲完成了一次升級。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次「重構」。浪潮雲對169個雲節點進行了分佈式重構,這已成爲全國最大的分佈式雲骨幹體系;隨後超過20000個業務應用系統,平滑地遷移至浪潮分佈式雲,這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分佈式雲遷移。安全
祕而不宣後的廣而告之架構
其實,兩個祕而不宣的「最大」,只是浪潮雲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在完整展現其分佈式雲能力後,浪潮雲正式發佈「1231」業務戰略,並推出「分佈式雲+」行動計劃。前者能夠理解爲業務上,「向前進一步」,後者可解釋爲生態上,「向後讓一步」。運維
這裏稍做展開。分佈式
屈指算來,正好十年。2011年,浪潮集團肯定雲計算戰略,並推進政府購買雲服務。固然,此時的雲服務,只是彈性的ICT基礎設施,距離「上層應用」和「增值服務」還略有距離。2013年,浪潮雲率先定義政務雲,並開始在全國佈局。此可理解爲,浪潮雲已在擺脫簡單的「以租代建」和「按需購買」模式,開始有些運營的味道。佈局
延續此路線,2015年,浪潮雲開始位居中國政務雲市場佔有率第一位,並一直保持至今;2017年,浪潮雲又進一步升級品牌Logo和Slogan,提出「無處不在的計算」,並強調將「數算」和「數用」相結合。應該說,此時浪潮雲就已不是單純的雲計算,而是融入千行百業的雲服務。優化
此後四年,浪潮雲也沒閒着,其開始規劃一條屬於本身的道路。2019年,浪潮雲從新定義分佈式雲;2020年,浪潮雲正如上所述,開始建設全國最大的分佈式雲骨幹體系,並完成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分佈式雲遷移。雲計算
從「小循環」到「大循環」設計
這就是浪潮雲的十年。從雲計算到雲服務;從政務到企業;從傳統雲架構,到分佈式雲的十年。也正由於完成此一系列轉變,目前,浪潮雲已服務於245+省市政府、30餘個行業、20000多個政府部門,以及100餘萬家企業。生命週期
固然,回述歷史並非論資排輩,列舉業績數字也不是爲證實成績。由於浪潮雲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浪潮云爲政府和企業創造的價值,也歷來都是拿「數據」說話。
確實如此。
有數據的地方就應該有云計算,「無處不在的計算」是將計算與應用場景、行業能力結合,但顯然這還不足夠,由於此只是數據價值的小循環。
梳理「十四五」規劃提到了十大數字場景,例如智慧社區、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等,均涵蓋複雜的應用場景,均不是單一業務模式所能支撐。這就是數據價值的「大循環」,即經過採集行爲數據,洞察業務規律,輔助業務決策,並最終造成數據驅動產業變革的行動閉環。
此便是從數據驅動應用場景,到數據驅動產業變革的改變。固然,浪潮雲董事長兼CEO肖雪的解釋更清楚:「當前無處不在的計算已延伸到數據末端,對於數據採集有了新的能力要求,浪潮雲也由過去以數據計算和數據應用爲主,向數據採集、數據計算、數據應用一體化進行轉變。」
「1231」業務戰略
是否看出了些不一樣?2017年,浪潮雲強調「數算、數用」,四年以後,浪潮雲開始關注「數採、數算、數用」一體化,但變化的關鍵並不在增長了「數採」,而是數據的價值已經不侷限於場景中的降本增效、提質培優,數據正在改變咱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甚至是企業的業務形態。
正是基於此,浪潮雲正式發佈「1231」業務戰略,即統一的分佈式雲軟硬一體化架構;重點關注政府和企業兩個關鍵領域;提供雲網邊端融合、雲數智融合、建管運融合三項融合能力;創建雲數一體化安全體系。
或可如此解釋,浪潮雲「1231」業務戰略背後,就是新一代混合雲,這也是浪潮雲的「向前進一步」。例如,統一的分佈式雲架構,將完全打破公有云和私有云間的隔閡,無論應用和數據在在中心雲,仍是在本地雲、邊緣雲,用戶都將得到了「一朵雲」的體驗,而不是「一片雲」的煩亂。
再例如,「三項融合能力」又體現了浪潮雲的三方面不一樣能力,雲網邊端融合,即服務不一樣應用場景的能力;雲數智融合,即浪潮雲的中臺能力,建管運融合,即浪潮雲在建設、運維、運營方面的綜合能力。
走本身的路
正是基於此,浪潮「分佈雲+」行動計劃同步落地,該行動計劃可總結爲「1+2+N+生態」,即打造1朵分佈式雲,聚焦數字政府和工業互聯網2大重點領域,結合浪潮雲多年來行業實踐經驗的沉澱,聯合生態夥伴,對N個業務場景進行雲數智一體化的標準化輸出。
這也頗體現浪潮雲獨特的業務基因。
一般而言,既懂數算,又懂數用;既懂技術產品,又懂應用場景;既懂應用,又懂產業,已經是可遇不可得的能力,這基本可完美對應,IDC所定義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雲計算管理服務、雲服務三類市場。
但更可貴是,浪潮雲還沉澱了將業務場景產品化的能力,這使其服務落地,更有業務抓手。以雲洲工業互聯網平臺2.0爲例,其內置雲洲鏈。雲洲鏈就是以標識解析爲人、機、物互聯的基石,以「一物一碼」實現信息高度融合。
也就是說,「標識解析」就是浪潮雲工業互聯網的抓手,其經過賦予每個實體物品(產品、零部件、機器設備等)和虛擬資產(模型、算法、工藝等)惟一的「身份證」,可用於產品質量追溯、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供應鏈優化管理、設備故障預測及健康管理等諸多應用場景。
而云洲鏈的出現,是否是浪潮雲又向前進一步?其實不是,「2021年,浪潮雲的生態戰略是後讓一步」肖雪說:「浪潮雲將把更多的市場,留給了生態,經過數據支撐生態創新,經過數據支撐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正是基於「向後讓一步」的生態戰略。2021年,浪潮雲將繼續推動雲舟聯盟,並重點發展諮詢、方案、雲原生、服務及銷售5類合做夥伴。同時,做爲生態的支撐和賦能體系,浪潮雲還將以「兩院三中心」的模式,搭建行業諮詢、技術指導、方案設計能力輸出體系。
對此,浪潮雲首席技術官孫思清最後說「經過成立標準研究院、諮詢規劃院,打造方案驗證中心、開發者支持中心、雲原生適配中心,聯合夥伴、生態造成一體化方案、產品及交付能力,探索更高質效的智慧+行業的服務模型。」(文章來自張戈BP,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