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控制器程序員
集成測試一般都有那些策略?web
大體說四點便可,固然說全更好。集成測試有十種策略:(1)大爆炸集成(2)自頂向下集成(3)自底向上集成(4)三明治集成(5)分層集成(6)基幹集成(7)基於功能的集成(8)基於消息的集成(9)基於風險的集成(10)基於進度的集成.面試
一、什麼是兼容性測試?兼容性測試側重哪些方面?數據庫
兼容測試主要是檢查軟件在不一樣的硬件平臺、軟件平臺上是否能夠正常的運行,便是一般說的軟件的可移植性。瀏覽器
兼容的類型,若是細分的話,有平臺的兼容,網絡兼容,數據庫兼容,以及數據格式的兼容。tomcat
兼容測試的重點是,對兼容環境的分析。一般,是在運行軟件的環境不是很肯定的狀況下,才須要作兼容。根據軟件運行的須要,或者根據需求文檔,通常都可以得出用戶會在什麼環境下使用該軟件,把這些環境整理成表單,就得出作兼容測試的兼容環境了。安全
兼容和配置測試的區別在於,作配置測試一般不是Clean OS下作測試,而兼容測試可能是在Clean OS的環境下作的。服務器
一、檢查系統是否有中毒的特徵;網絡
二、檢查軟件/硬件的配置是否符合軟件的推薦標準;數據結構
三、確認當前的系統是不是獨立,即沒有對外提供什麼消耗CPU資源的服務;
四、若是是C/S或者B/S結構的軟件,須要檢查是否是由於與服務器的鏈接有問題,或者訪問有問題形成的;
五、在系統沒有任何負載的狀況下,查看性能監視器,確認應用程序對CPU/內存的訪問狀況。
黑盒/白盒,靜態/動態,手工/自動,冒煙測試,迴歸測試,公測(Beta測試的策略)
用最少的實驗覆蓋最多的操做,測試用例設計不多,效率高,可是很複雜;
對於基本的驗證功能,以及二次集成引發的缺陷,通常都能找出來;可是更深的缺陷,更復雜的缺陷,仍是無能爲力的;
具體的環境下,正交表通常都很難作的。大多數,只在系統測試的時候使用此方法。
就是Bugzilla的狀態轉換圖。
界面不穩定;
根據須要配置它的不一樣的部分,過程很煩瑣。
流程控制上,安全性很差界定,很容易對他人的Bug進行誤操做;
沒有綜合的評分指標,很差確認修復的優先級別。
需求分析 + 需求變動的維護工做;
根據需求 得出測試需求;
設計測試方案,評審測試方案;
方案評審經過後,設計測試用例,再對測試用例進行評審;
邏輯覆蓋、循環覆蓋、同行評審、桌前檢查、代碼走查、代碼評審、景泰數據流分析
腳本生成器;
場景控制器;
結果分析器;
一、 測試測試
二、 建立虛擬用戶腳本
三、 建立運行場景
四、 運行測試腳本
五、 監視場景
六、 分析測試的結果
以上,最好是結合一個案例,根據以上流程來介紹。
在同一時間點,支持多個不一樣的操做。
LoadRunner中提供IP假裝,集合點,配合虛擬用戶的設計,以及在多臺電腦上設置,能夠比較好的模擬真實的併發。
集合點,便是多個用戶在某個時刻,某個特定的環境下同時進行虛擬用戶的操做的。集合點失敗,則集合點的才操做就會取消,測試就不能進行。
分析用戶登陸的基本狀況,得出一組數據,經過性測試/失敗性測試的都有(根據TC來設計這些數據),而後錄製登陸的腳本,將關鍵的數據參數化,修改腳本,對代碼進行增強,調試腳本。
Action的做用
n 用Action能夠對步驟集進行分組
n 步驟重組,而後被總體調用
n 擁有本身的sheet
n 組合有相同需求的步驟,總體操做
n 具備獨立的對象倉庫
Action的種類
n 可複用Action
n 不可複用Action
n 外部Action
需求管理
n 定義測試範圍
n 定義需求樹
n 描述需求樹的功能點
測試計劃
n 定義測試目標和測試策略。
n 分解應用程序,創建測試計劃樹。
n 肯定每一個功能點的測試方法。
n 將每一個功能點鏈接到需求上,使測試計劃覆蓋所有的測試需求。
n 描述手工測試的測試步驟
n 指明須要進行自動測試的功能點
測試執行
n 定義測試集合。
n 爲每一個測試人員制定測試任務和測試日程安排。
n 運行自動測試。
缺陷跟蹤
n 記錄缺陷
n 查看新增缺陷,並肯定哪些是須要修正的
n 相關技術人員修改缺陷
n 迴歸測試
n 分析缺陷統計圖表,分析應用程序的開發質量。
Compatibility Testing(兼容性測試),也稱「Configuration testing(配置測試)」,測試軟件是否和系統的其它與之交互的元素之間兼容,如:瀏覽器、操做系統、硬件等。驗證測試對象在不一樣的軟件和硬件配置中的運行狀況。
Functional testing (功能測試),也稱爲behavioral testing(行爲測試),根據產品特徵、操做描述和用戶方案,測試一個產品的特性和可操做行爲以肯定它們知足設計需求。本地化軟件的功能測試,用於驗證應用程序或網站對目標用戶能正確工做。使用適當的平臺、瀏覽器和測試腳本,以保證目標用戶的體驗將足夠好,就像應用程序是專門爲該市場開發的同樣。
Performance testing(性能測試),評價一個產品或組件與性能需求是否符合的測試。包括負載測試、強度測試、數據庫容量測試、基準測試等類型。
5C標準
Beta testing(β測試),測試是軟件的多個用戶在一個或多個用戶的實際使用環境下進行的測試。開發者一般不在測試現場
Alpha testing (α測試),是由一個用戶在開發環境下進行的測試,也能夠是公司內部的用戶在模擬實際操做環境下進行的受控測試
在正式的會議上將軟件項目的成果(包括各階段的文檔、產生的代碼等)提交給用戶、客戶或有關部門人員對軟件產品進行評審和批准。其目的是找出可能影響軟件產品質量、開發過程、維護工做的適用性和環境方面的設計缺陷,並採起補救措施,以及找出在性能、安全性和經濟方面的可能的改進。
人員:用戶、客戶或有關部門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需求分析師均可以,就看處於評審那個階段
測試需求分析發現需求文檔不完善或者不許確,應該當即和相關人員進行協調交流。
階段評審對項目各階段評審:對階段成果和工做
項目評審對項目整體評審:對工做和產品
構造號: BUILD
樁模塊:被測模塊調用模塊
驅動模塊調用被測模塊
扇入:被調次數,扇出:調其它模塊數目
軟件測試計劃就是在軟件測試工做正式實施以前明確測試的對象,而且經過對資源、時間、風險、測試範圍和預算等方面的綜合分析和規劃,保證有效的實施軟件測試;
作好測試計劃工做的關鍵:目的,管理,規範
1. 明確測試的目標,加強測試計劃的實用性
編寫軟件測試計劃得重要目的就是使測試過程可以發現更多的軟件缺陷,所以軟件測試計劃的價值取決於它對幫助管理測試項目,而且找出軟件潛在的缺陷。所以,軟件測試計劃中的測試範圍必須高度覆蓋功能需求,測試方法必須切實可行,測試工具而且具備較高的實用性,便於使用,生成的測試結果直觀、準確
2.堅持「5W」規則,明確內容與過程
「5W」規則指的是「What(作什麼)」、「Why(爲何作)」、「When(什麼時候作)」、「Where(在哪裏)」、「How(如何作)」。利用「5W」規則建立軟件測試計劃,能夠幫助測試團隊理解測試的目的(Why),明確測試的範圍和內容(What),肯定測試的開始和結束日期(When),指出測試的方法和工具(How),給出測試文檔和軟件的存放位置(Where)。
3.採用評審和更新機制,保證測試計劃知足實際需求
測試計劃寫做完成後,若是沒有通過評審,直接發送給測試團隊,測試計劃內容的可能不許確或遺漏測試內容,或者軟件需求變動引發測試範圍的增減,而測試計劃的內容沒有及時更新,誤導測試執行人員。
4. 分別建立測試計劃與測試詳細規格、測試用例
應把詳細的測試技術指標包含到獨立建立的測試詳細規格文檔,把用於指導測試小組執行測試過程的測試用例放到獨立建立的測試用例文檔或測試用例管理數據庫中。測試計劃和測試詳細規格、測試用例之間是戰略和戰術的關係,測試計劃主要從宏觀上規劃測試活動的範圍、方法和資源配置,而測試詳細規格、測試用例是完成測試任務的具體戰術。
需求和設計文檔的理解程度,對系統的熟悉程度
提交->確認->分配->修復->驗證->關閉
(1)用戶認證機制:如數據證書、智能卡、雙重認證、安全電子交易協議
(2)加密機制
(3)安全防禦策略:如安全日誌、入侵檢測、隔離防禦、漏洞掃描
(4)數據備份與恢復手段:存儲設備、存儲優化、存儲保護、存儲管理
(5)防病毒系統
軟件配置管理貫穿於軟件開發、測試活動的始終,覆蓋了開發、測試活動的各個環節,它的重要做用之一就是要全面的管理保存各個配置項,監控各配置項的狀態,並向項目經理及相關的人員報告,從而實現對軟件過程的控制。
軟件測試配置管理包括4個最基本的活動:
配置項標識
配置項控制
配置項狀態報告
配置審計
軟件配置管理一般藉助工具來輔助,主要有MS SourceSafe、Rational ClearCase等
缺陷密度值達到客戶的要求
風險分析,進度控制、角色分配、質量控制
參考答案:測試計劃、測試設計與開發、測試實施、測試評審與測試結論
模塊接口測試、局部數據結構測試、路徑測試、錯誤處理測試、邊界測試
(1)在把各個模塊鏈接起來的時候,穿越模塊接口的數據是否會丟失;
(2)一個模塊的功能是否會對另外一個模塊的功能產生不利的影響;
(3)各個子功能組合起來,可否達到預期要求的父功能;
(4)全局數據結構是否有問題;
(5)單個模塊的偏差累積起來,是否會放大,從而達到不能接受的程度。
(1)集成測試的主要依據概要設計說明書,系統測試的主要依據是需求設計說明書;
(2)集成測試是系統模塊的測試,系統測試是對整個系統的測試,包括相關的軟硬件平臺、網絡以及相關外設的測試。
用戶手冊
安裝和設置指導
聯機幫助
指南、嚮導
樣例、示例和模板
受權/註冊登記表
最終用戶許可協議
開發文檔
軟件需求說明書
數據庫設計說明書
概要設計說明書
詳細設計說明書
可行性研究報告
管理文檔
項目開發計劃
測試計劃
測試報告
開發進度月報
開發總結報告
(1)讀者羣。文檔面向的讀者定位要明確。對於初級用戶、中級用戶以及高級用戶應該有不一樣的定位
(2)術語。文檔中用到的術語要適用與定位的讀者羣,用法一致,標準定義與業界規範相吻合。
(3)正確性。測試中需檢查全部信息是否真實正確,查找因爲過時產品說明書和銷售人員誇大事實而致使的錯誤。檢查全部的目錄、索引和章節引用是否已更新,嘗試連接是否準確,產品支持電話、地址和郵政編碼是否正確。
(4)完整性。對照軟件界面檢查是否有重要的分支沒有描述到,甚至是否有整個大模塊沒有描述到。
(5)一致性。按照文檔描述的操做執行後,檢查軟件返回的結果是否與文檔描述的相同。
(6)易用性。對關鍵步驟以粗體或背景色給用戶以提示,合理的頁面佈局、適量的圖表均可以給用戶更高的易用性。須要注意的是文檔要有助於用戶排除錯誤。不但描述正確操做,也要描述錯誤處理辦法。文檔對於用戶看到的錯誤信息應當有更詳細的文檔解釋。
(7)圖表與界面截圖。檢查全部圖表與界面截圖是否與發行版本相同。
(8)樣例與示例。像用戶同樣載入和使用樣例。若是是一段程序,就輸入數據並執行它。以每個模塊製做文件,確認它們的正確性。
(9)語言。不出現錯別字,不要出現有二義性的說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屏幕截圖或繪製圖形中的文字。
(10)印刷與包裝。檢查印刷質量;手冊厚度與開本是否合適;包裝盒的大小是否合適;有沒有零碎易丟失的小部件等等。
單元測試大多數由開發人員來完成,測試人員技術背景較好或者開發系統軟件時可能會安排測試人員進行單元測試,大多數進行的單元測試都是開發人員調試程序或者開發組系統聯合調試的過程。討論這個問題主要是擴充一下讀者的視野。
單元測試通常包括五個方面的測試:
(1)模塊接口測試:模塊接口測試是單元測試的基礎。只有在數據能正確流入、流出模塊的前提下,其餘測試纔有意義。模塊接口測試也是集成測試的重點,這裏進行的測試主要是爲後面打好基礎。測試接口正確與否應該考慮下列因素:
-輸入的實際參數與形式參數的個數是否相同;
-輸入的實際參數與形式參數的屬性是否匹配;
-輸入的實際參數與形式參數的量綱是否一致;
-調用其餘模塊時所給實際參數的個數是否與被調模塊的形參個數相同;
-調用其餘模塊時所給實際參數的屬性是否與被調模塊的形參屬性匹配;
-調用其餘模塊時所給實際參數的量綱是否與被調模塊的形參量綱一致;
-調用預約義函數時所用參數的個數、屬性和次序是否正確;
-是否存在與當前入口點無關的參數引用;
-是否修改了只讀型參數;
-對全程變量的定義各模塊是否一致;
-是否把某些約束做爲參數傳遞。
若是模塊功能包括外部輸入輸出,還應該考慮下列因素:
-文件屬性是否正確;
-OPEN/CLOSE語句是否正確;
-格式說明與輸入輸出語句是否匹配;
-緩衝區大小與記錄長度是否匹配;
-文件使用前是否已經打開;
-是否處理了文件尾;
-是否處理了輸入/輸出錯誤;
-輸出信息中是否有文字性錯誤。
-局部數據結構測試;
-邊界條件測試;
-模塊中全部獨立執行通路測試;
(2)局部數據結構測試:檢查局部數據結構是爲了保證臨時存儲在模塊內的數據在程序執行過程當中完整、正確,局部功能是整個功能運行的基礎。重點是一些函數是否正確執行,內部是否運行正確。局部數據結構每每是錯誤的根源,應仔細設計測試用例,力求發現下面幾類錯誤:
-不合適或不相容的類型說明;
-變量無初值;
-變量初始化或省缺值有錯;
-不正確的變量名(拼錯或不正確地截斷);
-出現上溢、下溢和地址異常。
(3)邊界條件測試:邊界條件測試是單元測試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衆所周知,軟件常常在邊界上失效,採用邊界值分析技術,針對邊界值及其左、右設計測試用例,頗有可能發現新的錯誤。邊界條件測試是一項基礎測試,也是後面系統測試中的功能測試的重點,邊界測試執行的較好,能夠大大提升程序健壯性。
(4)模塊中全部獨立路徑測試:在模塊中應對每一條獨立執行路徑進行測試,單元測試的基本任務是保證模塊中每條語句至少執行一次。測試目的主要是爲了發現因錯誤計算、不正確的比較和不適當的控制流形成的錯誤。具體作法就是程序員逐條調試語句。常見的錯誤包括:
-誤解或用錯了算符優先級;
-混合類型運算;
-變量初值錯;
-精度不夠;
-表達式符號錯。
比較判斷與控制流經常緊密相關,測試時注意下列錯誤:
-不一樣數據類型的對象之間進行比較;
-錯誤地使用邏輯運算符或優先級;
-因計算機表示的侷限性,指望理論上相等而實際上不相等的兩個量相等;
-比較運算或變量出錯;
-循環終止條件或不可能出現;
-迭代發散時不能退出;
-錯誤地修改了循環變量。
模塊的各條錯誤處理通路測試:程序在遇到異常狀況時不該該退出,好的程序應能預見各類出錯條件,並預設各類出錯處理通路。若是用戶不按照正常操做,程序就退出或者中止工做,實際上也是一種缺陷,所以單元測試要測試各類錯誤處理路徑。通常這種測試着重檢查下列問題:
-輸出的出錯信息難以理解;
-記錄的錯誤與實際遇到的錯誤不相符;
-在程序自定義的出錯處理段運行以前,系統已介入;
-異常處理不當;
-錯誤陳述中未能提供足夠的定位出錯信息。
強度測試是爲了肯定系統在最差工做環境的工做能力,也多是用於驗證在標準工做壓力下的各類資源的最下限指標。
它和壓力測試的目標是不一樣的,壓力測試是在標準工做環境下,不斷增長系統負荷,最終測試出該系統能力達到的最大負荷(穩定和峯值),而強度測試則是在非標準工做環境下,甚至不斷人爲下降系統工做環境所須要的資源,如網絡帶寬,系統內存,數據鎖等等,以測試系統在資源不足的狀況下的工做狀態,經過強度測試,能夠肯定本系統正常工做的最差環境.
強度測試和壓力測試的測試指標相近,大多都是與時間相關的指標,如併發量(吞吐量),延遲(最大\最小\平均)以及順序指標等
強度測試須要對系統的結構熟悉,針對系統的特徵設計強度測試的方法
性能測試是一個較大的範圍,實際上性能測試自己包含了性能、強度、壓力、負載等多方面的測試內容。
壓力測試是對服務器的穩定性以及負載能力等方面的測試,是一種很日常的測試。增大訪問系統的用戶數量、或者幾個用戶進行大數據量操做都是壓力測試。而負載測試是壓力相對較大的測試,主要是測試系統在一種或者集中極限條件下的相應能力,是性能測試的重要部分。100個用戶對系統進行連續半個小時的訪問能夠看做壓力測試,那麼連續訪問8個小時就能夠認爲負載測試,1000個用戶連續訪問系統1個小時也能夠看做是負載測試。
實際上壓力測試和負載測試沒有明顯的區分。測試人員應該站在關注總體性能的高度上來對系統進行測試。
瓶頸主要是指整個軟硬件構成的軟件系統某一方面或者幾個方面能力不能知足用戶的特定業務要求,「特定」是指瓶頸會在某些條件下會出現,由於畢竟大多數系統在投入前。
嚴格的從技術角度講,全部的系統都會有瓶頸,由於大多數系統的資源配置不是協調的,例如CPU使用率恰好達到100%時,內存也正好耗盡的系統不是不少見。所以咱們討論系統瓶頸要從應用的角度討論:關鍵是看系統可否知足用戶需求。在用戶極限使用系統的狀況下,系統的響應仍然正常,咱們能夠認爲改系統沒有瓶頸或者瓶頸不會影響用戶工做。
所以咱們測試系統瓶頸主要是實現下面兩個目的:
-發現「表面」的瓶頸。主要是模擬用戶的操做,找出用戶極限使用系統時的瓶頸,而後解決瓶頸,這是性能測試的基本目標。
-發現潛在的瓶頸並解決,保證系統的長期穩定性。主要是考慮用戶在未來擴展系統或者業務發生變化時,系統可以適應變化。知足用戶目前需求的系統不是最好的,咱們設計系統的目標是在保證系統整個軟件生命週期可以不斷適應用戶的變化,或者經過簡單擴展系統就能夠適應新的變化。
在國內軟件開發管理中,文檔管理幾乎是最弱的一項,於是在測試工做中特別容易忽略文檔測試也就不足爲奇了。要想給用戶提供完整的產品,文檔測試是必不可少的。文檔測試通常注重下面幾個方面:
文檔的完整性:主要是測試文檔內容的全面性與完整性,從整體上把握文檔的質量。例如用戶手冊應該包括軟件的全部功能模塊。
描述與軟件實際狀況的一致性:主要測試軟件文檔與軟件實際的一致程度。例如用戶手冊基本完整後,咱們還要注意用戶手冊與實際功能描述是否一致。由於文檔每每跟不上軟件版本的更新速度。
易理解性:主要是檢查文檔對關鍵、重要的操做有無圖文說明,文字、圖表是否易於理解。對於關鍵、重要的操做僅僅只有文字說明確定是不夠的,應該附有圖表使說明更爲直觀和明瞭。
文檔中提供操做的實例:這項檢查內容主要針對用戶手冊。對主要功能和關鍵操做提供的應用實例是否豐富,提供的實例描述是否詳細。只有簡單的圖文說明,而無實例的用戶手冊看起來就像是軟件界面的簡單拷貝,對於用戶來講,實際上沒有什麼幫助。
印刷與包裝質量:主要是檢查軟件文檔的商品化程度。有些用戶手冊是簡單打印、裝訂而成,過於粗糙,不易於用戶保存。優秀的文檔例如用戶手冊和技術白皮書,應提供商品化包裝,而且印刷精美。
這個問題也是測試工程師常常問的問題。有人主張測試用例詳細到每一個步驟執行什麼都要寫出來,目的是即便一個不瞭解系統的新手均可以按照測試用例來執行工做。主張這類寫法的人還能夠舉出例子:歐美、日本等軟件外包文檔都是這樣作的。
另一種觀點就是主張寫的粗些,相似於編寫測試大綱。主張這種觀點的人是由於軟件開發需求管理不規範,變更十分頻繁,於是不能按照歐美的高標準來編寫測試用例。這樣的測試用例容易維護,可讓測試執行人員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實際上,軟件測試用例的詳細程度首先要以覆蓋到測試點爲基本要求。舉個例子:「用戶登錄系統」的測試用例能夠不寫出具體的執行數據,可是至少要寫出五種以上狀況(),若是隻用一句話覆蓋了這個功能是不合格的測試用例。覆蓋功能點不是指列出功能點,而是要寫出功能點的各個方面(若是組合狀況較多時能夠採用等價劃分)。
另外一個影響測試用例的就是組織的開發能力和測試對象特色。若是開發力量比較落後,編寫較詳細的測試用例是不現實的,由於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資源投入,固然這種狀況很隨着團隊的發展而逐漸有所改善。測試對象特色重點是指測試對象在進度、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若是進度較緊張的狀況下,是根本沒有時間寫出高質量的測試用例的,甚至有些時候測試工做只是一種輔助工做,於是不編寫測試用例。
所以,測試用例的編寫要根據測試對象特色、團隊的執行能力等各個方面綜合起來決定編寫策略。最後要注意的是測試人員必定不能抱怨,力爭在不斷提升測試用例編寫水平的同時,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
配置測試的目的是保證軟件在其相關的硬件上可以正常運行,而兼容性測試主要是測試軟件可否與不一樣的軟件正確協做。
配置測試的核心內容就是使用各類硬件來測試軟件的運行狀況,通常包括:
(1)軟件在不一樣的主機上的運行狀況,例如Dell和Apple;
(2)軟件在不一樣的組件上的運行狀況,例如開發的撥號程序要測試在不一樣廠商生產的Modem上的運行狀況;
(3)不一樣的外設;
(4)不一樣的接口;
(5)不一樣的可選項,例如不一樣的內存大小;
兼容性測試的核心內容:
(1)測試軟件是否能在不一樣的操做系統平臺上兼容;
(2)測試軟件是否能在同一操做系統平臺的不一樣版本上兼容;
(3)軟件自己可否向前或者向後兼容;
(4)測試軟件可否與其它相關的軟件兼容;
(5)數據兼容性測試,主要是指數據可否共享;
配置和兼容性測試通稱對開發系統類軟件比較重要,例如驅動程序、操做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具體進行時仍然按照測試用例來執行。
隨着軟件文檔系統日益龐大,文檔測試已經成爲軟件測試的重要內容。文檔測試對象主要以下:
-包裝文字和圖形;
-市場宣傳材料、廣告以及其它插頁;
-受權、註冊登記表;
-最終用戶許可協議;
-安裝和設置嚮導;
-用戶手冊;
-聯機幫助;
-樣例、示範例子和模板;
-……
文檔測試的目的是提升易用性和可靠性,下降支持費用,由於用戶經過文檔就能夠本身解決問題。因文檔測試的檢查內容主要以下:
-讀者對象——主要是文檔的內容是否能讓該級別的讀者理解;
-術語——主要是檢查術語是否適合讀者;
-內容和主題——檢查主題是否合適、是否丟失、格式是否規範等;
-圖標和屏幕抓圖——檢查圖表的準確度和精確度;
-樣例和示例——是否與軟件功能一致;
-拼寫和語法;
-文檔的關聯性——是否與其它相關文檔的內容一致,例如與廣告信息是否一致;
文檔測試是至關重要的一項測試工做,不但要給予充分的重視,更要要認真的完成,象作功能測試同樣來對待文檔測試。
這個問題是國內測試工程師常常遇到的問題,根源就是國內軟件開發文檔管理不規範,對變動的管理方法就更不合理了。實際上沒有任何文檔的時候,測試人員是可以進行黑盒測試的,這種測試方式咱們能夠稱之爲探索測試,具體作法就是測試工程師根據本身的專業技能、領域知識等不斷的深刻了解測試對象、理解軟件功能,進而發現缺陷。
在這種作法基本上把軟件當成了產品說明書,測試過程當中要和開發人員不斷的進行交流。尤爲在做項目的時候,進度壓力比較大,能夠做爲加急測試方案。最大的風險是不知道有些特性是否被遺漏。
「殺蟲劑怪事」一詞由BorisBeizer在其編著的《軟件測試技術》第二版中提出。用於描述測試人員對同一測試對象進行的測試次數越多,發現的缺陷就會愈來愈少的現象。就像老用一種農藥,害蟲就會有免疫力,農藥發揮不了效力。這種現象的根本緣由就是測試人員對測試軟件過於熟悉,造成思惟定勢。
爲了克服這種現象,測試人員須要不斷編寫新的測試程序或者測試用例,對程序的不一樣部分進行測試,以發現更多的缺陷。也能夠引用新人來測試軟件,剛剛進來的新手每每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在進行配置測試時,測試工程師仍然會發現一些普通的缺陷,也就是與配置環境無關的缺陷。所以判斷新發現的問題,須要在不一樣的配置中從新執行發現軟件缺陷的步驟,若是軟件缺陷不出現了,就多是配置缺陷;若是在全部的配置中都出現,就多是普通缺陷。
須要注意的是,配置問題能夠在一大類配置中出現。例如,撥號程序可能在全部的外置Modem中都存在問題,而內置的Modem不會有任何問題。
表面上看這體現了管理的效率和靈活性,但實際上也體現了管理者對測試的輕視。測試和測試的人有很大關係。測試工做人員應該是勤奮並富有耐心,善於學習、思考和發現問題,細心有條理,總結問題,若是具有這樣的優勢,作其它工做一樣也會很出色,所以這裏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喜歡測試這項工做。若是他是專職的,那麼確定更有經驗和信心。國內的小夥子好象都喜歡作程序員,二者工做性質不一樣,待遇不一樣,地位不一樣,對自我實現的價值的認識也不一樣,這是行業的一個須要改善的問題。若是隻是爲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或者發現了幾個問題就以爲滿意了,這在任何其它工做中都是不行的。
軟件測試初學者可能認爲拿到軟件後須要進行徹底測試,找到所有的軟件缺陷,使軟件「零缺陷」發佈。實際上徹底測試是不可能的。主要有如下一個緣由:
-徹底測試比較耗時,時間上不容許;
-徹底測試一般意味着較多資源投入,這在現實中每每是行不通的;
-輸入量太大,不能一一進行測試;
-輸出結果太多,只能分類進行驗證;
-軟件實現途徑太多;
-軟件產品說明書沒有客觀標準,從不一樣的角度看,軟件缺陷的標準不一樣;
所以測試的程度要根據實際狀況肯定。
咱們沒有對軟件進行徹底測試,實際就是選擇了風險,由於缺陷極有可能存在沒有進行測試的部分。舉個例子,程序員爲了方便,在調試程序時會彈出一些提示信息框,而這些提示只在某種條件下會彈出,碰巧程序發佈前這些代碼中的一些沒有被註釋掉。在測試時測試工程師又沒有對其進行測試。若是客戶碰到它,這將是代價昂貴的缺陷,由於交付後才被客戶發現。
所以,咱們要儘量的選擇最合適的測試量,把風險下降到最小。
這是一個比較常見的現象。測試工程師在沒有找到缺陷前會絞盡腦汁的思考,可是找到一個後,會連續不斷的發現不少缺陷,很有我的成就感。其中的緣由主要以下:
-代碼複用、拷貝代碼致使程序員容易犯相同的錯誤。類的繼承致使全部的子類會包含基類的錯誤,反覆拷貝同一代碼意味可能也複製了缺陷。
-程序員比較勞累是能夠致使某些連續編寫的功能缺陷較多。程序員加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所以體力不僅時容易編寫一些缺陷較多的程序。而這些連續潛伏缺陷偏偏時測試工程師大顯身手的地方。
「缺陷一個連着一個」不是一個客觀規律,只是一個常見的現象。若是軟件編寫的比較好,這種現象就不常見了。測試人員只要嚴肅認真的測試程序就能夠了。
從技術上講,全部的軟件缺陷都是可以修復的,可是沒有必要修復全部的軟件缺陷。測試人員要作的是可以正確判斷何時不能追求軟件的完美。對於整個項目團隊,要作的是對每個軟件缺陷進行取捨,根據風險決定那些缺陷要修復。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緣由以下:
-沒有足夠的時間資源。在任何一個項目中,一般狀況下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都是不夠用的,並且在項目中沒有預算足夠的迴歸測試時間,再加上修改缺陷可能引入新的缺陷,所以在交付期限的強大壓力下,必須放棄某些缺陷的修改。
-有些缺陷只是特殊狀況下出現,這種缺陷處於商業利益考慮,能夠在之後升級中進行修復。
-不是缺陷的缺陷。咱們常常會碰到某些功能方面的問題被當成缺陷來處理,這類問題能夠之後有時間時考慮再處理。
最後要說的是,缺陷是否修改要由軟件測試人員、項目經理、程序員共同討論來決定是否修復,不一樣角色的人員從不一樣的角度來思考,以作出正確的決定。
軟件測試人員的職責是儘量早的找出軟件缺陷,確保得以修復。而質量保證人員(QA)主要職責是建立或者制定標準和方法,提升促進軟件開發能力和減小軟件缺陷。測試人員的主要工做是測試,質量保證人員平常工做重要內容是檢查與評審,測試工做也是測試保證人員的工做對象。
軟件測試和質量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都是爲了提升軟件質量而工做。
在IT行業裏跳槽已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且跳槽不管給公司仍是給我的都會帶來必定的損失。測試隊伍也無疑會面臨跳槽的威脅,做爲測試經理管理者,只有從平常工做中開始作起,最能最大限度的減小損失。建議咱們從如下兩個方面作起:
-增強部門內員工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學習是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基本要求,是知識互相轉移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能夠把我的擁有的技術以知識的形式沉積下來,也就完成了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
-一般狀況下,企業能爲員工提供足夠大的發展空間時,若是不是待遇特別低,員工都不會主動離開企業。所以咱們要想留住員工,管理者就應該把員工的我的成長和企業的發展聯繫起來,爲員工設定合理發展規劃並付諸實現。不過這項要求作起來比較,要有比較好的企業文化爲依託。
習慣上把開發完成後進行商業化、幾乎不進行代碼修改就能夠售給用戶使用的軟件成爲軟件產品,也就是能夠買「賣拷貝」的軟件,例如Windows2000。而一般把針對一個或者幾個特定的用戶而開發的軟件成爲軟件項目,軟件項目是一種個性化的產品,能夠是按照用戶要求所有從新開發,也能夠修改已有的軟件產品來知足特定的用戶需求。項目和產品的不一樣特色,決定咱們測試產品和測試項目仍然會有不少不一樣的地方:
-質量要求不一樣。一般產品的質量要高一些,修復發佈後產品的缺陷成本較高,甚至會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而作項目一般面向某一用戶,雖然質量越高越好,可是通常只要知足用戶要求就能夠了。
-測試資源投入多少不一樣。作軟件產品一般是研發中心來開發,進度壓力要小些。同時因爲質量要求高,所以會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資源。
-項目最後要和用戶共同驗收測試,這是產品測試不具備的特色。
此外,測試產品與測試項目在缺陷管理方面、測試策略制定都會有很大不一樣,測試管理者應該結合具體的環境,恰如其分的完成工做。
軟件產品在投產前,一般都會進行用戶驗收測試。若是用戶驗收測試沒有經過,直接結果就是那不到「Money」,間接影響是損害了公司的形象,然後者的影響每每更嚴重。根據做者的經驗,用戶驗收測試必定要讓用戶滿意。
實際上用戶現場測試更趨因而一種演示。在不欺騙用戶的前提下,咱們向用戶展現咱們軟件的優勢,最後讓「上帝」滿意並欣然掏出「銀子」纔是咱們的目標。所以用戶測試要注意下面的事項:
(1)用戶現場測試不可能測試所有功能,所以要測試核心功能。這須要提早作好準備,這些核心功能必定要預先通過測試,證實沒有問題才能夠和用戶共同進行測試。測試核心模塊的目的是創建用戶對軟件的信心。固然若是這些模塊若是問題較多,不該該進行演示。
(2)若是某些模塊確實有問題,咱們能夠演示其它重要的業務功能模塊,必要時要向用戶作成合理的解釋。爭得時間後,及時修改缺陷來彌補。
(3)永遠不能欺騙用戶,矇混過關。道理很簡單,由於軟件是要給用戶用的,問題遲早會暴露出來,除非你能夠立刻修改。
和用戶進行測試還要注意各類交流技巧,爭取不但短時間利益獲得了知足,還要爲後面得合做打好基礎。
隨着測試工做愈來愈受重視,開發團隊向客戶提供測試文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少人會問:「咱們能夠把工做中的測試報告提供給客戶嗎?」答案是否認的。由於提供內部測試報告,可能會讓客戶失去信心,甚至否認項目。
測試報告通常分爲內部測試報告和外部測試報告。內部報告是咱們在測試工做中的項目文檔,反映了測試工做的實施狀況,這裏不過多討論,讀者能夠參考相關教材。這裏主要討論一下外部測試報告的寫法,通常外部測試報告要知足下面幾個要求:
-根據內部測試報告進行編寫,通常能夠摘錄;
-不能夠向客戶報告嚴重缺陷,即便是已經修改的缺陷,開發中的缺陷也沒有必要讓客戶知道;
-報告上能夠列出一些缺陷,但必須是中級的缺陷,並且這些缺陷必須是修復的;
-報告上面的內容儘可能要真實可靠;
-整個測試報告要仔細審閱,力爭不給項目帶來負面做用,尤爲是性能測試報告。
總之,外部測試報告要當心謹慎的編寫。
國內的不少測試工程師對測試工具至關迷戀,尤爲是一些新手,甚至指望測試工具能夠取代手工測試。測試工具在測試工做中起的是輔助做用,通常用來提升測試效率。自動化測試彌補了手工測試的不足,減輕必定的工做量。實際上測試工具是沒法替代大多數手工測試的,而一些諸如性能測試等自動化測試也是手工所不能完成的。
對於自動測試技術,應當依據軟件的不一樣狀況來分別對待,通常自動技術會應用在引發大量重複性工做的地方、系統的壓力點、以及任何適合使用程序解決大批量輸入數據的地方。而後再尋找合適的自動測試工具,或者本身開發測試程序。必定不要爲了使用測試工具而使用。
參考答案:
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
壓力測試的主要任務就是獲取系統正確運行的極限,檢查系統在瞬間峯值負荷下正確執行的能力。例如,對服務器作壓力測試時就能夠增長併發操做的用戶數量;或者不停地向服務器發送請求;或一次性向服務器發送特別大的數據等。看看服務器保持正常運行所能達到的最大狀態。人們一般使用測試工具來完成壓力測試,如模擬上萬個用戶從終端同時登陸,這是壓力測試中經常使用的方法。
負載測試(Volume Testing)
用於檢查系統在使用大量數據的時候正確工做的能力,即檢驗系統的能力最高能達到什麼程度。例如,對於信息檢索系統,讓它使用頻率達到最大;對於多個終端的分時系統,讓它全部的終端都開動。在使整個系統的所有資源達到「滿負荷」的情形下,測試系統的承受能力。
(要結合本身實際的工做經驗進行回答,不一樣公司略有區別)
測試人員提交新的Bug入庫,錯誤狀態爲New。
高級測試員/測試經理驗證錯誤,若是確認是錯誤,分配給開發組。設置狀態爲Open。若是不是錯誤,則拒絕,設置爲Declined狀態。
開發經理分配bug至對應的模塊開發人員。
開發人員查詢狀態爲Open的Bug,若是不是錯誤,則置狀態爲Declined;若是是Bug則修復並置狀態爲Fixed。不能解決的Bug,要留下文字說明及保持Bug爲Open狀態。
對於不能解決和延期解決的Bug,不能由開發人員本身決定,通常要經過某種會議(評審會)經過才能承認。
測試人員查詢狀態爲Fixed的Bug,而後驗證Bug是否已解決,如解決,置Bug的狀態爲Closed,如沒有解決,置bug狀態爲Reopen。
硬件平臺和操做系統
測試應用的硬件平臺(Platform),一般選擇「PC」。
測試應用的操做系統平臺(OS)。
a) 版本
提交缺陷報告時經過該字段標識此缺陷存在於被測試軟件的哪一個版本。
b) Bug報告優先級
c) Bug狀態
d) Bug的編號
e) 發現人
f) 提交人
g) 指定處理人
h) 概述
i) 從屬關係
j) 詳細描述
k) 嚴重程度
l) 所屬模塊
m) 附件
n) 提交日期
這種現象在開發流程不規範的團隊裏特別常見,尤爲是一些「做坊式」的團隊裏。解決這種問題通常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從開發管理入手,也就是從根源來解決問題。能夠制定規範的開發流程,甚至能夠制定懲罰制度,還有就是軟件開發前作好規劃設計。
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強測試,具體作法就是增強開發人員的本身測試,把這些問題「消滅」在開發階段,這是比較好的作法,讀者能夠參考第13章試案例分析的「13.1.2缺陷反覆出現,誰的責任」小節,13.1.2專門討論了這類問題的方法。
此外,還能夠經過規範的缺陷管理來對開發人員進行控制,好比測試部門整理出常見的缺陷,讓開發人員本身對照進行檢查,以減小這類低級錯誤的發生。
開發人員犯錯誤是正常的現象,做爲測試人員必定不能抱怨,要認認真真的解決問題纔是上策。
由於沒有通過測試的軟件很難在發佈以前知道該軟件的質量,就比如ISO質量認證同樣,測試一樣也須要質量的保證,這個時候就須要在團隊中開展軟件測試的工做。在測試的過程發現軟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讓開發人員得知並修改問題,在即將發佈時,從測試報告中得出軟件的質量狀況。
(根據項目經驗不一樣,靈活回答便可)
我曾經作過web測試,後臺測試,客戶端軟件,其中包括功能測試,性能測試,用戶體驗測試。最擅長的是功能測試
測試類型有:功能測試,性能測試,界面測試。
功能測試在測試工做中佔的比例最大,功能測試也叫黑盒測試。是把測試對象看做一個黑盒子。利用黑盒測試法進行動態測試時,須要測試軟件產品的功能,不需測試軟件產品的內部結構和處理過程。採用黑盒技術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有:等價類劃分、邊界值分析、錯誤推測、因果圖和綜合策略。
性能測試是經過自動化的測試工具模擬多種正常、峯值以及異常負載條件來對系統的各項性能指標進行測試。負載測試和壓力測試都屬於性能測試,二者能夠結合進行。經過負載測試,肯定在各類工做負載下系統的性能,目標是測試當負載逐漸增長時,系統各項性能指標的變化狀況。壓力測試是經過肯定一個系統的瓶頸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點,來得到系統能提供的最大服務級別的測試。
界面測試,界面是軟件與用戶交互的最直接的層,界面的好壞決定用戶對軟件的第一印象。並且設計良好的界面可以引導用戶本身完成相應的操做,起到嚮導的做用。同時界面如同人的面孔,具備吸引用戶的直接優點。設計合理的界面能給用戶帶來輕鬆愉悅的感覺和成功的感受,相反因爲界面設計的失敗,讓用戶有挫敗感,再實用強大的功能均可能在用戶的畏懼與放棄中付諸東流。
區別在於,功能測試關注產品的全部功能上,要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功能,每一個可能存在的功能問題。性能測試主要關注於產品總體的多用戶併發下的穩定性和健壯性。界面測試更關注於用戶體驗上,用戶使用該產品的時候是否易用,是否易懂,是否規範(快捷鍵之類的),是否美觀(可否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是否安全(儘可能在前臺避免用戶無心輸入無效的數據,固然考慮到體驗性,不能太粗魯的彈出警告)?作某個性能測試的時候,首先它多是個功能點,首先要保證它的功能是沒問題的,而後再考慮該功能點的性能測試
白盒測試用例設計的關鍵是以較少的用例覆蓋儘量多的內部程序邏輯結果
黑盒法用例設計的關鍵一樣也是以較少的用例覆蓋模塊輸出和輸入接口。不可能作到徹底測試,以最少的用例在合理的時間內發現最多的問題
黑盒測試:已知產品的功能設計規格,能夠進行測試證實每一個實現了的功能是否符合要求。
白盒測試:已知產品的內部工做過程,能夠經過測試證實每種內部操做是否符合設計規格要求,全部內部成分是否以通過檢查。
軟件的黑盒測試意味着測試要在軟件的接口處進行。這種方法是把測試對象看作一個黑盒子,測試人員徹底不考慮程序內部的邏輯結構和內部特性,只依據程序的需求規格說明書,檢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它的功能說明。所以黑盒測試又叫功能測試或數據驅動測試。黑盒測試主要是爲了發現如下幾類錯誤:
一、是否有不正確或遺漏的功能?
二、在接口上,輸入是否能正確的接受?可否輸出正確的結果?
三、是否有數據結構錯誤或外部信息(例如數據文件)訪問錯誤?
四、性能上是否可以知足要求?
五、是否有初始化或終止性錯誤?
軟件的白盒測試是對軟件的過程性細節作細緻的檢查。這種方法是把測試對象看作一個打開的盒子,它容許測試人員利用程序內部的邏輯結構及有關信息,設計或選擇測試用例,對程序全部邏輯路徑進行測試。經過在不一樣點檢查程序狀態,肯定實際狀態是否與預期的狀態一致。所以白盒測試又稱爲結構測試或邏輯驅動測試。白盒測試主要是想對程序模塊進行以下檢查:
一、對程序模塊的全部獨立的執行路徑至少測試一遍。
二、對全部的邏輯斷定,取「真」與取「假」的兩種狀況都能至少測一遍。
三、在循環的邊界和運行的界限內執行循環體。
四、測試內部數據結構的有效性,等等。
單元測試(模塊測試)是開發者編寫的一小段代碼,用於檢驗被測代碼的一個很小的、很明確的功能是否正確。一般而言,一個單元測試是用於判斷某個特定條件(或者場景)下某個特定函數的行爲。
單元測試是由程序員本身來完成,最終受益的也是程序員本身。能夠這麼說,程序員有責任編寫功能代碼,同時也就有責任爲本身的代碼編寫單元測試。執行單元測試,就是爲了證實這段代碼的行爲和咱們指望的一致。
集成測試(也叫組裝測試,聯合測試)是單元測試的邏輯擴展。它的最簡單的形式是:兩個已經測試過的單元組合成一個組件,而且測試它們之間的接口。從這一層意義上講,組件是指多個單元的集成聚合。在現實方案中,許多單元組合成組件,而這些組件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方法是測試片斷的組合,並最終擴展進程,將您的模塊與其餘組的模塊一塊兒測試。最後,將構成進程的全部模塊一塊兒測試。
系統測試是將通過測試的子系統裝配成一個完整系統來測試。它是檢驗系統是否確實能提供系統方案說明書中指定功能的有效方法。(常見的聯調測試)
系統測試的目的是對最終軟件系統進行全面的測試,確保最終軟件系統知足產品需求而且遵循系統設計。
驗收測試是部署軟件以前的最後一個測試操做。驗收測試的目的是確保軟件準備就緒,而且可讓最終用戶將其用於執行軟件的既定功能和任務。
驗收測試是向將來的用戶代表系統可以像預約要求那樣工做。經集成測試後,已經按照設計把全部的模塊組裝成一個完整的軟件系統,接口錯誤也已經基本排除了,接着就應該進一步驗證軟件的有效性,這就是驗收測試的任務,即軟件的功能和性能如同用戶所合理期待的那樣。
軟件測試計劃是指導測試過程的綱領性文件,包含了產品概述、測試策略、測試方法、測試區域、測試配置、測試周期、測試資源、測試交流、風險分析等內容。藉助軟件測試計劃,參與測試的項目成員,尤爲是測試管理人員,能夠明確測試任務和測試方法,保持測試實施過程的順暢溝通,跟蹤和控制測試進度,應對測試過程當中的各類變動。
測試計劃和測試詳細規格、測試用例之間是戰略和戰術的關係,測試計劃主要從宏觀上規劃測試活動的範圍、方法和資源配置,而測試詳細規格、測試用例是完成測試任務的具體戰術。因此其中最重要的是測試測試策略和測試方法(最好是能先評審)
1.等價類劃分
劃分等價類: 等價類是指某個輸入域的子集合.在該子集合中,各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的錯誤都是等效的.併合理地假定:測試某等價類的表明值就等於對這一類其它值的測試.所以,能夠把所有輸入數據合理劃分爲若干等價類,在每個等價類中取一個數據做爲測試的輸入條件,就能夠用少許表明性的測試數據.取得較好的測試結果.等價類劃分可有兩種不一樣的狀況:有效等價類和無效等價類.
2.邊界值分析法
邊界值分析方法是對等價類劃分方法的補充。測試工做經驗告訴我,大量的錯誤是發生在輸入或輸出範圍的邊界上,而不是發生在輸入輸出範圍的內部.所以針對各類邊界狀況設計測試用例,能夠查出更多的錯誤.
使用邊界值分析方法設計測試用例,首先應肯定邊界狀況.一般輸入和輸出等價類的邊界,就是應着重測試的邊界狀況.應當選取正好等於,剛剛大於或剛剛小於邊界的值做爲測試數據,而不是選取等價類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做爲測試數據.
3.錯誤推測法
基於經驗和直覺推測程序中全部可能存在的各類錯誤, 從而有針對性的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
錯誤推測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舉出程序中全部可能有的錯誤和容易發生錯誤的特殊狀況,根據他們選擇測試用例. 例如, 在單元測試時曾列出的許多在模塊中常見的錯誤. 之前產品測試中曾經發現的錯誤等, 這些就是經驗的總結. 還有, 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爲0的狀況. 輸入表格爲空格或輸入表格只有一行. 這些都是容易發生錯誤的狀況. 可選擇這些狀況下的例子做爲測試用例.
4.因果圖方法
前面介紹的等價類劃分方法和邊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慮輸入條件,但未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聯繫, 相互組合等. 考慮輸入條件之間的相互組合,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狀況. 但要檢查輸入條件的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便把全部輸入條件劃分紅等價類,他們之間的組合狀況也至關多. 所以必須考慮採用一種適合於描述對於多種條件的組合,相應產生多個動做的形式來考慮設計測試用例. 這就須要利用因果圖(邏輯模型). 因果圖方法最終生成的就是斷定表. 它適合於檢查程序輸入條件的各類組合狀況.
就說最近的此次網站功能的測試吧
首先:獲得相關文檔(需求文檔和設計文檔),理解需求和設計設計思想後,想好測試策略(測試計劃簡單點就OK了),考慮到測試環境,測試用例,測試時間等問題。
第二步:設計測試用例,測試策略是:把網站部分的功能點測試完,而後在進行系統測試(另外個模塊呢有另外一個測試人員負責,能夠進行聯調測試),網站模塊的測試基本是功能測試和界面測試(用戶併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不考慮):此次的網站的輸入數據呢是使用數據庫中的某張表記錄,若是表中某一數據記錄中新加進來的(尚未被處理的,有個標誌位),網站啓動後會馬上去刷那張表,獲得多條數據,而後在進行處理。處理過程當中,會經歷3個步驟,網站纔算完成了它的任務。有3個步驟呢,就能夠分別對 這3個步驟進行測試用例的設計,儘可能覆蓋到各類輸入狀況(包括數據庫中的數據,用戶的輸入等),得出了差很少50個用例。界面測試,也就是用戶看的到的地方,包括髮送的郵件和用戶填寫資料的頁面展現。
第三步:搭建測試環境(爲何這個時候考慮測試環境呢?由於我對網站環境已經很熟了,只有有機器能空於下來作該功能測試就能夠作了),由於網站自己的環境搭建和其餘的系統有點不一樣,它須要的測試環境比較麻煩,須要web服務器(Apache,tomcat),不過此次需求呢,網站部分只用到了tomcat,因此只要有tomcat便可
第四步:執行測試
(以本身最熟悉的性能測試項目爲例)
是的,曾經作過網站方面的性能測試,雖然作的時間並不久(2個月吧),當時呢,是有位網站性能測試經驗很是豐富的前輩帶着我一塊兒作。
性能測試類型包括負載測試,強度測試,容量測試等
負載測試:負載測試是一種性能測試指數據在超負荷環境中運行,程序是否可以承擔。
強度測試:強度測試是一種性能測試,他在系統資源特別低的狀況下軟件系統運行狀況
容量測試:肯定系統可處理同時在線的最大用戶數
在網站流量逐漸加大的狀況下,開始考慮作性能測試了,首先要寫好性能測試計劃,根據運營數據得出流量最大的頁面(若是是第一次的話,通常是首頁,下載頁,我的賬戶頁流量最大,並且以某種百分比),
Web服務器指標指標:
* Avg Rps: 平均每秒鐘響應次數=總請求時間 / 秒數;
* Successful Rounds:成功的請求;
* Failed Rounds :失敗的請求;
* Successful Hits :成功的點擊次數;
* Failed Hits :失敗的點擊次數;
* Hits Per Second :每秒點擊次數;
* Successful Hits Per Second :每秒成功的點擊次數;
* Failed Hits Per Second :每秒失敗的點擊次數;
* Attempted Connections :嘗試連接數;
最大的興趣就是測試有難度,有挑戰性!作測試越久越能感受到作好測試有多難。曾經在無憂測試網上看到一篇文章,是關於如何作好一名測試工程師。一共羅列了11,12點,有部分是和人的性格有關,有部分須要後天的努力。但除了性格有關的1,2點我沒有把握,其餘點我都頗有信心作好它。
剛開始進入測試行業時,對測試的認識是從無憂測試網上了解到的一些資料,當時是衝着作測試須要不少技能才能作的好,雖然入門容易,但作好很難,比開發更難,雖然當時我很想作開發(學校專業課我基本上不缺席,由於我喜歡個人專業),但看到測試比開發更難更有挑戰性,想作好測試的意志就更堅決了。
不到一年半的測試工做中,當時的感動和熱
嚴格的從技術角度講,全部的系統都會有瓶頸,由於大多數系統的資源配置不是協調的,例如CPU使用率恰好達到100%時,內存也正好耗盡的系統不是不少見。所以咱們討論系統瓶頸要從應用的角度討論:關鍵是看系統可否知足用戶需求。在用戶極限使用系統的狀況下,系統的響應仍然正常,咱們能夠認爲改系統沒有瓶頸或者瓶頸不會影響用戶工做。
所以咱們測試系統瓶頸主要是實現下面兩個目的:
-發現「表面」的瓶頸。主要是模擬用戶的操做,找出用戶極限使用系統時的瓶頸,而後解決瓶頸,這是性能測試的基本目標。
-發現潛在的瓶頸並解決,保證系統的長期穩定性。主要是考慮用戶在未來擴展系統或者業務發生變化時,系統可以適應變化。知足用戶目前需求的系統不是最好的,咱們設計系統的目標是在保證系統整個軟件生命週期可以不斷適應用戶的變化,或者經過簡單擴展系統就能夠適應新的變化。
參考答案:(靈活回答)
公司對測試流程沒有規定如何作,但每一個測試人員都有本身的一套測試流程。我說下我1年來不斷改正(本身總結,吸收同行的方法)後的流程吧。需求評審(有開發人員,產品經理,測試人員,項目經理)->需求肯定(出一份肯定的需求文檔)->開發設計文檔(開發人員在開始寫代碼前就能輸出設計文檔)->想好測試策略,寫出測試用例->發給開發人員和測試經理看看(非正式的評審用例)->接到測試版本->執行測試用例(中間可能會補充用例)->提交bug(有些bug須要開發人員的肯定(嚴重級別的,或忽然發現的在測試用例範圍以外的,難以重現的),有些能夠直接錄製進TD)->開發人員修改(能夠在測試過程當中快速的修改)->迴歸測試(可能又會發現新問題,再按流程開始跑)。
參考答案: 開發人員說不是bug,有2種狀況,一是需求沒有肯定,因此我能夠這麼作,這個時候能夠找來產品經理進行確認,需不須要改動,3方商量肯定好後再看要不要改。二是這種狀況不可能發生,因此不須要修改,這個時候,我能夠先儘量的說出是BUG的依據是什麼?若是被用戶發現或出了問題,會有什麼不良結果?程序員可能會給你不少理由,你能夠對他的解釋進行反駁。若是仍是不行,那我能夠給這個問題提出來,跟開發經理和測試經理進行確認,若是要修改就改,若是不要修改就不改。其實有些真的不是bug,我也只是建議的方式寫進TD中,若是開發人員不修改也沒有大問題。若是肯定是bug的話,必定要堅持本身的立場,讓問題獲得最後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