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free命令詳解

  free命令能夠顯示Linux系統中空閒的、已用的物理內存及swap內存,及被內核使用的buffer。html

經常使用的命令展現

dafanode

free -g   【G爲單位查看】
free -m   【M爲單位查看】

 

image

第二行(Mem):操做系統角度linux

total:總計物理內存的大小。shell

used:已使用多大。緩存

free:可用有多少。服務器

Shared:多個進程共享的內存總額。工具

Buffers/cached:磁盤緩存的大小。性能

第三行(-/+ buffers/cached):應用軟件優化

used:已使用多大。spa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是交換分區SWAP的,也就是咱們一般所說的虛擬內存。

注意:

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第二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由於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因此他的可用內存是265M,已用內存是217M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序來講,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由於buffer/cached是爲了提升文件讀取的性能,當應用程序需在用到內存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從應用程序的角度來講,可用內存=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可用內存=265+361

何時內存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內存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

查看內存信息:

cat /proc/meminfo

交換將經過三個途徑來減小系統中使用的物理頁面的個數: 

1.減小緩衝與頁面cache的大小, 

2.將系統V類型的內存頁面交換出去,  

3.換出或者丟棄頁面。(Application 佔用的內存頁,也就是物理內存不足)。 

事實上,少許地使用swap是否是影響到系統性能的。

buffers和cached都是緩存

爲了提升磁盤存取效率, Linux作了一些精心的設計, 採起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針對磁盤塊的讀寫)和Page Cache(針對文件inode的讀寫), 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I/O系統調用RW的時間

磁盤的操做有邏輯級(文件系統)和物理級(磁盤塊),這兩種Cache就是分別緩存邏輯和物理級數據的。

Page cache其實是針對文件系統的,是文件的緩存,在文件層面上的數據會緩存到page cache。文件的邏輯層須要映射到實際的物理磁盤,這種映射關係由文件系統來完成。當page cache的數據須要刷新時,page cache中的數據交給buffer cache,由於Buffer Cache就是緩存磁盤塊的。

Buffer cache是針對磁盤塊的緩存,在沒有文件系統的狀況下,直接對磁盤進行操做的數據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如文件系統的元數據會緩存到buffer cache中。

簡單說來,page cache用來緩存文件數據,buffer cache用來緩存磁盤數據。在有文件系統的狀況下,對文件操做,那麼數據會緩存到page cache,若是直接採用dd等工具對磁盤進行讀寫,那麼數據會緩存到buffer cache。

因此咱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憂本身的內存太少.若是經常swap用不少,可能你就要考慮加物理內存了.這也是linux看內存是否夠用的標準.

若是是應用服務器的話,通常只看第二行,+buffers/cache,即對應用程序來講free的內存太少了,也是該考慮優化程序或加內存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