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簇索引:將數據存儲與索引放到了一塊,找到索引也就找到了數據mysql
非聚簇索引:將數據存儲於索引分開結構,索引結構的葉子節點指向了數據的對應行,myisam經過key_buffer把索引先緩存到內存中,當須要訪問數據時(經過索引訪問數據),在內存中直接搜索索引,而後經過索引找到磁盤相應數據,這也就是爲何索引不在key buffer命中時,速度慢的緣由算法
澄清一個概念:innodb中,在聚簇索引之上建立的索引稱之爲輔助索引,輔助索引訪問數據老是須要二次查找,非聚簇索引都是輔助索引,像複合索引、前綴索引、惟一索引,輔助索引葉子節點存儲的再也不是行的物理位置,而是主鍵值sql
cluster.png數據庫
因爲聚簇索引是將數據跟索引結構放到一塊,所以一個表僅有一個聚簇索引緩存
聚簇索引默認是主鍵,若是表中沒有定義主鍵,InnoDB 會選擇一個惟一的非空索引代替。若是沒有這樣的索引,InnoDB 會隱式定義一個主鍵來做爲聚簇索引。InnoDB 只彙集在同一個頁面中的記錄。包含相鄰健值的頁面可能相距甚遠。若是你已經設置了主鍵爲聚簇索引,必須先刪除主鍵,而後添加咱們想要的聚簇索引,最後恢復設置主鍵便可。性能
此時其餘索引只能被定義爲非聚簇索引。這個是最大的誤區。有的主鍵仍是無心義的自動增量字段,那樣的話Clustered index對效率的幫助,徹底被浪費了。大數據
剛纔說到了,聚簇索引性能最好並且具備惟一性,因此很是珍貴,必須慎重設置。通常要根據這個表最經常使用的SQL查詢方式來進行選擇,某個字段做爲聚簇索引,或組合聚簇索引,這個要看實際狀況。優化
記住咱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相同結果集狀況下,儘量減小邏輯IO。指針
image排序
image
InnoDB使用的是聚簇索引,將主鍵組織到一棵B+樹中,而行數據就儲存在葉子節點上,若使用"where id = 14"這樣的條件查找主鍵,則按照B+樹的檢索算法便可查找到對應的葉節點,以後得到行數據。
若對Name列進行條件搜索,則須要兩個步驟:第一步在輔助索引B+樹中檢索Name,到達其葉子節點獲取對應的主鍵。第二步使用主鍵在主索引B+樹種再執行一次B+樹檢索操做,最終到達葉子節點便可獲取整行數據。(重點在於經過其餘鍵須要創建輔助索引)
MyISM使用的是非聚簇索引,非聚簇索引的兩棵B+樹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節點的結構徹底一致只是存儲的內容不一樣而已,主鍵索引B+樹的節點存儲了主鍵,輔助鍵索引B+樹存儲了輔助鍵。表數據存儲在獨立的地方,這兩顆B+樹的葉子節點都使用一個地址指向真正的表數據,對於表數據來講,這兩個鍵沒有任何差異。因爲索引樹是獨立的,經過輔助鍵檢索無需訪問主鍵的索引樹。
看上去聚簇索引的效率明顯要低於非聚簇索引,由於每次使用輔助索引檢索都要通過兩次B+樹查找,這不是畫蛇添足嗎?聚簇索引的優點在哪?
因爲行數據和葉子節點存儲在一塊兒,同一頁中會有多條行數據,訪問同一數據頁不一樣行記錄時,已經把頁加載到了Buffer中,再次訪問的時候,會在內存中完成訪問,沒必要訪問磁盤。這樣主鍵和行數據是一塊兒被載入內存的,找到葉子節點就能夠馬上將行數據返回了,若是按照主鍵Id來組織數據,得到數據更快。
輔助索引使用主鍵做爲"指針"而不是使用地址值做爲指針的好處是,減小了當出現行移動或者數據頁分裂時輔助索引的維護工做,使用主鍵值看成指針會讓輔助索引佔用更多的空間,換來的好處是InnoDB在移動行時無須更新輔助索引中的這個"指針"。也就是說行的位置(實現中經過16K的Page來定位)會隨着數據庫裏數據的修改而發生變化(前面的B+樹節點分裂以及Page的分裂),使用聚簇索引就能夠保證無論這個主鍵B+樹的節點如何變化,輔助索引樹都不受影響。
聚簇索引適合用在排序的場合,非聚簇索引不適合
取出必定範圍數據的時候,使用用聚簇索引
二級索引須要兩次索引查找,而不是一次才能取到數據,由於存儲引擎第一次須要經過二級索引找到索引的葉子節點,從而找到數據的主鍵,而後在聚簇索引中用主鍵再次查找索引,再找到數據
能夠把相關數據保存在一塊兒。例如實現電子郵箱時,能夠根據用戶 ID 來彙集數據,這樣只須要從磁盤讀取少數的數據頁就能獲取某個用戶的所有郵件。若是沒有使用聚簇索引,則每封郵件均可能致使一次磁盤 I/O。
維護索引很昂貴,特別是插入新行或者主鍵被更新導至要分頁(page split)的時候。建議在大量插入新行後,選在負載較低的時間段,經過OPTIMIZE TABLE優化表,由於必須被移動的行數據可能形成碎片。使用獨享表空間能夠弱化碎片
表由於使用UUId(隨機ID)做爲主鍵,使數據存儲稀疏,這就會出現聚簇索引有可能有比全表掃面更慢,
image
因此建議使用int的auto_increment做爲主鍵
image
主鍵的值是順序的,因此 InnoDB 把每一條記錄都存儲在上一條記錄的後面。當達到頁的最大填充因子時(InnoDB 默認的最大填充因子是頁大小的 15/16,留出部分空間用於之後修改),下一條記錄就會寫入新的頁中。一旦數據按照這種順序的方式加載,主鍵頁就會近似於被順序的記錄填滿(二級索引頁多是不同的)
若是主鍵比較大的話,那輔助索引將會變的更大,由於輔助索引的葉子存儲的是主鍵值;過長的主鍵值,會致使非葉子節點佔用佔用更多的物理空間
聚簇索引的數據的物理存放順序與索引順序是一致的,即:只要索引是相鄰的,那麼對應的數據必定也是相鄰地存放在磁盤上的。若是主鍵不是自增id,那麼能夠想 象,它會幹些什麼,不斷地調整數據的物理地址、分頁,固然也有其餘一些措施來減小這些操做,但卻沒法完全避免。但,若是是自增的,那就簡單了,它只須要一 頁一頁地寫,索引結構相對緊湊,磁盤碎片少,效率也高。
由於MyISAM的主索引並不是聚簇索引,那麼他的數據的物理地址必然是凌亂的,拿到這些物理地址,按照合適的算法進行I/O讀取,因而開始不停的尋道不停的旋轉。聚簇索引則只需一次I/O。(強烈的對比)
不過,若是涉及到大數據量的排序、全表掃描、count之類的操做的話,仍是MyISAM佔優點些,由於索引所佔空間小,這些操做是須要在內存中完成的。
聚簇索引默認是主鍵,若是表中沒有定義主鍵,InnoDB 會選擇一個惟一的非空索引代替。若是沒有這樣的索引,InnoDB 會隱式定義一個主鍵來做爲聚簇索引。InnoDB 只彙集在同一個頁面中的記錄。包含相鄰健值的頁面可能相距甚遠。
回表:
通俗的講就是,若是索引的列在 select 所需得到的列中(由於在 mysql 中索引是根據索引列的值進行排序的,因此索引節點中存在該列中的部分值)或者根據一次索
根據這個概念,當你使用 Explain 執行查詢計劃時,當結果中 Extra 出現了 using index、using where、using index condition 等你就認爲使用了過濾條件,使用了索引,SQL 優化的還不錯。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由於,使用了索引並不表明查詢就最優。從 using index condition、using index & using where 等能夠看出,這條 SQL 語句實際上是進行了回表的。
還有些時候,你查看 Explain 執行計劃後,發現明明走了索引,爲何仍是慢?這裏面可能就是存在回表了。
再例如,雖然只查詢索引裏的列,可是須要回表過濾掉其餘行。
怎麼避免回表?
將須要的字段放在索引中去。查詢的時候就能避免回表。
可是不要刻意去避免回表,那樣代價太了。也不是將全部的字段都放在全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