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詳解 卷一》讀書筆記-----動態路由協議

一、如下條件只要有一個不知足,則須要使用動態路由協議:1)網絡規模小,2)只有一個鏈接點用於鏈接其餘網絡,3)沒有冗餘的路由器(通常用做備份)數據庫

二、所謂動態路由就是各個路由器與本身相鄰的路由器交換各自鏈接的網絡的信息,從而使自身的路由表一直處於最新狀態,而不一樣的交流更新方式,稱爲不一樣的動態路由協議網絡

三、咱們將整個互聯網分爲許多個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AS),每一個自治系統裏的路由器使用同一個動態路由協議,稱爲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而兩個不一樣的自治系統路由器間的路由協議稱爲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less

四、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一種適用於中小型網絡的IGP,緣由在於RIP的報文中有一個metrics字段,用於記錄到目的地址須要通過的跳數,而該字段的值爲16時,表示該目的地址不可達,所以使用RIP的網絡的範圍是很是有限的。一般使用UDP進行通訊,端口號爲520。dom

五、RIP協議的執行步驟:orm

1)初始化,首先在各個端口廣播RIP請求報文,讓其餘路由器將它們的整個路由表發送回來。ssl

2)當其餘路由器接受到請求報文時,首先判斷該報文是否爲初始化請求報文,是則將整個路由表打包發送回去,不然逐一判斷請求中的目的地址,若是該地址本身能到,則賦上本身的metric值,不能到,則將metric值置爲16(表示該目的地址不可達)。路由

3)路由器收到回覆後,根據獲得的路由表更新本身的路由表。有新的目的地址的添加表項,有更優的路徑選擇的,則更新原來的路由表項。io

4)常規的路由更新:每過30秒,各個路由器都要將本身完整的路由表發送給和本身直接相連的路由器。form

5)觸發更新:當路由表中的一個表項的metric值發生變化時,只須要把這個表項的變化通知臨近路由器便可test

6)若是路由表中存在表項通過3分鐘尚未更新,即4)當中的每隔30秒的常規更新,那麼將該表項從路由表中刪除

六、RIP須要用很長時間才能從路由器或者鏈接的故障中恢復過來,由於故障必然致使達到目的地址的跳數增長,而RIP協議的路由表的更新是向着更優,即跳數更少的方向更新的,所以逆向更新無疑須要更長的時間。

七、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另一種IGP,很好地克服了RIP的缺點,可以知足大型網絡的需求。它是一種鏈路狀態協議,與RIP不一樣的是,它與相鄰的路由器交互的是鏈路狀態信息,而不是RIP中的到達某目的地址的距離。而且每一個路由器都會將它們收到的鏈路狀態信息存放在數據庫中,而後基於此數據庫生產一張路由表。並且OSPF的鏈路狀態信息的傳遞並非基於UDP或TCP的,而是做爲一個獨立的協議,在IP數據報頭部的protocol字段中有專門的值進行表示。

      在基於OSPF的路由表中,不一樣於RIP中的路由表只有一個最優表項,對於同一個目的地址可能會有多個表項,而且OSPF會對這些表項基於輪轉法進行選擇,從而保證負載的平衡。當網絡的拓撲結構發生變化時,路由器會被觸發發送更新數據包,從而使相關路由器的路由表獲得及時的更新,有效克服了RIP的壞消息傳得慢的缺陷。(OSPF相對RIP要複雜得多,這裏只能作一些簡單的概述)

八、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是一種運行於TCP之上的自治系統間的路由協議,自治系統間經過發送網絡可達性信息來更新路由信息,而且每隔30秒發送一次keep-alive消息來維持鏈接而且檢測網絡拓撲結構的變化。

九、CDI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CIDR本質上的目的是爲了減小互聯網中路由器中的表項。咱們知道,對於每一個C類地址,路由器中都要添加相應的路由表項,所以整個路由表就會變得很是得冗長。所以咱們很是正常的想法就是將幾個高位相同的C類網絡合並起來,那麼在路由表中就只須要添加一個路由表項了。其實CIDR也就是基於這種想法,從必定程度上說,這也就弱化了A,B,C這樣的網絡劃分。一般一個IP數據報到達路由器查找路由表進行匹配時,咱們只須要選擇與目的地址匹配長度(這裏應該是與子網掩碼的匹配長度,而非destination)最長的表項進行路由就能夠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