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編程的時候,常常會看到stack這個詞,它的中文名字叫作」棧」。 java
理解這個概念,對於理解程序的運行相當重要。容易混淆的是,這個詞其實有三種含義,適用於不一樣的場合,必須加以區分。 編程
含義一: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
stack的第一種含義是一組數據的存放方式,特色爲LIFO,即後進先出(Last in, first out)。 函數
在這種數據結構中,數據像積木那樣一層層堆起來,後面加入的數據就放在最上層。使用的時候,最上層的數據第一個被用掉,這就叫作」後進先出」。 學習
與這種結構配套的,是一些特定的方法,主要爲下面這些。 this
- push:在最頂層加入數據。
- pop:返回並移除最頂層的數據。
- top:返回最頂層數據的值,但不移除它。
- isempty:返回一個布爾值,表示當前stack是否爲空棧。
含義二:代碼運行方式 spa
stack的第二種含義是「調用棧」(call stack),表示函數或子例程像堆積木同樣存放,以實現層層調用。 線程
下面以一段Java代碼爲例(來源)。 指針
classStudent{ intage; String name; publicStudent(intAge, String Name) { this.age = Age; setName(Name); } publicvoid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publicclassMain{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 Student s; s =newStudent(23,"Jonh"); } }
|
|
上面這段代碼運行的時候,首先調用main方法,裏面須要生成一個Student的實例,因而又調用Student構造函數。在構造函數中,又調用到setName方法。 code
這三次調用像積木同樣堆起來,就叫作」調用棧」。程序運行的時候,老是先完成最上層的調用,而後將它的值返回到下一層調用,直至完成整個調用棧,返回最後的結果。
含義三:內存區域
stack的第三種含義是存放數據的一種內存區域。程序運行的時候,須要內存空間存放數據。通常來講,系統會劃分出兩種不一樣的內存空間:一種叫作stack(棧),另外一種叫作heap(堆)。
它們的主要區別是:stack是有結構的,每一個區塊按照必定次序存放,能夠明確知道每一個區塊的大小;heap是沒有結構的,數據能夠任意存放。所以,stack的尋址速度要快於heap。
其餘的區別還有,通常來講,每一個線程分配一個stack,每一個進程分配一個heap,也就是說,stack是線程獨佔的,heap是線程共用的。此外,stack建立的時候,大小是肯定的,數據超過這個大小,就發生stack overflow錯誤,而heap的大小是不肯定的,須要的話能夠不斷增長。
根據上面這些區別,數據存放的規則是:只要是局部的、佔用空間肯定的數據,通常都存放在stack裏面,不然就放在heap裏面。請看下面這段代碼(來源)。
publicvoidMethod1() { inti=4; inty=2; class1 cls1 =newclass1(); }
|
|
上面代碼的Method1方法,共包含了三個變量:i, y 和 cls1。其中,i和y的值是整數,內存佔用空間是肯定的,並且是局部變量,只用在Method1區塊以內,不會用於區塊以外。cls1也是局部變量,可是類型爲指針變量,指向一個對象的實例。指針變量佔用的大小是肯定的,可是對象實例以目前的信息沒法確知所佔用的內存空間大小。
這三個變量和一個對象實例在內存中的存放方式以下。
從上圖能夠看到,i、y和cls1都存放在stack,由於它們佔用內存空間都是肯定的,並且自己也屬於局部變量。可是,cls1指向的對象實例存放在heap,由於它的大小不肯定。做爲一條規則能夠記住,全部的對象都存放在heap。
接下來的問題是,當Method1方法運行結束,會發生什麼事?
回答是整個stack被清空,i、y和cls1這三個變量消失,由於它們是局部變量,區塊一旦運行結束,就不必再存在了。而heap之中的那個對象實例繼續存在,直到系統的垃圾清理機制(garbage collector)將這塊內存回收。所以,通常來講,內存泄漏都發生在heap,即某些內存空間再也不被使用了,卻由於種種緣由,沒有被系統回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