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huo
欄目
標籤
經濟管理 第1章 經濟與管理概述
時間 2019-11-06
標籤
經濟管理
經濟
管理
概述
简体版
原文
原文鏈接
第一節 經濟與管理的基本概念
1、經濟問題域經濟學
經濟學產生於客觀存在的稀缺性及由其引發的選擇的須要
因爲人類須要的無限性與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產生了人類社會面臨的經濟問題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經濟問題的一門學科
(二)人類慾望的無限性和資源的稀缺性
1.自由資源與經濟資源
自由資源(Free):人類沒必要花費任何代價就能夠得到的能夠自由取用的資源
經濟資源(Not Free):人類必須花費必定的代價才能得到的,以及人類不能夠無限取用的天然資源
除了時間與信息這兩種重要的資源外,經濟資源基本分爲三種:人力資源、天然資源與資本資源
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企業家才能等
安全
2.經濟資源的稀缺性
經濟資源的稀缺性是相對於人們的慾望而言的。人們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
人們的慾望(Desire)或者須要(Needs):包括物質方面、精神方面的各類物品、服務、生活與工做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將須要(Needs)分爲五種:生理須要、安全須要、情感和歸屬感須要、尊重須要、自我實現須要
網絡
3.稀缺性與選擇
選擇是稀缺的結果(人們必須作出選擇,以決定將稀缺的經濟資源配置於哪一類產品或勞務的生產,知足人們哪一方面的慾望或須要)
使用資源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後所放棄的在其餘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只要資源是稀缺的,而且只要人們對稀缺資源的使用進行選擇,就必然會產生機會成本。(我的、企業和國家作出的選擇都存在機會成本)
(三)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1.經濟學研究什麼?
須要的無限性與經濟資源的稀缺性產生了人類社會面臨的基本問題。即 如何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於各類途徑,以知足我的、企業、國家乃至一個社會的無限多樣化的須要問題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總量爲既定的生產資源用來生產哪些產品?
採用什麼生產方法?
生產的產品怎樣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配
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生產、爲誰生產。是經濟學的兩大分支學科之一微觀經濟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
一個社會既定的生產資源總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的問題?好比國民收入決定、就業、通貨膨脹、經濟週期、經濟增加、財政與貨幣政策等問題(宏觀經濟學所考察的基本問題)
經濟學家一般把社會經濟體制劃分爲自給經濟、市場經濟、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四種類型。
不一樣的社會經濟體制實現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方式各不相同。
自給經濟:習慣
市場經濟:市場機制
計劃經濟:指令性計劃和行政命令
混合經濟:市場和計劃相結合
2.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
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做爲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單位在必定的市場條件下的經濟行爲規律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各項數值如何決定。
微觀經濟學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宏觀經濟學又稱總量經濟學、大經濟學
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爲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
宏觀經濟學也被稱爲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2、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的含義
管理:管理者在動態環境下經過對組織內部資源及整合的組織外部資源進行有效計劃、組織、控制和領導以實現組織目標的科學和藝術過程。
管理服務於組織目標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管理過程由一些列相關聯的基本職能完成
管理的對象既包括組織內部資源也包括組織外部資源
管理環境具備動態變化性
(二)管理的基本職能
計劃職能:管理者對組織的目標和應採起的行動方案作出選擇和具體安排的活動過程。
組織職能:管理者根據計劃制定的目標,對組織中的各類要素包括人力資源的相互關係進行合理配置過程。
領導職能:管理者爲了實現組織目標而對被管理者施加影響的過程。
控制職能:管理者運用實現肯定的標準,衡量實際工做績效,尋找誤差及其產生的緣由,並採起措施予以糾正的過程。
(四)管理者角色與管理技能
管理者是管理行爲過程的主體,通常由擁有必定的權利並承擔相應責任、具備必定管理能力、從事管理實踐活動的人或者人羣組成。
基層管理者:管理一線工人,人車間工頭、生產組長
中級管理者:區域經理、項目經理、策劃經理、生產主管
高層管理者:總裁、總經理、業務總裁
管理者角色:管理一個組織、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做
三大類角色:
人際角色:表明人,領導者和聯絡人
信息角色:監聽者,傳播者和發言人
決策角色: 企業家,局面控制者,資源配置者和談判者
管理者技能:
概念技能:管理者對複雜狀況的洞察、分析、判斷、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關係從而找出關鍵影響因素的能力、肯定和協調各方面關係的能力以及權衡不一樣方案優劣和內在風險的能力。
人際能力:交流、說服、管理衝突、激勵、指導、談判和領導的技能,幫助管理者指揮協調他人工做。
技術技能:管理者掌握或熟知與特定崗位有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經過這些技能能夠有效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如生產技能、財務技能、營銷技能等。
管理者工做內容:
傳統管理:計劃、決策和控制
溝通:交流例行信息和處理案頭工做
人力資源管理:激勵、獎懲、處理衝突、人員配備和培訓。
網絡聯繫:社交活動、政治活動以及其餘與外界的交往。
第二節 經濟學的發展歷史
2、現代經濟學說的啓蒙與發展
依據時間順序,經濟學說發展階段:啓蒙階段——>古典學派——>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後凱恩斯時代
(一)啓蒙階段
威廉.配第:早起古典政治經濟學。
1662年出版表明做《賦稅論》
土地爲財富之母,老杜爲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
勞動時間是衡量價值的尺度和基礎。
地租是從農產品中扣除生產費用之後的餘額。
威廉.配第奠基了基本的經濟學研究方法
《政治算術》
普遍運用經驗概括和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實踐,使經濟學開始有了本身的研究方法
重商主義 十7、十八世紀隨着英國海外貿易的增加興旺起來。英國人把政府中英集權化與獨立的商業企業最有效的結合起來,奉行重商主義。英屬東印度公司,18世紀末以前一直是印度次大陸地區剝削開拓的實際統治者。
重農主義。十7、十八世紀發過的主導經濟思想:
認爲產生地租的土地是產品的惟一源泉。
三個階級,生產階級、土地全部者階級、不生產階級。
弗蘭斯瓦•魁奈:重農主義學派的領袖和宗師
隨着資本主義發展,製造業日趨重要,古典經濟學派開始了經濟學的又一輪革新
(二)古典經濟學
英國工業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和法國大革命(1789),使資本主義開始覺醒。
亞當 • 斯密於1776年發表《國富論》,標誌着古典經濟學的誕生,經濟學做爲一門科學已造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
自由競爭是古典經濟學派的不二信條,是對封建舊制度以及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國家干預主義經濟思想的批判。
一、古典經濟學的奠基者: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約翰.穆勒
亞當.斯密的貢獻《國富論》、第一次對經濟運行規律進行整體研究,創立了比較系統的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包括:
勞動和分工、價值與價格、」經濟人「與」看不見的手「、國際自由貿易
對經濟學影響最大的是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科學抽象法和經驗概括法系統運用於其著做中
大衛•李嘉圖:古典經濟學的傑出表明
表明做《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勞動價值學說的基礎上構建其所有理論體系,剔除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比較成本學說。
價值由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分配理論:地租是首要的;利潤是支付地租和工資後的餘額
對外貿易學說:主張貿易徹底自由,出口價值較低的產品而進口價值高的產品
約翰·穆勒: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
表明做《政治經濟學原理》,進行觀點綜合,對各類理論進行了中肯的批評
(三)新古典經濟學
1820s,李嘉圖的勞動價值體系矛盾致使勞動價值理論的破產。
新舊葡萄酒問題。
解釋這一現象,致使了邊際主義革命:
經濟學從古典經濟學強調的生產、供給和成本,轉向現代經濟學關注的消費、需求和效用。
邊際效用概念的引入是實現了這種重點轉移。
新古典經濟學主要觀點:
經濟體系的變更和發展是漸進、和諧的,對經濟刺激的反應是靈活的。邊際分析是重要的分析工具。
供求力量決訂價格的主觀價值。
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徹底競爭並趨於均衡狀態的經濟,它將致使均衡價值。
市場供求力量能使一國實現充分就業,一切生產要素在分配中所獲得的份額取決於它的邊際產量。
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的奠定者
馬歇爾的貢獻是創建一種包括需求和供給的、以局部均衡分析爲主要方法的、綜合分析的理論體系。
利用連續原理、邊際方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討論了需求理論、供給理論以及兩者做用下的均衡價格理論。
在均衡基礎上,討論了分配理論,指出存在四種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對生產有貢獻,並說明了這四種要素的價格決定。
重視數學方法,大量使用幾何圖示表述經濟學原理,注重時間因素對經濟分析的重要意義,充分運用局部均衡的原理,這些研究方法至今仍然被經濟學沿用。
(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
剔除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學說、資本累計以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和消亡規律
列寧發展了關於帝國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最後創建了徹底計劃的公有制經濟,而後再中國和東歐推廣。
再次引入市場經濟,中國採用溫和改革:有計劃的市場經濟到徹底市場經濟。
(五)凱恩斯主義
產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創建在徹底競爭基礎上的馬歇爾經濟理論不能解釋危機、也不能指導如何解決危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和自由聽任三個經濟原則受到嚴重挑戰。
凱爾斯:宏觀經濟學之父
表明做《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論體系和經過國家干預經濟以求減小失業,稱爲「凱爾斯革命」
凱爾斯經濟理論的主要貢獻是:
以宏觀總量分析代替微觀個量分析,創建了宏觀經濟學分析框架
提出有效需求原理,以有效需求不足論替代了自動充分就業均衡論
以國家干預代替了新古典學派的自由聽任,創建了比較完善的宏觀政策管理體系
結束傳統經濟學在貨幣理論與價值論的「二分法」,開闢了貨幣理論分析的新時代。
(六)後凱爾斯學派
兩大主要支派:以美國保羅•薩繆爾森爲首的新古典綜合派和以英國瓊 •羅賓遜爲首的新劍橋學派。
新古典綜合派:是指他們接受凱恩斯之前的新古典主義對於市場和通常均衡的分析,但同時應當「綜合」凱恩斯主義。這種綜合體如今:
將凱恩斯理論自己綜合成宏觀通常均衡理論,但理論自己卻和新古典理論有類似之處;
凱恩斯的宏觀理論體系和新古典的微觀理論體系相結合,注重尋找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
強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
新建橋學派又稱爲凱恩斯左派,是現代凱恩斯主義的另外一個重要分支。
試圖在否認新古典綜合派的基礎上,從新恢復李嘉圖的傳統,創建一個以客觀價值理論爲基礎,以分配理論爲中心的理論體系。
以此爲根據,探討和制定新的社會政策,以改變資本主義現存分配製度調節失業與通貨膨脹的矛盾。
第三節 現代管理思想的演變
2、科學管理時代
(一)科學管理的先驅
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使工業成爲主要產業之一,出現了三大潮流:新發明的興起、工廠制度的創建和現代管理理論與管理思想的發展
(二)泰勒與科學管理運動
一輩子中推行科學管理而竭盡全力,人稱「科學管理之父」
管理人員應分擔原來由工人承擔的計劃、分配、審覈等工做,管理應該專業化。
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包括:
工做定額原理
挑選和培養工人
標準化原理
差異計件工資制
計劃和執行職能必須分開
實行職能工長制
例外原則
(三)管理過程與管理組織理論
管理過程 法國人亨利.法約爾提出在管理過程當中,共性地存在着5大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人稱「管理過程之父」
德國人馬克斯.韋伯剔除了普遍接受的官僚制度:由官職或職位進行管理,而不是由我的或世襲身份來管理,即權利是制度化的,而非人格化的。
相關文章
1.
管理經濟學之第六章(成本與利潤概述)
2.
管理經濟學-第一章導論
3.
管理經濟學
4.
《管理經濟學》例題
5.
管理經濟學總結
6.
管理經濟學 總結
7.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8.
《管理經濟學》第一遍通讀
9.
系分----第十七章(數學與經濟管理)
10.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第7章:企業財務管理)
更多相關文章...
•
Git 分支管理
-
Git 教程
•
Rust 組織管理
-
RUST 教程
•
Docker 清理命令
•
Java Agent入門實戰(三)-JVM Attach原理與使用
相關標籤/搜索
經濟管理
經濟
經營管理
經濟學原理
經管
管理
經理
經濟區
世界經濟
MySQL教程
NoSQL教程
PHP 7 新特性
0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QQ
每日一句
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你没有努力的曾经。
最新文章
1.
微軟準備淘汰 SHA-1
2.
Windows Server 2019 Update 2010,20H2
3.
Jmeter+Selenium結合使用(完整篇)
4.
windows服務基礎
5.
mysql 查看線程及kill線程
6.
DevExpresss LookUpEdit詳解
7.
GitLab簡單配置SSHKey與計算機建立連接
8.
桶排序(BucketSort)
9.
桶排序(BucketSort)
10.
C++ 桶排序(BucketSort)
本站公眾號
歡迎關注本站公眾號,獲取更多信息
相關文章
1.
管理經濟學之第六章(成本與利潤概述)
2.
管理經濟學-第一章導論
3.
管理經濟學
4.
《管理經濟學》例題
5.
管理經濟學總結
6.
管理經濟學 總結
7.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8.
《管理經濟學》第一遍通讀
9.
系分----第十七章(數學與經濟管理)
10.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第7章:企業財務管理)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