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高效軟件開發組織能力模型

背景

至今,我在Motorola網絡部工做超過了5年,所在的產品線也是採用統一軟件開發過程和敏捷思想(但不是SCRUM)來組織軟件開發活動的,但這5年多的工做經歷從未引發我象微博上對於SCRUM話題的激烈討論這樣的思考。緣由之一多是,公司的流程已經很成熟了且造成了一種文化,不論怎樣的新人進入公司,都只需按照流程按步就班的工做就好了。另外,公司的開發流程並不包含象SCRUM所要求的形式化內容,使得我在工做中沒有機會體會和思考各類行爲的利與弊。編程

 
與周圍的同事相比,我自認爲本身的工做質量和效率都很突出,這歸功於我所掌握的知識、工具、方法和造成的思想。這四大塊內容也是將要出版的《專業嵌入式軟件開發 — 全面走向高質高效編程》一書的骨架。然而,最近微博上對於SCRUM的討論使我意識到,個人焦點更多地放在了工程師身上,而忽視了從組織的角度思考如何高質高效地從事軟件開發工做。即便這樣,我仍持這樣一種觀點:不管是怎樣的開發方法,必定要最終從基層工程師身上找到着力點,由於軟件產品的最終質量是他們「碼」出來的。一個方法論是否真的有效,得看方法論能多大程度地幫助工程師高效地開發出高質代碼,且該方法論被工程師所接受。注意,是「幫助」他們而不是「規範」他們。
 
對於SCRUM我仍是一個門外漢(注:Motorola網絡部被NSN收購後也要求使用SCRUM,但願到時能寫些文章與你們分享所得與體會),但這並不妨礙我思考從事高質高效軟件開發咱們到底須要什麼。
SCRUM是銀彈嗎?絕對不是,由於她只是一個很粗的開發流程框架,仍沒法消除開發活動中的人爲因素(但能夠減緩)。若是SCRUM不是銀彈,那將SCRUM引入到團隊中時咱們應如何本地化呢?
 
模型

 

縱觀軟件行業開發方法論的發展,大多關注於開發過程。這一點從瀑布模型、統一軟件開發過程、CMMI和如今的敏捷軟件開發方法無一例外。開發工程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着軟件行業對開發方法論的探討,但業內也以意識到了軟件開發不僅是工程,它更包含個體心理、行爲等難以工程化的內容。在這裏,我想拋磚引玉地提出本身的一個能力模型,來幫助思考咱們到底須要什麼、走向哪。該模型存在抽象與具體兩大層次。讓咱們先從抽象模型開始,如圖1所示。 
圖1
 
從面象對象的角度來看,抽象模型是基類,而具體模型則是其派生類。高質高效的軟件開發工做須要涉及多個部門的各類崗位,各崗位的能力模型應在抽象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具體化。爲了便於理解,圖2所示了我所認爲的軟件開發部門的能力模型。

圖2
意義
引入這一能力模型的意義在於:
    1) 讓我始終牢記實現高質高效的軟件開發是全部活動的根本目的。
    2) 幫助咱們在探索軟件開發方法論的道路上時刻關注咱們須要什麼,並以此瞭解軟件開發方法論解決了什麼問題,哪些問題又是開發方法論不能解決的。
    3)爲人力資源管理提供必定的框架。引導組織思考:咱們須要招聘什麼樣的人?人員培養的着力點是什麼?
 
結束語
這個模型是我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想出來的,因此必定很粗糙。我的認爲,這個模型不該只是一種文字遊戲的玩法,更應包含必定的實證研究。好比,模型中的關鍵要素又是什麼?各要素的比重是多少?但不管如何,我但願這樣的模型不會讓咱們在諸如SCRUM這樣的探討中迷失軟件開發活動的本原,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根本出發點。
 
最後,歡迎讀者提出本身的看法和參與討論。個人微博是 @杭州李雲(新浪)或@杭州李雲 (51CTO)。
 

Q&A
1. 軟件設計是質量之本,爲何在軟件開發工程師模型中沒有體現?
答:設計能力應體如今工程師的抽象與歸納能力上,這二者在模型中已涵蓋。
 
2. 在軟件開發工程師模型中爲何沒有體現建模的重要性?
答:建模應是軟件架構師的工做內容。建模在模型中可分解爲「抽象 + 歸納 + 工具」,它實際上是設計的一種表達形式。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