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08年我在網易門戶,新浪當時發力新聞跟帖,挑戰網易新聞跟帖。新浪上了一個功能,讓每一次「頂跟帖」的用戶行爲生成一條新的跟帖,因而跟帖數很快超過了網易,搞得咱們壓力很大。
爲此,網易總監會上討論過好幾回,咱們要不要跟,要不要自動生成跟帖。你們很猶豫,既擔憂氣勢上被新浪壓制,當時惟一領先四大門戶的跟帖產品落了下風,又以爲「自動生成」很差吧……
最後一咬牙,不跟。
過了幾個月,新浪本身取消了自動生成跟帖的功能。數字雖然好看出花來,但前排信息重複,跟帖頁面徹底沒有可讀性,久而久之,國將不國。
因而咱們都鬆了一口氣。
二、
有段時間,網易門戶提倡緊咬對手,在每一項競爭上戰勝對手。
記得有個部門報功說,在業內峯會上,咱們獨家採訪了一百多位業內領袖,採訪數量完勝對手,新浪只採訪了……搜狐只採訪了……咱們的編輯拼贏了這場年度戰役。
他們馬上獲得了高度讚賞。
我以爲哪裏不對勁的樣子,會後查了一下數據,這100多篇採訪稿,大部分瀏覽數只有幾十。你沒看錯,只有兩位數。並且質量平平,大都是業內領袖重複回答N多遍的常規問題。
笑而不語。
三、
不記得大約是10年仍是11年,點評尚未如今這麼強大,阿里系的口碑網與點評對壘,一度咬得很緊。有次我逛到口碑網,嚇一大跳,我操,之前不是專一於美食點評嗎?如今怎麼搞起了全品類,美食只佔首頁上很小一塊,各類生活服務的入口琳琅滿目。
我操,還有網吧點評。
我操,還有家政點評。
我操……要死要死要死。
我猜,或許有人在高層會議上得意洋洋地彙報,點評有xx個品類,我們有xxx個品類,超過點評xxx%,全面壓制對手。
過了大半年,口碑把全品類撤了下來,回到美食點評的主幹道上去。
又過了一兩年,口碑團隊解散。
這不是超前,這是找死。
四、
繼續講點評的故事。
點評的朋友說,去年搞了很多「團購消費後發評論賺積分」的活動,評論數大漲,但評論質量很水,不得不用各類算法把這批低質量評論沉下去。
我說,點評的立身之本一直是高質量的評論與評論者,大家怎麼也玩數字把戲啊?
他說,美團的點評數上來很快,有壓力唄。
我嘆了一口氣。
五、
TripAdvisor是旅行行業巨頭,市值幾十億美金,旅行POI的點評超過2億條。
我試過用它去點評一家酒店,限制必須寫50個漢字以上,必須寫「標題」與「來訪類型」,不寫全就不讓發。媽蛋,這得多麻煩啊,對點評數KPI是多大的傷害啊。
然而TripAdvisor是全世界最大與最具盛名的旅行點評產品,甩了第二名幾百條街。
六、
大公司對產品數字的迷信是很可怕的。
可怕之處在於,大部分高管並不懂產品業務,或者沒時間關注詳情,只能抽象爲他容易理解的「數字」去彙報。但數字是複雜的,數字也是會騙人的,若是不能釐清數字背後錯綜複雜的門道,簡單粗暴地追求數字KPI,結果必然是挖空心思地走偏門,衝KPI。
數字好看,結果難看是特別常見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用戶體驗是很難量化的。
甚至於產品競爭力也是很難量化的。
我一直認爲,開心網和人人的衰落,根子是「轉帖」組件的流行,轉發信息充滿timeline,我的記錄被整個的淹沒。在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這極大刺激了DAU的KPI,同時也摧毀了社交網絡的立身之本。使人嘆息的是,開心網對「轉帖」組件做了很是聰明的創造性改進,讓轉帖效率大大提高,加速了KPI增加與產品的衰敗。
我曾經在微博上說,一款新產品最核心的東西,是核心團隊對產品獨特的理解,在他腦殼裏,這款產品「就該長成什麼樣子」。從這種獨特的想象力上面,再生長出來功能/交互/視覺。
我還說過,優秀的產品從根源上來自核心團隊在這個領域獨特的理解與想象,他的直覺與品位,武斷與偏執。
而這些,都與數字KPI全無關係。
PS,那麼最後的問題來了: 算法
若是不看數字,你用什麼方式考覈一個團隊的業績? 網絡
關鍵是要正確建模,好比要拉昇DAUV,同時單用戶使用時長,流失率,客單價,平均訪問深度這些也必須看,KPI定錯了團隊確定跑偏。 spa
因此,不少時候不是數字的錯,是看數字的人用錯了數字。 .net
推薦閱讀: blog
[1] 統計數據背後的真相 — 讀《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ip
http://my.oschina.net/leejun2005/blog/138514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