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中]
["經濟型"CPU,Celeron(賽揚)使用的基本都是曾經出如今奔騰上的技術。核心方面幾乎都與同時代的奔騰處理器相同,
但在指令集方面如MMX、SSE、SSE二、SSE3……也與奔騰一致(但有一個例外是HT技術) ]
Covington
Mendocino 接口:Slot-1 與 Socket 370
Coppermine-128
Tualatin (賽揚3) 接口:Socket 370
Willamette-128 接口:Socket 478
Northwood (賽揚4) 接口:Socket 478
Celeron D
├ Prescott (賽揚D) 接口:Socket 478 與 LGA 775
└ Cedar Mill 接口:LGA 775
Pentium
1998 Willamette
2001 Northwood
2004 Prescott
2005 Prescott 2M
[
intel第一代雙核心處理器它是把兩顆Pentium 4 Prescott核心放在同一塊芯片上。]
[Pentium EE是以雙核心的
Pentium D
爲基礎,但他擁有
超線程
,所以任何的操做系統會看到四個邏輯的處理器 (2 x 2 實體核心)。這個處理器也支援
EM64T
和 XD Bit。它沒有鎖頻,所以容許超頻。早期的效能報告提到這個處理器最高能以空氣冷卻而在 3.8 GHz 穩定執行。]
[
單從處理器的名稱上,咱們很容易會由於這仍舊是一顆咱們以前熟悉的「奔騰」,其實否則。這還要從長提及,在2006年, intel
發佈了具備革命性意義的全新一代酷睿2雙核處理器,能夠說,它的出現表明了一箇舊時代的終結,因而人們都覺得,那個咱們所熟悉的奔騰恐怕立刻就要消失了。
但是,市場無情,不變不行。雖然在性能上,Core微架構的酷睿2處理器已經大幅度超越對手長達四年之久的K8架構,可是在價格上,INTEL的入門級酷睿2 Core 2 Duo E4300/E6300雙核處理器,根本沒法與售價僅550元左右的65nm Athlon64 3600+ X2甚至Athlon64 4000+ X2相抗衡。畢竟,價格仍是左右不少的終端消費者消費的重要因素。所以,Intel急需一款性能強悍的、基於Core微架構的、更重要的是廉價的雙核處理器,以完全的攻佔市場和有力的打擊對手。而這一神聖而又艱鉅的任務,再次落到了「Pentium(奔騰)」的身上。不過,此奔騰不一樣老奔騰,它基於高效的Core微架構,雙核心設計。所以能夠說,奔騰E是奔騰名,酷睿芯。]
酷睿
CORE DUO 酷睿(一代)
Intel Core Solo是個只有單核心的Core Duo次級版
CORE 2 DUO 酷睿2
[Core 2標誌着奔騰(Pentium,由1993年沿用至今)品牌的終結,也表明着英特爾移動處理器及桌面處理器兩個品牌的從新整合。 ]
Core 2 Extreme 酷睿2至尊版
[
Core 2 Extreme與 CORE 2 DUO 二者區別僅在主頻上]
[雖然外觀是一顆CPU,但內容物是兩顆die封裝在一塊兒,是兩個雙核心CPU包成一個四核心]
[1. 基於Nehalem微架構
2. 2-8顆核心。
3. 內置三通道DDR3內存控制器。
4. 每顆核心獨享256KB二級緩存。
5. 8 MB共享三級緩存。
6. SSE 4.2指令集(七條新指令)。
7. 超線程技術。
8. Turbo mode(自動超頻)。
9. 微架構優化
10. 提高預判單元性能,增長第二組分支照準緩存。
11. 第二組512路的TLB。
12. 對於非整的SSE指令提高性能。
13. 提高虛擬機性能 14. 新的QPI總線。
15. 新的能源管理單元。
16. 45nm製程,32nm製程產品隨後上線,代號Westmere。
17. 新的1366針腳接口。]
服務器版仍使用Xeon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