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爲用例的質量負責,使用例編寫工做可以有序、合理;併發
(2)統一測試用例編寫的規範,爲測試設計人員提供測試用例編寫的指導,提升編寫的測試用例的可讀性,可執行性、合理性;工具
(3)能有效的提升系統全部功能點的覆蓋率。性能
適用於人員:用於測試人員閱讀和執行。它們也可能會被開發人員、產品經理、項目經理等閱讀審查或執行,也讓新員工做爲業務學習、測試執行的參照。學習
適用於公司對項目的業務流程、功能(功能點)測試的測試用例編寫。測試
測試用例(Test Case)是爲某個特殊目標而編制的一組測試輸入、執行條件以及預期結果,以便測試某個程序路徑或覈實是否知足某個特定需求。設計
(1)指導測試工做有序進行,使實施測試的數據有據可依blog
(2)確保所實現的功能與客戶預期的需求相符合接口
(3)跟蹤測試進度,肯定測試重點開發
(4)評估測試結果的度量標準文檔
(5)分析缺陷的標準
用例顆粒度原則:測試用例是執行的最小實體。
用例劃分基本原則是以最小功能模塊來劃分,爲保障用例的可執行性、覆蓋度,規範編寫用例的粒度要求以下:
(1)一個功能正常流程,編寫一個測試用例;
(2)一個功能中多個異常流程,應分開編寫多個測試用例;
(3)同一功能不一樣入口,可合併編寫一個測試用例;
(4)同一功能不一樣數據準備,應分開編寫多個測試用例;
(5)同一個功能用例的自動化用例和功能用例要匹配,若自動化用例不能徹底覆蓋功能用例,自動化用例和功能用例拆分兩個互補測試用例;
編號 |
用例名稱 |
摘要 |
前置條件 |
優先級 |
步驟編號 |
操做步驟 |
預期結果 |
測試結果 |
BugID |
測試日期 |
(1)編號:用例編號,惟一標識;
(2)用例名稱:測試用例的名稱,體現測試要點;經常使用的結構「主、謂、賓」,名稱簡潔易懂,不要包括具體操做步驟;
(3)摘要:要測試的功能點(系統、模塊功能);
(4)前置條件:測試執行前需準備的相關操做,如測試數據、角色權限,或登入系統某頁面等。
(5)優先級:測試用例的優先級別,分爲高、中、低;
(6)步驟編號:操做步驟的編號,用於後期導入相應的測試用例工具。
(7)操做步驟:完成該測試點所需的操做步驟;具體有如下5點要求:
一、操做步驟描述清晰。如:在什麼頁面,點擊什麼連接或按鈕;頁面入口、連接、按鈕名稱都要寫清楚;
二、操做和結果是一一對應的,但操做中不要包含結果的檢查;
三、用例描述中不容許存在連詞、介詞,好比:並且,和,還(這種狀況能夠拆分爲多個點);
四、用例描述中不容許出現假設性詞彙,好比:假如,或許,可能,…的時候等;
五、用例描述中不容許出現二義性語句;
(8)預期結果:執行完成操做後,程序預期表現的結果;具體有如下3點要求:
一、原則上每一個用例必須要有預期結果,結果不能爲空;
二、結果中只能包含結果,不能有步驟;
三、一個結果有多個檢查點時,確保檢查點完整;
(9)測試結果:
與預期結果是否相符,相符實際結果內顯示Pass(代表用例經過)
與預期結果不一致顯示Failed(代表執行有誤差/錯誤)
(10)BugID:提交Bug後,redmine中自動生成的ID
(11)測試日期:執行測試用例的日期
將全部可能的輸入數據劃分紅若干個子集,在每一個子集中,若是任意一個輸入數據對於揭露程序中潛在錯誤都具備同等效果,那麼這樣的子集就構成了一個等價類。後續只要從每一個等價類中任意選取一個值進行測試,就能夠用少許具備表明性的測試輸入取得較好的測試覆蓋結果。
選取輸入、輸出的邊界值進行測試。由於一般大量的軟件錯誤是發生在輸入或輸出範圍的邊界上,因此須要對邊界值進行重點測試,一般選取正好等於、剛剛大於或剛剛小於邊界的值做爲測試數據。從方法論上能夠看出來,邊界值分析是對等價類劃分的補充,因此這兩種測試方法常常結合起來使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憑經驗進行的,是憑人們對過去所做的測試工做結果的分析,對所揭示的缺陷的規律性做直覺的推測來發現缺陷的。
(1)應儘量覆蓋程序的各類路徑。
(2)應考慮存在跨年、跨月的數據。
(3)大量數據併發測試的準備。
(1)輸入界面後的數據應與測試文檔所記錄的數據一致;
(2)預期結果應與測試數據發生的業務吻合。
(1)測試數據應符合用戶實際工做業務流程。
(2)兼顧各類業務變化的可能。
(1)對於系統業務流程要可以完整說明整個系統的業務需求、系統由幾個子系統組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對於模塊業務流程要可以說明清楚子系統內部功能、重要功能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1)對於系統業務流程來講,各個子系統之間是如何鏈接在一塊兒,若是須要接口,各個子系統之間是否有正確的接口;若是是依靠頁面連接,頁面連接是否正確。
(2)對於模塊業務流程來講,同級模塊以及上下級模塊是如何構成一個子系統,其內部功能接口是否連貫。
人名、地名、電話號碼等應具備模擬功能,符合通常的命名慣例。
測試用例中應寫清測試的操做步驟,不一樣的操做步驟相對應的操做結果。
從項目需求分析文檔/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原型圖中,瞭解出項目的需求。經過測試人員本身的分析、 理解,整理成爲測試需求,使測試人員能清楚被測項目包含的功能點。
分析瞭解被測試項目所屬的行業及其業務知識。對被測項目的業務流程要所有梳理出來(可畫出項目的流程圖,也可用頭腦風暴)。
項目的流程:主線流程、分支流程、數據流轉,流轉過程當中關鍵點的判斷條件以及完成操做的一些非必要條件。
主要包括功能測試、界面測試、兼容性測試、易用性測試、異常測試、性能測試、壓力測試等,在設計用例時要儘可能考慮錄入正常、邊界、異常值等系統的處理狀況。
由測試用例設計者發起,參加的人員需包括測試負責人、項目經理、 開發人員及其餘相關的測試人員。
測試用例編寫完成後,應對測試用例進行持續的維護:
(1)新項目需求變動,應及時對測試用例進行修改;
(2)維護期項目,可根據項目組狀況週期對用例進行維護;
(3)全部發現的bug和故障,基於測試用例沒法發現,需轉化爲測試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