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向女友解釋什麼叫區塊鏈?

開始前,首先聲明這篇文章不是炒幣、不是炒幣、不是炒幣,重要的話說3遍!算法

區塊鏈最近勢頭又被DE-FI帶起了節奏,眼睜睜看着一羣綠油油的韭菜跑步入場,FOMO(懼怕錯過)直線上升,這幅場景和2017年彷彿似曾相識,大部分人對區塊鏈的關注都是炒幣。沒錯,投機是人的本性,可是學點基礎知識他不香嗎?別人嘴上說的共識機制、POS、DAPP、礦池、智能合約、隔離見證、De-Fi你知道啥意思嗎?不知道就好好看好好學。安全

6ea9b762c40fb0323183fe486fb6199f

區塊鏈迄今爲止國內外都已經有不少應用場景了,比特幣雖然做爲交易來講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是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以及共識算法這些對金融領域仍是有不少想象空間的。說區塊鏈不能不說比特幣,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場景,咱們先從比特幣開始。微信

比特幣的誕生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席捲全球,美國政府爲了救市發行大量美圓,這就是中心化的方式。同年11月1日,一位號稱中本聰的日本人發佈了比特幣白皮書,宣揚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主要經過工做量證實(POW)機制來保證交易的可靠性。網絡

挖礦人的共識

共識算法是區塊鏈的核心和基礎,而BTC的共識機制是叫作工做量證實POW機制,也就是日常咱們所說的挖礦架構

  1. 用戶產生交易行爲
  2. 這條交易記錄會同步到不一樣的節點
  3. 節點收到記錄後開始打包區塊信息
  4. 這裏由於可能節點有N個,可是隻有一個最後能成功打包而且發佈,得到獎勵。
  5. 最後,這個新生成的區塊會被各個節點同步。

image-20200905205834534

這樣很明顯,他和咱們平時中央集權的架構是不同的,中間假設有任意一個節點的信息被篡改的話,最後的數據都不會被其餘節點接受,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固然,若是有一我的控制了超過半數的節點,那也是有問題的。世界上原本就不存在100%安全的東西對不對。編輯器

這裏,你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問題,這麼多節點都在挖礦,可是最後只有一我的能得到獎勵,其餘的節點跑着也是消耗電費的啊,這就是比特幣一個很大的問題:空耗。區塊鏈

挖礦虧本了咋整

比特幣的挖礦的難度會每兩週結合礦工的算力來調整難度,這樣作的目的是維持白皮書裏的每10分鐘挖出一個區塊的設定。而每過21萬個區塊獎勵就會減半,最近的一次減半在今年的5月份已經發生了,以前挖出一個區塊的獎勵大概是12.5個BTC,如今大概是6.75個(按照7萬塊一個算算,我也算不清這究竟是多少錢......)。優化

你會說,我靠,這麼多節點礦機都在挖礦,那最後這個獎勵的到底給誰呢?很不幸,這個看臉了,有可能你挖了一年最後毛都沒有一根。早期的時候,我印象中在2013年我的電腦都是能挖礦的,可是因爲愈來愈多的人涌入進來,算力的門檻愈來愈高,我的電腦挖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spa

img

因此,爲了解決這個分贓不均的問題呢,就產生了一個叫作礦池的玩意兒,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們別各幹各的的了,機器都放一塊兒吧,挖到了你們平分。想一想真是美滋滋是否是,這樣你們都不虧本了,至少有個保底收益不是。3d

確實是個好辦法,可是也有一些礦主爲了賺錢搞了礦池以後本身偷偷的挖本身的,真是無本生意爽歪歪。前段時間有百度的員工用公司機器挖礦的嘛,奉勸你們挖礦有風險,入行需謹慎。

比特幣這麼香爲何還有其餘幣?

好了,那如今你們不是都能賺錢了嗎?挖礦的人除掉電費仍是賺不少的嘛,那其餘的那麼多什麼ETH、BCH又是怎麼回事兒?

咱們先說幾個數字問題,比特幣的一個區塊大小是1M,10分鐘出一個區塊。

那你想象一個問題,1M的大小能發送多少交易數據,有些技術白癡喊的區塊鏈顛覆支付寶、顛覆微信,拜託你想象下1M的大小能多高TPS?1秒鐘10來個撐死了吧,因此比特幣這個速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這時候不少人跑出來講,這不行啊,大家都賺錢挖礦炒幣,我這裏有高科技,我也要割韭菜(改變世界)。

說點3塊錢的,智能合約

這時候,有一個年輕人咱們叫作V神出現了,前不久的V神是個網癮少年,每天沉浸於魔獸世界,某天暴雪取消了術士的一個技能,V神不服,找暴雪投訴還原這個技能,暴雪理都不理。

V神醒悟了,這不就是中心化的弊端嗎?同時,V神也發現了比特幣存在的問題,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正常人無非是想兩個方法:

  1. 10分鐘出一個區塊,提升出塊的速度不就行了?
  2. 一個區塊1M大小,提升大小不是也能夠嗎?

V神不同,V神建立出了ETH(以太坊),早起的ETH也是基於POW的,可是V神他搞了一個東西叫作智能合約。

img

智能合約是個啥玩意兒呢?簡單來講,就是在區塊鏈傳遞的不是單純的字符串了,而是一個可執行的腳本。

有沒有瞬間感受高大上起來了。有這玩意兒那就可勁的有想象空間了不是?不但能發幣,我這豈不是還能開發應用了?作個遊戲怎麼樣?聽起來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前兩年火的不行的養貓養狗遊戲,什麼創世貓幾百萬一隻記不記得?就這,把整個網絡都卡死了。

可是玩區塊鏈的人有一點好,但凡只要你有點想象空間你就能火,就怕你不敢想。

img

以太坊還有一個東西叫作GAS,你們把他叫作汽油費。這又是個什麼概念呢?

比特幣的出塊速度是10分鐘,而ETH的出塊速度則是10秒,可是以太沒有大小的概念,以太每次交易都須要支付gas,在養貓遊戲最火的時候,可能你轉帳一筆花費的gas費用比你轉帳的金額都高。

這是爲何?這彷彿相似vip通道了,你付的gas越多,你的交易排序越靠前,網絡擁堵的時候,爲了時效性,就須要花費更多的gas費用。

硬分叉和糖果

想改變比特幣的人可不止V神一我的,還有的人想到了另一個辦法,分叉。

分叉是幹嗎?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像你代碼拉一個分支出來。

有人以爲比特幣這個效率是不行的,因此他們要基於當前的分支從新拉個分支出來開發,優化這個這個代碼。

BCH(比特幣現金)就是基於此誕生的,BCH並無提升出塊的速度,他提升的區塊的大小,由1M提升到了8M。

還有叫作LTC(萊特幣),幣圈叫作辣條的一個幣,這東西就是複製的比特幣的代碼,只不過他是把出塊的速度提升到了2.5分鐘。可是你還別說,就這,也沒出啥問題,交易速度還確實快了。

對於比特幣的忠實擁護者來講,比特幣但是他們的信仰,怎麼能隨便分叉呢?個人代碼你隨便拉個分支改吧改我不一樣意!

因爲分叉是分支的形式,天然他是要繼承你拉出分支時候的區塊的信息了,這就誕生了一個概念叫作糖果

大家那些人不是不一樣意嗎?這樣,我分叉以後,這個你手上當時有多少個BTC我給你多少個BCH,你們想一想,BCH高峯時候到了會3000美圓一個了,這就是糖果,是否是頗有吸引力。你有100個BTC,還白嫖了100個BCH。

img

更高級的POS,DPOS?

上面咱們提到POW工做量證實,這個算法本質上就是算力越高,挖的越久,幣越多,像不像老國企單位,乾的長才能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峯。

V神的ETH還有一個東西叫作POS,POS是個啥?這東西叫作權益證實

POS說的是,這都9102年了,大家怎麼還在整過去80年代那一套呢,咱們固然要用實力來證實啊,大家那一套會被時代淘汰的,POS的理念是幣量*持幣天數越多,收穫越多

在POW機制下,礦工消耗巨大算力,擡高了手續費成本,一旦政府取締礦場,整個網絡面臨着癱瘓的威脅。但POS機制下,挖礦難度和算力關係小,與持幣量和時間關係最大,所以沒有電力消耗的高成本。而且礦工本身也是持幣人,有轉帳需求,本身也不會把手續費提過高。所以比POW機制的網絡轉帳更快、更便宜,成爲了新的發展方向。

V神了不起,不但有POS賣點,還給ETH整了4大修真階段,分別叫作前沿(Frontier)、家園(Homestead)、大都會(Metropolis)、寧靜(Serenity)。而且號稱最後期ETH會從POW轉向POS。

像不像練氣、築基、金丹、元嬰,有這個修仙的思路說明差不了。

其實這個擔憂仍是頗有道理的,按照馬太效應,最後確定會誕生少數的巨頭擁有決策權,節點的掌控權集權於幾我的身上,而POS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而乎,再次出現了一個機制叫作DPOS。

img

DPOS叫作委託權益證實,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既然巨頭不靠譜,那我們本身選舉吧,選出來幾個表明去打包區塊好了,他不行咱們就換人繼續選舉,固然了,表明的好處確定少不了,這就是節點競選。

比較出名的EOS就是基於DPOS誕生的,值得一提的是,李笑來老師但是他們大股東。

img

隔離見證

比特幣的交易驗證,依賴交易狀態和見證數據兩個方面。咱們要明白一點,交易一旦肯定,狀態是不可改變的,可是見證數據是能夠改變的。

若是有黑客攻擊修改這部分數據的話,就會形成很大的安全問題。

隔離見證的理念就是把見證數據隔離在區塊信息以外。

這個方法真是個好辦法,既解決了安全性問題,還減少了區塊的大小,前面咱們說到兩點解決辦法,這不就是了嗎?

同時,隔離見證也算是爲閃電網絡打下了基礎。

ICO

V神的ETH火還有一個緣由就是ICO,ICO英文叫作Initial Coin Offering,中文叫作初始貨幣供應

這玩意兒就有點傳銷的意思了,當初ICO發財的、跳樓的簡直數不勝數。

ICO說的是,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國家陽光工程,外面人都不知道,如今好辦了,你只要用ETH來兌換成個人這個新幣(好比SB?)就能夠參與個人工程,如今投入100,上市以後分你10萬。

ICO就是這麼個邏輯,也能夠說和前兩年的股權衆籌是一個意思。

ICO最成功的應該是EOS,能夠很負責任的說,ICO99.99%都是用來割韭菜的,因此前兩年進去了很多人就是幹這事的,這他媽跟傳銷一點區別都沒有。

img

提及這個ICO我就又想到最近P2P頻繁暴雷的事情了。某某平臺暴雷了,X明星代言的,你們都去攻擊X明星說你這麼沒有社會道德啊,怎麼幹這種事情啊?

X明星說,對不起你們啊,我不知道這件事情啊,當時我只是幫下忙,我連錢都沒賺,都是我媽幫我整的,我都不知道這回事。

好在粉絲仍是比較大度的,好吧,既然都是咱婆婆年老無知乾的事,咱們這事兒就算過去了。

ICO大佬站臺也是這麼回事兒,某某幣宣傳我這個是李老師代言的項目,用了都說好,韭菜一看這了不起,這麼多老師都說好啊,趕忙投啊,跑步入場啊,慢了就買不着了。結果兩月後暴雷,從1萬塊歸零。血本無歸。

大佬這時候就站出來講了,我根本不知道這回事兒,都是朋友幫忙支持下,他用個人照片呢,都是朋友我當初也沒打算追究,事情呢就是這麼回事,至於信不信,那是大家本身的事情,反正我本身是信了。

Facebook的Libra

去年fb要發行libra,着實又是火了一把,首先,libra是什麼?libra和比特幣這些都不同,libra是穩定幣。

那什麼是穩定幣?你能夠理解爲法幣人民幣、美圓、歐元都是穩定幣。幣圈的穩定幣叫作usdt,號稱每發行一個usdt就等同存入1美圓,因此他是錨定美圓的價格的。

全部的穩定幣最開始都會有一個錨定物,好比美圓開始就是錨定黃金來發行的,等到這個用的人多了,信用背書起來了以後,貨幣的價值就體現了。

那很顯然,fb想作的是啥?他媽這是要乾死央行啊,你本身發幣還要作跨境支付、轉帳交易,首先美國政府確定不能答應了。因此當初我們馬總會說這事情都能幹,主要看監管能不能容許。

libra用的協議叫作拜占庭協議,別管這協議是幹嗎的,你只要只要他延遲低、速度快,天生就適用於交易的場景就好了。而且,fb拉通了visa、uber這些大公司拿出等值的資產抵押來競選節點,要知道這些可都是全球性的大公司,有這個信用背書的存在和自然的支付場景,libra只要能上那火遍全球是必然的事情。

前面咱們說ico爲何是騙子,就是由於這些幣都沒有場景來支撐他的價值,怎麼理解呢?通常說來,好比咱們都是先有要買東西這個場景,而後纔會有貨幣的出現,可是ico不是,他是先整個幣出來,完了沒有交易的場景,素因此他只能用來炒,除此別無他用。

基於這個事實,因此誰都不能贊成對不對?這是挑戰央行的鑄幣權啊,你一個公司想本身發幣?是想幹嗎?

說說最近的De-Fi又是個啥?

想說這個,我仍是想說說咱們的韭菜大師孫宇晨先生,不少人可能在以前巴菲特午飯前都沒據說過這位,可是不得不說,此人是真正的營銷大師。

孫大師靠着做文報送進北大,以後又靠着量子亞太區負責人的頭銜成功在微博加V躋身名流,然後建立波場,去年又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飯,並且每次在微博雲撒錢,出手闊錯。

img

孫大師的事蹟太多,回到正題De-Fi是啥?De-Fi全稱De-centralized Finance叫作去中心化金融。這東西怎麼玩呢?按照傳統的金融你要去銀行借錢,你要填一大堆的表格,什麼這種那種證實材料對不對,區塊鏈他不用啊,區塊鏈的合約只要寫入那你就放心就好了,也不須要什麼人工審覈、財務審計之類的。你要借10萬塊,好,抵押20萬的的數字資產,若是不還,抵押的資產拍賣就好了。

那De-Fi除了能減輕流程、下降一些人工成本還有其餘的好處嗎?那好處就大了,想一想比特幣最開始是怎麼火的?就是黑產,之前洗錢你只能走地下錢莊,走個1個億到手5000萬,比特幣不用啊,資產全都換成比特幣輕鬆帶出境,這也就是比特幣必定要管控的緣由。

De-Fi這模式也同樣啊,臥槽,你能夠借錢給其餘國家的人啊,想象一下是否是美滋滋?什麼外匯管制、換匯結匯統統不用管。

結語

寫到這裏就差很少吧,相信你們都區塊鏈能有一點的基本瞭解,可是仍是說一句:不要炒幣!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