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寫做這條漫漫長路上,我已經求索了將近5年的時間;在這5年時間裏,有過興奮,有過迷茫,但幸虧,我不曾放棄。程序員
2014年的4月初,我在ITeye(一個早期的IT技術交流論壇)上寫下了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博客;不算是處女做,由於以前的4年裏我曾寫過3篇筆記性質的博客(頻率低到每一年不到1篇,別笑);自此,我開始下定決心,一週至少寫上一篇,直到在ITeye這個技術論壇上取得必定的影響力。編程
到2015年的8月份,我在ITeye上一共寫了60篇博客(須要掏出計算器了,計算結果是每個月不到4篇),瀏覽量超過7萬次;這個階段的ITeye每個月都會都會舉行一次「有獎試讀」活動(試讀一章電子版的內容,寫下一篇讀書筆記性質的博客),據統計,我中獎了5次,得到了5本紙質的贈書。微信
這7萬多的瀏覽量不足掛齒,這5本書的總價也不過200多塊錢;但正是這點微不足道的成績,讓我在寫做的道路上找到了信心。取沒取得影響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開始了持續不斷的寫做。架構
ITeye這個技術論壇,對寫做者的門檻要求不高,只要你肯寫,就有機會得到推薦,得到推薦的博客動輒就有上千甚至上萬的瀏覽量。瀏覽量對於自媒體做者來講,無疑就是金錢;但對於單純的技術分享者來講,瀏覽量只不過意味着咱們幫助了更多的人;若是有讀者評論說,「謝謝你的分享,解決了困擾了我一週的技術難點」,哇,那種被讀者承認的感受真的很妙,妙得好像喝了一口香醇醇的奶茶。併發
隨着時間的推移,ITeye逐漸地沒落,就好像當年的雅虎同樣。它們的背後,都隱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叫作科技的進步。工具
儘管已經沒落了,但ITeye上依然留存了大量的高質量的技術博客,好比說Java NIO 系列教程、Java併發教程(Oracle官方資料),這些系列博客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值得每個Java編程者去閱讀學習;這個適合小白的寫做平臺,也培養了諸多鼎鼎有名的大神級人物,好比說《億級流量網站架構核心技術》的開濤,咱們青苗科技工做室的石磊就常常推薦他。學習
在ITeye上創建了寫做信心後,我在2015年的9月份轉戰CSDN(Chinese Software Developer Network)。相較於ITeye,CSDN是一個更大的中文IT技術社區,從這裏走出來的大牛個個使人欽佩,好比說「程序視界」的安曉輝、《第一行安卓代碼》的做者郭霖、愛奇藝技術總監的陸其明等等。網站
爲何要在CSDN上寫做?答案固然是——爲了成爲最好的本身,注意不是更好。blog
截止到2018年12月份,我已經在CSDN上發表了361篇博客,瀏覽量超過了149萬,目前排名1314——要截圖給老婆秀一下了,由於這真是一個蠻不錯的數字。這樣的成績相較於前面我列出的那些大牛來講,真是小巫見大巫(安曉輝的博客瀏覽量有638萬+、郭霖的博客瀏覽量有927萬+),但正是這些「小」成績,鑄就了一個「不平庸」的我——我再也不是籍籍無名的程序員,我是CSDN的博客專家,是《Web全棧開發進階之路》的做者(只不過還沒出版)。教程
最近有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問我,「什麼可使我在找工做的時候最加分?」,個人回答很簡單:「學歷、得獎、博客專家、出書」。記得前一段時間,我想換工做的時候,不少獵頭就要了個人博客地址,其中有一個獵頭說,「看了你在CSDN博客上的排名,應該能去阿里。」好吧,個人心裏是激動的、興奮的、滿足的。
若是你是一名程序員,打算在寫做這條道路上深耕,那麼CSDN、博客園、掘金、簡書都是不錯的寫做平臺。
選好一個寫做平臺後,你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在這個平臺上大展拳腳,取得必定的影響力;就像我當初在ITeye上開始寫做的時候同樣。可是,我要提早給你潑一盆冷水了,你知道,我在ITeye上寫做了一年多,只不過得到了5本贈書,7萬+的瀏覽量而已。若是非要加一點點成績的話,就是那點「星星之火能夠燎原」的信心了。
我要說的是,寫做的道路是孤獨的,須要時間的沉澱;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咪蒙同樣,剛一出道,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就10萬+;但有一點能夠確定的是,只要你持續不斷地寫,就會有伯樂找上門來,簽約,出書都不是問題。
把時間撥回到2015年的9月份,我準備去CSDN挑戰本身,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我老婆;出乎個人意料是,她勸我放棄寫做的夢想,由於我那點成績太不起眼了,她說我根本就沒有寫做的天賦,也沒有寫做的方法,更沒有對寫做表現出一種像嗜血狂魔那樣對鮮血的渴望。
我想過太多數次的放棄了!放棄多容易啊,隨隨便便都能找出不少理由,今天我莫名其妙的頭疼,今天我扛一把鐵鍬也沒有挖掘出半點寫做的靈感,今天老闆又以「能者多勞」的藉口騙我加班。
但我知道,我無法放棄,個人骨子裏愛好寫做,初中的時候就寫過半本的武俠言情小說,至今被我妹封存在她的保險櫃裏;每到過年相聚的時候,就會拿出來讀兩句取笑我當年的幼稚。但說實在的,我沒有半點的難爲情,反而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寫得再怎麼不堪,那也是個人做品啊!
有人問我(這其中的人,甚至包括我本身),「你寫做這麼多年,也沒啥成績,還能不能堅持?」我老是滿懷信心地說:「能啊,爲何不能?我要寫,寫到和我同輩的年輕人變成大媽大叔在廣場上跳舞放風箏的時候,我也要寫!」
由於我知道,寫做這條路是漫長的,沒有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我還不太着急——有一點急的是,我想寫出有故事的、更高品質的內容。
咱們都知道,南派三叔擅長寫盜墓小說,魯迅擅長寫批判現實主義的短篇小說,金庸擅長寫武俠小說,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那麼,像我這種小角色,如何找到本身擅長的領域,而且成爲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呢?
僞裝問一問本身,「我熟悉什麼?我喜歡什麼?我有什麼不同凡響的點?」
你好比說,我,沉默王二,我熟悉Java編程、Web全棧開發;我喜歡讀王小波(刻薄的幽默,自虐的風趣),喜歡大師們寫的散文(初中、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全部課文)、雜文(老舍的雜文、胡適的雜文)、短篇小說(魯迅的吶喊),喜歡歷史題材的書籍(當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兒》)。
我不同凡響的地方的有哪些呢?從讀者的評價中可略知一二:
看到了吧,我在讀者的印象當中留下了幾個關鍵點:有王小波的影子,文章有趣,人特別真誠。根據這些,我給本身寫了一個評語:「一個不止會寫代碼的程序員;還會寫有趣的文字,給不喜歡嚴肅的你。」也就是說,我能把枯燥的技術文章寫得頗有趣,我能把程序員的人生寫得很真誠,很積極向上——這正是我擅長的領域。
當咱們肯定了本身擅長的領域後,惟一要作的就是深耕,持續不斷地深耕,有朝一日,天然能成爲該領域的佼佼者。
寫做的時候,我估計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寫不出東西的困境,或許是由於沒有可寫的話題,或許是由於沒有材料,或許是由於沒有能夠打動讀者的金句。這樣的狀況會發生在每個寫做者的身上,就連「諾貝爾文學獎」的領跑者村上春樹都在《且聽風吟》中認可:「對我來講,寫文章是極其痛楚的事。有時一整月都寫不出一行,又有時揮筆連寫三天三夜,到頭來卻又全都寫得驢脣不對馬嘴。」
咱們在讀一些瀏覽量特別高的好文章時,總有一種奇妙的感受:這做者好厲害啊,怎麼什麼都知道,簡直就像諸葛孔明同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這也許是一種錯覺——這些做者也可能只是從素材庫中把材料拉出來修改了一番而已。
那麼,素材庫如何創建呢?
當咱們讀書時,必定要隨時隨地把書中那些金句,以及咱們產生的那些好想法記錄下來。記錄的工具備多種,一支筆一個筆記本;也能夠是電腦端或者手機端的有道雲筆記;甚至是微信收藏。
當咱們與他人溝通交流後,必定要對談話的過程進行總結,把核心的價值經過文字的形式向對方確認一遍。這可不僅是爲了收集素材庫,更是你給別人留下深入印象的關鍵。
而後,當咱們時間空閒下來的時候,好比說你在刷毀三觀的娛樂圈新聞(什麼羽凡吸毒、小璐和之謙)時,就提醒本身該整理筆記了——把當時只收藏沒取捨的文章從新讀一遍,把那些不成熟的想法再深思一遍,把那些金句背誦一遍。
當咱們有了本身的素材庫以後,寫文章時的痛苦就會少了許多。相應的,咱們在寫做的道路上就更容易成功一些,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