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ache經常使用註解使用

一、@CacheConfig

主要用於配置該類中會用到的一些共用的緩存配置。示例:git

@CacheConfig(cacheNames = "users")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配置了該數據訪問對象中返回的內容將存儲於名爲users的緩存對象中,咱們也能夠不使用該註解,直接經過@Cacheable本身配置緩存集的名字來定義。github

二、@Cacheable

應用到讀取數據的方法上,便可緩存的方法,如查找方法,先從緩存中讀取,若是沒有再調用相應方法獲取數據,而後把數據添加到緩存中。spring

該註解主要有下面幾個參數:數組

  • value、cacheNames:兩個等同的參數(cacheNames爲Spring 4新增,做爲value的別名),用於指定緩存存儲的集合名。因爲Spring 4中新增了@CacheConfig,所以在Spring 3中本來必須有的value屬性,也成爲非必需項了
  • key:緩存對象存儲在Map集合中的key值,非必需,缺省按照函數的全部參數組合做爲key值,若本身配置需使用SpEL表達式,好比:@Cacheable(key = "#p0"):使用函數第一個參數做爲緩存的key值,更多關於SpEL表達式的詳細內容可參考官方文檔
  • condition:緩存對象的條件,非必需,也需使用SpEL表達式,只有知足表達式條件的內容纔會被緩存,好比:@Cacheable(key = "#p0", condition = "#p0.length() < 3"),表示只有當第一個參數的長度小於3的時候纔會被緩存。
  • unless:另一個緩存條件參數,非必需,需使用SpEL表達式。它不一樣於condition參數的地方在於它的判斷時機,該條件是在函數被調用以後才作判斷的,因此它能夠經過對result進行判斷。
  • keyGenerator:用於指定key生成器,非必需。若須要指定一個自定義的key生成器,咱們須要去實現org.springframework.cache.interceptor.KeyGenerator接口,並使用該參數來指定。須要注意的是:該參數與key是互斥的
  • cacheManager:用於指定使用哪一個緩存管理器,非必需。只有當有多個時才須要使用
  • cacheResolver:用於指定使用那個緩存解析器,非必需。需經過org.springframework.cache.interceptor.CacheResolver接口來實現本身的緩存解析器,並用該參數指定。

示例以下:緩存

@Cacheable(value = "user", key = "#id")
User selectUserById(final Integer id);

 三、@CachePut 

應用到寫數據的方法上,如新增/修改方法,調用方法時會自動把相應的數據放入緩存,示例以下:springboot

@CachePut(value = "user", key = "#user.id")  
public User save(User user) {  
    users.add(user);  
    return user;  
}  

此時會以user.id作爲緩存key,返回結果user作爲值,測試過程當中發如今修改對象後只將緩存結果移除但key未移除,致使查詢依然使用了緩存而結果爲空(不知道啥狀況)less

@CachePut的參數與@Cacheable相似函數

四、@CacheEvict 

應用到移除數據的方法上,如刪除方法,調用方法時會從緩存中移除相應的數據,示例以下:測試

@CacheEvict(value = "user", key = "#id")
void delete(final Integer id);

除了同@Cacheable同樣的參數以外,@CacheEvict還有下面兩個參數:spa

  • allEntries:非必需,默認爲false。當爲true時,會移除全部數據
  • beforeInvocation:非必需,默認爲false,會在調用方法以後移除數據。當爲true時,會在調用方法以前移除數據。

五、@Caching

組合多個Cache註解使用。示例:

@Caching( 
    put = { 
        @CachePut(value = "user", key = "#user.id"), 
        @CachePut(value = "user", key = "#user.username"), 
        @CachePut(value = "user", key = "#user.age") 
   } 
} 

以上是將id-->user;username--->user;age--->user進行緩存。

六、緩存策略

若是緩存滿了,從緩存中移除數據的策略,常見的有FIFO, LRU 、LFU

  • FIFO (First in First Out) 先進先出策略,即先放入緩存的數據先被移除
  • LRU (Least Recently Used) 最久未使用策略, 即便用時間距離如今最久的那個數據被移除
  • LFU (Least Frequently Used)  最少使用策略,即必定時間內使用次數(頻率)最少的那個數據被移除
  • TTL(Time To Live)存活期,即從緩存中建立時間點開始至到期的一個時間段(無論在這個時間段內有沒被訪問過都將過時)
  • TTI (Time To Idle)空閒期,即一個數據多久沒有被訪問就從緩存中移除的時間。

七、附註

經過@EnableCaching註解自動化配置合適的緩存管理器(CacheManager),Spring Boot根據下面的順序去偵測緩存提供者:

  •  Generic
  • JCache (JSR-107)
  •  EhCache 2.x
  •  Hazelcast
  •  Infinispan
  •  Redis
  •  Guava
  •  Simple

能夠經過配置屬性spring.cache.type來強制指定,即

spring.cache.type = xxx

另外可經過注入cacheManager來調試查看使用哪一種類型,進一步熟悉cache

@Autowired
private CacheManager cacheManager;

 

源碼參照:Github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