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路由協議好比RIP、IGRP、BGP是距離矢量協議,OSPF和ISIS是數據鏈路狀態協議。矢量協議路由器只知道自己和與自身相連的接口路由信息,矢量圖只是一張方向圖,在路由傳播的過程當中,容易形成環路。RIP路由器採用扁平化設計規避環路,BGP則採用As-path規避環路。OSPF是數據鏈路狀態路由協議,採用的SPF算法,即最小生成樹算法(Dijkstar),ospf內不存在路由環路,可是OSPF間傳遞路由信息的時候,倒是矢量路由協議,也就是說OSPF之間傳遞路由信息的時候,會產生路由環路。html
Dijkstar 算法:算法
一、 算法目的:學習
在無向圖 G=(V,E) 中,假設每條邊 E[i] 的長度爲 w[i],找到由頂點 V0 到其他各點的最短路徑。(單源最短路徑).net
二、 算法描述:設計
算法思想:設G=(V,E)是一個帶權有向圖,把圖中頂點集合V分紅兩組,第一組爲已求出最短路徑的頂點集合(用S表示,初始時S中只有一個源點,之後每求得一條最短路徑 , 就將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所有頂點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結束了),第二組爲其他未肯定最短路徑的頂點集合(用U表示),按最短路徑長度的遞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組的頂點加入S中。在加入的過程當中,總保持從源點v到S中各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不大於從源點v到U中任何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此外,每一個頂點對應一個距離,S中的頂點的距離就是從v到此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U中的頂點的距離,是從v到此頂點只包括S中的頂點爲中間頂點的當前最短路徑長度。htm
三、算法步驟:blog
a.初始時,S只包含源點,即S={v},v的距離爲0。U包含除v外的其餘頂點,即:U={其他頂點},若v與U中頂點u有邊,則<u,v>正常有權值,若u不是v的出邊鄰接點,則<u,v>權值爲∞。
b.從U中選取一個距離v最小的頂點k,把k,加入S中(該選定的距離就是v到k的最短路徑長度)。
c.以k爲新考慮的中間點,修改U中各頂點的距離;若從源點v到頂點u的距離(通過頂點k)比原來距離(不通過頂點k)短,則修改頂點u的距離值,修改後的距離值的頂點k的距離加上邊上的權。
d.重複步驟b和c直到全部頂點都包含在S中。接口
四、算法實例:路由
用Dijkstra算法找出以A爲起點的單源最短路徑步驟以下get
即已A爲根節點,對樹進行遍歷的結果:s=<A、C、B、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