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妹導讀:數據庫從IOE(IBM小機、Oracle商業DB、EMC存儲)一路走來,你們都知道數據庫是資源重依賴的軟件,對服務器的三大件CPU、內存、磁盤幾乎都有要求。數據庫做爲普遍使用的數據存儲系統,其SQL請求背後涉及的物理讀、邏輯讀、排序過濾等消耗了IO和CPU資源,業務SQL不一樣,執行計劃不一樣,資源消耗就不一樣,於是不一樣業務對資源規格的需求也不同。正因如此,咱們更須要抽象規格,更好地讓不一樣資源訴求的數據庫實例混跑在相同的物理機上,提高總體利用率。今天,阿里資深技術專家天羽爲咱們講述阿里數據庫的極致彈性之路。數據庫
除了平常業務需求,阿里的雙11場景,讓咱們持續思考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支持峯值流量,把這些思考變成現實,變成技術競爭力。在大促資源彈性上有這麼幾個思路:後端
大促的成本=持有資源X持有周期,更通用的資源(雲)、更快的部署(容器化)是縮短持有周期的關鍵,如何更少地使用資源(使用離線或只擴計算資源),就依賴存儲計算分離架構的實施。沿着極致彈性的目標,數據庫經歷了混合雲彈性、容器化彈性、計算存儲分離彈性三個階段,基礎架構從高性能ECS混合雲、容器化混合雲、存儲計算分離的公共雲和離線混部一步步升級。安全
基本上架構演進就是每一年驗證一個單元,第二年全網鋪開,每一年挖個坑而後和團隊一塊兒努力爬出來,每次演進須要跨團隊背靠背緊密合做,快速拿下目標,這也是阿里最神奇的力量。藉助於底層軟硬件技術發展,一步步的架構升級使得彈性混部愈來愈靈活和快速。 服務器
2015年以前,咱們的大促彈性叫人肉彈性,也就是大促要搬機器,好比集團用雲的機型支撐大促,大促結束後搬機器歸還給雲。但就在2015年末的一次會議上,李津問可否把數據庫跑到ECS上,若是能夠,就真正幫助了雲產品成熟,當時張瑞和我討論了一下,在會議上就答覆了:咱們決定試一下。這個合做很是契合會議主題「挑戰不可能——集團技術雲計算戰區12月月會召集令」。網絡
對於數據庫跑在虛擬機上,咱們判斷最大的消耗在IO和網絡的虛擬化上,所以如何作到接近本機性能,怎麼穿透虛擬化就是一個問題。網絡的用戶態技術DPDK已經比較成熟,但如何作到足夠高的效率,是否offload到硬件來作計算是個問題。文件系統IO的用戶態鏈路有個Intel的SPDK方案,Intel推出後各大廠商還在驗證中,尚未規模的應用。咱們就在這個時候啓動的這個項目,叫高性能ECS。經過和ECS團隊緊密合做,最終咱們作到了最差場景高性能ECS相比本地盤性能損耗低於10%。架構
2016年在集團經過了平常驗證,2017年大促開始大規模用雲資源直接彈性。這個項目除了打造高性能ECS產品,更重要的是沉澱了網絡和文件IO的純用戶態鏈路技術,這是一個技術拐點的產生,爲阿里後續存儲計算分離相關產品的高性能突破打下了基礎。併發
隨着單機服務器的能力提高,阿里數據庫在2011年就開始使用單機多實例的方案,經過Cgroup和文件系統目錄、端口的部署隔離,支持單機多實例,把單機資源利用起來。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運維
隨着單機部署密度愈來愈高,社區Docker也開始發展起來,儘管還不成熟,Docker自己依賴Cgroup作資源隔離,解決不了Cgroup的IO爭搶或OOM問題,但它經過資源隔離和namespace隔離的結合,嘗試對資源規格以及部署作新的定義,所以咱們看到了容器化更多的優點:分佈式
2015年數據庫開始驗證容器化技術,2016年在平常環境中大量使用。所以在集團統一調度的項目啓動後,咱們就定下了2016年電商一個交易單元所有容器化支撐大促的目標,承載交易大盤約30%,並順利完成。2017年數據庫就是全網容器化的目標,目前數據庫全網容器化比例已經接近100%。性能
容器化除了提高部署彈性效率,更重要的是透明底層資源差別,在沒有啓動智能調度(經過自動遷移提高利用率)前,僅僅從容器化帶來的機器複用和多版本混部,就提高了10個點的利用率,資源池的統一和標準部署模板也加快了資源交付效率。容器化完成了底層各類資源的抽象,標準化了規格,而鏡像部署帶來了部署上的便利,基於數據庫PaaS和統一調度層的通力合做,數據庫的彈性變得更加快速靈活,哪裏有資源,哪裏就能跑起數據庫。
實現了容器化混合雲,是否是每一年大促使用高性能ECS,容器化部署就能夠了呢?其實仍是有不足的:
所以如何作到更快、更通用的彈性能力,是一個新的技術問題。隨着2016年調度的發展,你們考慮機器是否是應該無盤化,是否是應該存儲計算分離,從而加快調度效率,而數據庫的存儲計算分離更是爭議很大。
數據庫的Share Nothing分佈式擴展已經深刻人心,存儲計算分離會不會回到IOE狀態?若是IDC是一個數據中心,應用就是計算,DB就是存儲,DB本身再作存儲計算分離有意義嗎?數據是主備雙副本的,存儲計算分離後變成三副本,存儲集羣的容量池化能balance掉額外副本的成本嗎?
爲此我開始測算存儲計算分離架構在大促場景下的投入產出,咱們來看下大促場景,彈性大促時,業務需求計算能力數倍甚至10倍以上擴容,承擔大促峯值壓力,而磁盤由於存儲長期數據,峯值的數據量在總體佔比不高,所以磁盤容量基本不須要擴容。
在之前本地磁盤跑主備的架構,沒法計算、存儲分開擴容,大促指標越高,添加標準機器越多,成本浪費越大,由於磁盤是標準數據庫機器的主要成本。而存儲計算分離的狀況下,測算下來,咱們看到在較低平常壓力下存儲計算分離成本是比本地盤高的,但再往上,存儲計算分離只須要增長計算,存儲集羣由於池化後,不僅容量池化了,性能也池化了,任何高負載實例的IO都是打散到整個集羣分擔的,磁盤吞吐和IOPS複用,不需擴性能,成本優點很是明顯。
磁盤不擴容,只擴計算天然成本低不少。傳統的思考是存儲集羣容量池化的優點,但在大促場景咱們更多用到的是性能的池化,突破單機瓶頸,所以咱們提出了電商異地多活全部單元存儲計算分離,其他業務繼續使用本地磁盤進行同城容災的目標架構。
提出這個設想,而這個架構的可行性如何判斷?基於一些數字就能夠推斷,你們知道SSD磁盤的讀寫響應時間在100-200微秒,而16k的網絡傳輸在10微秒內,所以儘管存儲計算分離增長兩到三次的網絡交互,加上存儲軟件自己的消耗,總體有機會作到讀寫延時在 500微秒的範圍內。在數據庫實例壓測中咱們發現,隨着併發增長,存儲集羣具有更大的QPS水位上線,這印證了性能池化突破單機瓶頸帶來的吞吐提高。
數據庫團隊在2017年開始驗證存儲計算分離,基於25G的TCP網絡實現存儲計算分離部署,當年就承擔了10%大促流量。咱們基於分佈式存儲作到了700微秒的響應時間,這裏內核態和軟件棧的消耗較大,爲此X-DB也針對性地作了慢IO優化,特別是日誌刷盤的優化,開啓原子寫去掉了double write buffer提高吞吐能力。
這個過程當中,咱們沉澱了存儲的資源調度系統,目前已經做爲統一調度的組件服務集團業務。咱們對當前架構性能不太滿意,有了X-DB的慢IO優化、存儲計算分離跨網絡的IO路徑、存儲資源調度等技術沉澱,加上阿里巴巴RDMA網絡架構的發展,2017下半年數據庫開始和盤古團隊一塊兒,作端到端全用戶態的存儲計算分離方案。
從數據庫軟件X-DB的IO調用開始,就走咱們本身研發的用戶態文件系統DBFS,DBFS使用盤古的用戶態客戶端,直接經過RDMA網絡訪問後端盤古分佈式文件系統,整個IO鏈路徹底繞過了內核棧。這裏DBFS繞過了內核文件系統,天然也繞過了pagecache,爲此DBFS針對數據庫場景,實現了更簡潔高效的BufferIO機制。
由於IO都是跨網絡遠程訪問,所以RDMA起到了重要做用,如下是RDMA與TCP網絡在不一樣包大小下的延時對比,除了延時優點外,RDMA對長尾IO的tail latency可以有效控制,對一個數據庫請求涉及屢次IO來講,對用戶請求的響應時間可以更有效保證。RDMA技術的應用是DB大規模存儲計算分離的前提條件,經過咱們的數據實測,DBFS+RDMA鏈路的延時已經和Ext4+本地盤達到相同水平。
今年咱們首次大規模部署RDMA,如履薄冰。通過屢次壓測、演練, RDMA配套監控和運維體系建設已經完善起來,咱們可以在1分鐘內識別服務器網卡或交換機的網絡端口故障觸發告警,可以故障快速隔離,支持業務流量快速切走,支持集羣或單機的網絡RDMA向TCP降級切換等等。在咱們的切流演練中,從DBFS看到RDMA鏈路的寫延時比TCP下降了一倍。咱們在全鏈路壓測中,基於RDMA技術保障了在單個數據庫實例接近2GB吞吐下磁盤響應時間穩定在500微秒左右,沒有毛刺。
盤古分佈式存儲爲了同時支持RDMA、EC壓縮、快照等功能,作了大量的設計優化,尤爲對寫IO作了大量優化,固然也包括RDMA/TCP切流,故障隔離等穩定性方面的工做。做爲阿里的存儲底盤,其在線服務規模已經很是龐大。
整個技術鏈路講清楚以後,說一下咱們在規模應用中遇到的難題,首先,容器的網絡虛擬化Bridge和RDMA自然不兼容,因爲容器走Bridge網絡模式分配IP,而這個是走內核的。爲了應用RDMA,咱們必須使用Host網絡模式進行容器化,走Host + X-DB + DBFS + RDMA +盤古存儲這樣的全用戶態鏈路。
其次,對於公有云環境,咱們經過VPC打通造成混合雲環境,所以應用經過VPC訪問數據庫,而數據庫使用物理IP用於RDMA訪問盤古以及X-DB內部X-Paxos。這個方案複雜而有效,得益於DBPaaS管控的快速迭代和容器化資源調度的靈活性,這些新技術可以快速落地,在變化中穩步推動。
今年年初,咱們定下了2018大促的支撐形態,即異地多活的中心機房將計算彈性到大數據的離線資源,單元機房將計算彈性到公共雲資源,不搬數據直接彈性擴容,快上快下的大促目標。今年DB全局一盤棋,完成了資源調整,實現了電商各站點的存儲計算分離架構升級,並經過X-DB異地多副本架構靈活部署,實現了彈性大促目標。
基於底層盤古分佈式的共享存儲,彈性不須要遷移數據,只須要掛載磁盤,數據庫能夠像應用同樣快速彈性,作到一個集羣10分鐘完成彈性擴容。同時在全鏈路壓測過程當中,對出現性能瓶頸的業務,咱們能夠邊壓邊彈,快速彈到更大的規格上。基於快速彈性的能力,今年DB全部站點的大促擴容都在三天內完成,這在之前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就是存計分離的架構帶來的效率。
最後,感謝阿里內部通力合做的盤古、網絡、調度、IDC等團隊,正是你們的支持讓阿里數據庫的基礎架構才能不斷升級,不斷提高效率和成本的競爭力。
數據庫存儲計算分離的架構升級,大大節約了大促資源成本。目前咱們的彈性能力正在平常化,經過數據預測,自動觸發彈性擴容,咱們的目標是讓單機容量問題致使故障成爲歷史。
接下來咱們平臺將向智能化發展,對於數據庫來講,只有基礎架構足夠強大,足夠快速,靈活,彈性,智能化纔能有效發揮。
本文來自雲棲社區合做夥伴「阿里技術」,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