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edis介紹html
Redis是當前比較熱門的NOSQL系統之一,它是一個key-value存儲系統。和Memcache相似,但很大程度補償了Memcache的不足,它支持存儲的value類型相對更多,包括string、list、set、zset和hash。這些數據類型都支持push/pop、add/remove及取交集並集和差集及更豐富的操做。在此基礎上,Redis支持各類不一樣方式的排序。
和Memcache同樣,Redis數據都是緩存在計算機內存中,不一樣的是,Memcache只能將數據緩存到內存中,沒法自動按期寫入硬盤,這就表示,一斷電或重啓,內存清空,數據丟失。因此Memcache的應用場景適用於緩存無需持久化的數據。而Redis不一樣的是它會週期性的把更新的數據寫入磁盤或者把修改操做寫入追加的記錄文件,實現數據的持久化。redis
2、Redis的安裝算法
下面介紹在Linux環境下,Redis的安裝與部署數據庫
一、首先上官網下載Redis 壓縮包,地址:http://redis.io/download 下載穩定版3.0.7便可。vim
二、經過遠程管理工具,將壓縮包拷貝到Linux服務器中,執行解壓操做windows
三、執行make 對Redis解壓後文件進行編譯緩存
編譯完成以後,能夠看到解壓文件redis-3.0.7 中會有對應的src、conf等文件夾,這和windows下安裝解壓的文件同樣,大部分安裝包都會有對應的類文件、配置文件和一些命令文件。安全
四、編譯成功後,進入src文件夾,執行make install進行Redis安裝服務器
五、安裝完成,界面以下網絡
3、Redis的部署
安裝成功後,下面對Redis 進行部署
1、首先爲了方便管理,將Redis文件中的conf配置文件和經常使用命令移動到統一文件中
a)建立bin和redis.conf文件
複製代碼代碼以下:
mkdir -p/usr/local/redis/bin
mkdir -p/usr/local/redis/ect
b)執行Linux文件移動命令:
複製代碼代碼以下:
mv /lamp/redis-3.0.7/redis.conf /usr/local/redis/etc
cd /lamp/redis-3.0.7/src
mv mkreleasdhdr.sh redis-benchmark redis-check-aof redis-check-dump redis-cli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bin
2、執行Redis-server 命令,啓動Redis 服務
注意:這裏直接執行Redis-server 啓動的Redis服務,是在前臺直接運行的(效果如上圖),也就是說,執行完該命令後,若是Lunix關閉當前會話,則Redis服務也隨即關閉。正常狀況下,啓動Redis服務須要從後臺啓動,而且指定啓動配置文件。
3、後臺啓動redis服務
a)首先編輯conf文件,將daemonize屬性改成yes(代表須要在後臺運行)
cd etc/
Vi redis.conf
b)再次啓動redis服務,並指定啓動服務配置文件
redis-server /usr/local/redis/etc/redis.conf
4、服務端啓動成功後,執行redis-cli啓動Redis 客戶端,查看端口號。
vim /etc/init.d/redis
#!/bin/sh
#
# redis Startup script for Redis Server
#
# chkconfig: - 80 12
# description: Redis is an open source, advanced key-value store.
#
# processname: redis-server
# config: /etc/redis.conf
# pidfile: /var/run/redis.pid
source /etc/init.d/functions
BIN="/usr/local/redis/bin"
CONFIG="/usr/local/redis/redis.conf"
PIDFILE="/var/run/redis.pid"
### Read configuration
[ -r "$SYSCONFIG" ] && source "$SYSCONFIG"
RETVAL=0
prog="redis-server"
desc="Redis Server"
start() {
if [ -e $PIDFILE ];then
echo "$desc already running...."
exit 1
fi
echo -n $"Starting $desc: "
daemon $BIN/$prog $CONFIG
RETVAL=$?
echo
[ $RETVAL -eq 0 ] && touch /var/lock/subsys/$prog
return $RETVAL
}
stop() {
echo -n $"Stop $desc: "
killproc $prog
RETVAL=$?
echo
[ $RETVAL -eq 0 ] && rm -f /var/lock/subsys/$prog $PIDFILE
return $RETVAL
}
restart() {
stop
start
}
case "$1" in
start)
start
;;
stop)
stop
;;
restart)
restart
;;
condrestart)
[ -e /var/lock/subsys/$prog ] && restart
RETVAL=$?
;;
status)
status $prog
RETVAL=$?
;;
*)
echo $"Usage: $0 {start|stop|restart|condrestart|status}"
RETVAL=1
esac
exit $RETVAL
chmod +x /etc/init.d/redis
service redis start
service redis stop
chkconfig --add redis
修改profile文件:
# vi /etc/profile
在最後行添加:
export PATH="$PATH:/usr/local/redis/bin"
而後立刻應用這個文件:
# . /etc/profile
配置下面的內核參數,不然Redis腳本在重啓或中止redis時,將會報錯,而且不能自動在中止服務前同步數據到磁盤上/etc/sysctl.conf加上
#vim /etc/sysctl.conf
vm.overcommit_memory = 1
#sysctl -p
4、總結Linux 、Redis 操做經常使用命令
Linux:
cd /usr 從子文件夾進入上級文件夾usr
cd local 從父到子
mv /A /B 將文件A移動到B
vi usr/local/redis/redis.conf 編輯redis.conf 文件
:wq 保存修改,並退出
Redis:
Redis-server /usr..../redis.conf 啓動redis服務,並指定配置文件
Redis-cli 啓動redis 客戶端
Pkill redis-server 關閉redis服務
Redis-cli shutdown 關閉redis客戶端
Netstat -tunpl|grep 6379 查看redis 默認端口號6379佔用狀況
4. Redis的配置
4.1. Redis默認不是以守護進程的方式運行,能夠經過該配置項修改,使用yes啓用守護進程
daemonize no
4.2. 當Redis以守護進程方式運行時,Redis默認會把pid寫入/var/run/redis.pid文件,能夠經過pidfile指定
pidfile /var/run/redis.pid
4.3. 指定Redis監聽端口,默認端口爲6379,做者在本身的一篇博文中解釋了爲何選用6379做爲默認端口,由於6379在手機按鍵上MERZ對應的號碼,而MERZ取自意大利歌女Alessia Merz的名字
port 6379
4.4. 綁定的主機地址
bind 127.0.0.1
4.5.當 客戶端閒置多長時間後關閉鏈接,若是指定爲0,表示關閉該功能
timeout 300
4.6. 指定日誌記錄級別,Redis總共支持四個級別: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認爲verbose
loglevel verbose
4.7. 日誌記錄方式,默認爲標準輸出,若是配置Redis爲守護進程方式運行,而這裏又配置爲日誌記錄方式爲標準輸出,則日誌將會發送給/dev/null
logfile stdout
4.8. 設置數據庫的數量,默認數據庫爲0,可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鏈接上指定數據庫id
databases 16
4.9. 指定在多長時間內,有多少次更新操做,就將數據同步到數據文件,能夠多個條件配合
save <seconds> <changes>
Redis默認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個條件: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分別表示900秒(15分鐘)內有1個更改,300秒(5分鐘)內有10個更改以及60秒內有10000個更改。
4.10. 指定存儲至本地數據庫時是否壓縮數據,默認爲yes,Redis採用LZF壓縮,若是爲了節省CPU時間,能夠關閉該選項,但會致使數據庫文件變的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4.11. 指定本地數據庫文件名,默認值爲dump.rdb
dbfilename dump.rdb
4.12. 指定本地數據庫存放目錄
dir ./
4.13. 設置當本機爲slav服務時,設置master服務的IP地址及端口,在Redis啓動時,它會自動從master進行數據同步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4.14. 當master服務設置了密碼保護時,slav服務鏈接master的密碼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4.15. 設置Redis鏈接密碼,若是配置了鏈接密碼,客戶端在鏈接Redis時須要經過AUTH <password>命令提供密碼,默認關閉
requirepass foobared
4.16. 設置同一時間最大客戶端鏈接數,默認無限制,Redis能夠同時打開的客戶端鏈接數爲Redis進程能夠打開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數,若是設置 maxclients 0,表示不做限制。當客戶端鏈接數到達限制時,Redis會關閉新的鏈接並向客戶端返回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錯誤信息
maxclients 128
4.17. 指定Redis最大內存限制,Redis在啓動時會把數據加載到內存中,達到最大內存後,Redis會先嚐試清除已到期或即將到期的Key,當此方法處理 後,仍然到達最大內存設置,將沒法再進行寫入操做,但仍然能夠進行讀取操做。Redis新的vm機制,會把Key存放內存,Value會存放在swap區
maxmemory <bytes>
4.18. 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做後進行日誌記錄,Redis在默認狀況下是異步的把數據寫入磁盤,若是不開啓,可能會在斷電時致使一段時間內的數據丟失。由於 redis自己同步數據文件是按上面save條件來同步的,因此有的數據會在一段時間內只存在於內存中。默認爲no
appendonly no
4.19. 指定更新日誌文件名,默認爲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4.20. 指定更新日誌條件,共有3個可選值:
no:表示等操做系統進行數據緩存同步到磁盤(快)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做後手動調用fsync()將數據寫到磁盤(慢,安全)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衷,默認值)
appendfsync everysec
4.21. 指定是否啓用虛擬內存機制,默認值爲no,簡單的介紹一下,VM機制將數據分頁存放,由Redis將訪問量較少的頁即冷數據swap到磁盤上,訪問多的頁面由磁盤自動換出到內存中(在後面的文章我會仔細分析Redis的VM機制)
vm-enabled no
4.22. 虛擬內存文件路徑,默認值爲/tmp/redis.swap,不可多個Redis實例共享
vm-swap-file /tmp/redis.swap
4.23. 將全部大於vm-max-memory的數據存入虛擬內存,不管vm-max-memory設置多小,全部索引數據都是內存存儲的(Redis的索引數據 就是keys),也就是說,當vm-max-memory設置爲0的時候,實際上是全部value都存在於磁盤。默認值爲0
vm-max-memory 0
4.24. Redis swap文件分紅了不少的page,一個對象能夠保存在多個page上面,但一個page上不能被多個對象共享,vm-page-size是要根據存儲的 數據大小來設定的,做者建議若是存儲不少小對象,page大小最好設置爲32或者64bytes;若是存儲很大大對象,則可使用更大的page,若是不 肯定,就使用默認值
vm-page-size 32
4.25. 設置swap文件中的page數量,因爲頁表(一種表示頁面空閒或使用的bitmap)是在放在內存中的,,在磁盤上每8個pages將消耗1byte的內存。
vm-pages 134217728
4.26. 設置訪問swap文件的線程數,最好不要超過機器的核數,若是設置爲0,那麼全部對swap文件的操做都是串行的,可能會形成比較長時間的延遲。默認值爲4
vm-max-threads 4
4.27. 設置在向客戶端應答時,是否把較小的包合併爲一個包發送,默認爲開啓
glueoutputbuf yes
4.28. 指定在超過必定的數量或者最大的元素超過某一臨界值時,採用一種特殊的哈希算法
hash-max-zipmap-entries 64
hash-max-zipmap-value 512
4.29. 指定是否激活重置哈希,默認爲開啓(後面在介紹Redis的哈希算法時具體介紹)
activerehashing yes
4.30. 指定包含其它的配置文件,能夠在同一主機上多個Redis實例之間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時各個實例又擁有本身的特定配置文件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以上部分來自網絡博客,本人作了一些總結
轉自:
https://www.cnblogs.com/wangchunniu1314/p/6339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