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負責產品工做,從產品定位到需求文檔再到原型設計,以及後續產品的路線規劃,漸漸感受忙不過來了。因此準備招一個UE/X來輔助。css
之前作項目,也沒接觸過什麼UE,因此對UE的工做不是很清楚,尤爲是PM和UE如何具體分工,二者的偏重方向。html
我認爲,工做上若是你不清楚一我的的崗位職責,以及具體的平常工做,那麼多一我的只會徒增負擔,加劇了管理成本,對於工做卻沒有多大獲益。架構
因此我去網上查些資料,想要具體搞清楚UE的工做職責及範圍,以爲不錯,分享給你們。字體
步驟一:數據調查
數據能夠帶來什麼?對於各頁面及路徑的pv(產品),uv(用戶)的總結,能夠獲得產品使用狀況的一個大體概貌。
缺少什麼?不瞭解用戶,不瞭解過程。
步驟二:用戶訪談
有什麼好處?產品和用戶之間的聯繫,就像一個黑匣子。對用戶的訪談,就是一個試圖打開黑匣子的過程。
打開了黑匣子,咱們就能夠改造他們之間的路徑。從而使二者無縫融合。就像是研究dna,對結構的研究能夠重塑基因。反映到產品上,就是咱們能夠以用戶的心理模型去創造產品,或者是用富於創造的產品去影響用戶。
步驟三:產品分析
即便了解用戶,是否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呢?此時,對於相關產品的研究就會做出幫助。若是說對用戶的需求,能夠對產品有縱深的認識。那麼對產品的分析,有利於橫向去加深去產品的理解。爲何作同一個功能,會產生出兩種不一樣的產品?差別表如今大致,也體如今細節,經過不斷的比較,會發現產品各功能間,產品和用戶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步驟四:產品定位
定位本應在一個產品作出以前決定,可爲何我會在此階段提出這個步驟呢?事實上,因前面工做的鋪墊。只有瞭解了用戶,瞭解了相關產品後,定位纔會更加明確。最初時,時時須要一個定位,卻感受模糊,在此刻,就清楚許多。可否改變,看造化了~~
步驟五:功能確認
基於對用戶和產品的分析,此時會提出一些新的功能。從產品長遠的發展,對用戶使用的引導,以及易用性綜合考慮,慎審地推出每一項功能。
步驟六:信息架構
產品的印象開始在腦海裏浮現。此時,將信息注入到產品結構中去。導航,管理等是很重要的幾項,須要格外當心。另外,不一樣的頁面有不一樣的信息,以及頁面與頁面間的信息跳轉,甚至是產品間的跳轉,每條信息都須要通過審覈。若是對產品沒有幫助,或者對用戶是負擔,都不要向里加。
步驟七:頁面原型
就我的而言,在頁面原型階段,除了用visio來畫結構圖,仍是不自以爲要用ps去協助找感受,這個過程,對本身而言也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固然,以前那些階段,使整個產品的結構都在腦海裏快成型了,這個只須要把它落實到紙上。
原型的確認,須要堅持。若是是你本身作了這個過程,並且每一點都是通過思考的。那麼就去說服來自各方的反對。事實上,你要相信,人們相信思考的價值,只要你付出了,就有回報,最怕沒有付出每天在那裏抱怨。
步驟八:視覺設計
沒必要多說了。可能會比較多,icon,字體,區域的劃分,模塊的統一,css的定義,風格的設定~~~全部的一切,都要體現前面工做所獲得的東西。
步驟清晰,但其實中間的過程可能更有意思。
首先要得到運營人員的支持,若是他們不參與進來,整個過程會很難作。經過不斷的交流,他們可能會很樂意一塊兒作用戶訪談等的工做。這個看你的溝通能力了。
而後得到團隊其它同事的支持。須要不斷展現階段性成果,你們會慢慢認識到ue工做的做用。
有過這麼一次之後,團隊裏認識到這個職位的職能,之後就能夠開展更深刻的工做了。
還有一些小經驗,例如:
產品的定位與用戶體驗的關係?
記得在「如何量化用戶體驗」裏提到四個方面,其中品牌和內容佔了其中一部分,我如今認爲這個的權重性應該更高一些。若是定位模糊,只是不斷的提升易用性,並不能給用戶很好的體驗。
有時間要讀讀《情感化設計》,彷佛如今本身開始更傾向於產品對用戶心理的影響,易用性只不過是個基礎罷了。
產品的用戶羣?
前面一段時間的思考。10%的用戶是活躍的,是領袖,是流行者。而80%的用戶都是可引導的,產品設計成什麼樣,用戶就會是什麼樣子。咱們幫用戶創造價值,定位在挖掘用戶深層需求去作創新,而不是表面性的「用戶說一,咱們作一」。設計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fa66a01007ujh.htm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