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的消息隊列MQ比較,詳解MQ的4類應用場景

目前主流的MQ產品

file

1.ZeroMQ

號稱最快的消息隊列系統,尤爲針對大吞吐量的需求場景。前端

擴展性好,開發比較靈活,採用C語言實現,實際上只是一個socket庫的從新封裝,若是作爲消息隊列使用,須要開發大量的代碼。ZeroMQ僅提供非持久性的隊列,也就是說若是down機,數據將會丟失。其中,Twitter的Storm中使用ZeroMQ做爲數據流的傳輸。spring

2.RabbitMQ

結合erlang語言自己的併發優點,支持不少的協議:AMQP,XMPP, SMTP, STOMP,也正是如此,使的它變的很是重量級,更適合於企業級的開發。數據庫

性能較好,可是不利於作二次開發和維護。服務器

3.ActiveMQ

歷史悠久的開源項目,是Apache下的一個子項目。已經在不少產品中獲得應用,實現了JMS1.1規範,能夠和spring-jms輕鬆融合,實現了多種協議,不夠輕巧(源代碼比RocketMQ多),支持持久化到數據庫,對隊列數較多的狀況支持很差。網絡

4.Redis

作爲一個基於內存的K-V數據庫,其提供了消息訂閱的服務,能夠看成MQ來使用,目前應用案例較少,且不方便擴展。對於RabbitMQ和Redis的入隊和出隊操做,各執行100萬次,每10萬次記錄一次執行時間。併發

測試數據分爲 128Bytes、512Bytes、1K和10K四個不一樣大小的數據。負載均衡

file

實驗代表:入隊時,當數據比較小時Redis的性能要高於RabbitMQ,而如 果數據大小超過了10K,Redis則慢的沒法忍受;出隊時,不管數據大小,Redis都表現出很是好的性能,而RabbitMQ的出隊性能則遠低於 Redis。socket

5.Kafka/Jafka

Kafka是Apache下的一個子項目,是一個高性能跨語言分佈式發佈/訂閱消息隊列系統,而Jafka是在Kafka之上孵化而來的,即Kafka的一個升級版。分佈式

具備如下特性:oop

  • 快速持久化,能夠在O(1)的系統開銷下進行消息持久化;
  • 高吞吐,在一臺普通的服務器上既能夠達到10W/s的吞吐速率;徹底的分佈式系統,Broker、Producer、Consumer都原生自動支持分佈式,自動實現負載均衡;
  • 支持Hadoop數據並行加載,對於像Hadoop的同樣的日誌數據和離線分析系統,但又要求實時處理的限制,這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 Kafka經過Hadoop的並行加載機制統一了在線和離線的消息處理。Apache Kafka相對於ActiveMQ是一個很是輕量級的消息系統,除了性能很是好以外,仍是一個工做良好的分佈式系統。

file

什麼時候須要消息隊列

當你須要使用消息隊列時,首先須要考慮它的必要性。

可使用mq的場景有不少,最經常使用的幾種:

  • 作業務解耦
  • 最終一致性
  • 廣播
  • 錯峯流控等

反之,若是須要強一致性,關注業務邏輯的處理結果,則RPC顯得更爲合適。

消息隊列使用場景

file

1.解耦

解耦是消息隊列要解決的最本質問題。所謂解耦,簡單點講就是一個事務,只關心核心的流程。而須要依賴其餘系統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有通知便可,無需等待結果。換句話說,基於消息的模型,關心的是「通知」,而非「處理」。

舉一個例子,關於訂單系統,訂單最終支付成功以後可能須要給用戶發送短信積分什麼的,但其實這已經不是咱們系統的核心流程了。

若是外部系統速度偏慢(好比短信網關速度很差),那麼主流程的時間會加長不少,用戶確定不但願點擊支付過好幾分鐘纔看到結果。那麼咱們只須要通知短信系統「咱們支付成功了」,不必定非要等待它當即處理完成。

2.最終一致性

最終一致性指的是兩個系統的狀態保持一致,要麼都成功,要麼都失敗。

固然有個時間限制,理論上越快越好,但實際上在各類異常的狀況下,可能會有必定延遲達到最終一致狀態,但最後兩個系統的狀態是同樣的。

業界有一些爲「最終一致性」而生的消息隊列,如:

  • Notify(阿里)
  • QMQ(去哪兒)等

其設計初衷,就是爲了交易系統中的高可靠通知。

以一個銀行的轉帳過程來理解最終一致性,轉帳的需求很簡單,若是A系統扣錢成功,則B系統加錢必定成功。反之則一塊兒回滾,像什麼都沒發生同樣。

然而,這個過程當中存在不少可能的意外:

  • A扣錢成功,調用B加錢接口失敗。
  • A扣錢成功,調用B加錢接口雖然成功,但獲取最終結果時網絡異常引發超時。
  • A扣錢成功,B加錢失敗,A想回滾扣的錢,但A機器down機。

可見,想把這件看似簡單的事真正作成,真的不那麼容易。

全部跨VM的一致性問題,從技術的角度講通用的解決方案是:

  • 強一致性,分佈式事務,但落地太難且成本過高,後文會具體提到。
  • 最終一致性,主要是用「記錄」和「補償」的方式。在作全部的不肯定的事情以前,先把事情記錄下來,而後去作不肯定的事情,結果多是:成功、失敗或是不肯定,「不肯定」(例如超時等)能夠等價爲失敗。成功就能夠把記錄的東西清理掉了,對於失敗和不肯定,能夠依靠定時任務等方式把全部失敗的事情從新搞一遍,直到成功爲止。
  • 回到剛纔的例子,系統在A扣錢成功的狀況下,把要給B「通知」這件事記錄在庫裏(爲了保證最高的可靠性能夠把通知B系統加錢和扣錢成功這兩件事維護在一個本地事務裏),通知成功則刪除這條記錄,通知失敗或不肯定則依靠定時任務補償性地通知咱們,直到咱們把狀態更新成正確的爲止。
  • 整個這個模型依然能夠基於RPC來作,但能夠抽象成一個統一的模型,基於消息隊列來作一個「企業總線」。
  • 具體來講,本地事務維護業務變化和通知消息,一塊兒落地(失敗則一塊兒回滾),而後RPC到達broker,在broker成功落地後,RPC返回成功,本地消息能夠刪除。不然本地消息一直靠定時任務輪詢不斷重發,這樣就保證了消息可靠落地broker。
  • broker往consumer發送消息的過程相似,一直髮送消息,直到consumer發送消費成功確認。
  • 咱們先不理會重複消息的問題,經過兩次消息落地加補償,下游是必定能夠收到消息的。而後依賴狀態機版本號等方式作判重,更新本身的業務,就實現了最終一致性。

最終一致性不是消息隊列的必備特性,但確實能夠依靠消息隊列來作最終一致性的事情。

另外,全部不保證100%不丟消息的消息隊列,理論上沒法實現最終一致性。好吧,應該說理論上的100%,排除系統嚴重故障和bug。

像Kafka一類的設計,在設計層面上就有丟消息的可能(好比定時刷盤,若是掉電就會丟消息)。哪怕只丟千分之一的消息,業務也必須用其餘的手段來保證結果正確。

2.廣播

消息隊列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進行廣播。

若是沒有消息隊列,每當一個新的業務方接入,咱們都要聯調一次新接口。有了消息隊列,咱們只須要關心消息是否送達了隊列,至於誰但願訂閱,是下游的事情,無疑極大地減小了開發和聯調的工做量。

好比本文開始提到的產品中心發佈產品變動的消息,以及景點庫不少去重更新的消息,可能「關心」方有不少個,但產品中心和景點庫只須要發佈變動消息便可,誰關心誰接入。

3.錯峯與流控

試想上下游對於事情的處理能力是不一樣的。

好比,Web前端每秒承受上千萬的請求,並非什麼神奇的事情,只須要加多一點機器,再搭建一些LVS負載均衡設備和Nginx等便可。

但數據庫的處理能力卻十分有限,即便使用SSD加分庫分表,單機的處理能力仍然在萬級。因爲成本的考慮,咱們不能奢求數據庫的機器數量追上前端。

這種問題一樣存在於系統和系統之間,如短信系統可能因爲短板效應,速度卡在網關上(每秒幾百次請求),跟前端的併發量不是一個數量級。

但用戶晚上個半分鐘左右收到短信,通常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若是沒有消息隊列,兩個系統之間經過協商、滑動窗口等複雜的方案也不是說不能實現。

但系統複雜性指數級增加,勢必在上游或者下游作存儲,而且要處理定時、擁塞等一系列問題。並且每當有處理能力有差距的時候,都須要單獨開發一套邏輯來維護這套邏輯。因此,利用中間系統轉儲兩個系統的通訊內容,並在下游系統有能力處理這些消息的時候,再處理這些消息,是一套相對較通用的方式。

消息隊列使用總結

1.消息隊列不是萬能的,對於須要強事務保證並且延遲敏感的,RPC是優於消息隊列的。

2.對於一些無關痛癢,或者對於別人很是重要可是對於本身不是那麼關心的事情,能夠利用消息隊列去作。

3.支持最終一致性的消息隊列,可以用來處理延遲不那麼敏感的「分佈式事務」場景,並且相對於笨重的分佈式事務,多是更優的處理方式。

4.當上下游系統處理能力存在差距的時候,利用消息隊列作一個通用的「漏斗」,在下游有能力處理的時候,再進行分發。

5.若是下游有不少系統關心你的系統發出的通知的時候,果斷地使用消息隊列吧。

file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發佈!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