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了6家交易所的下幣規則,咱們發現……

一轉眼,8月初GTC被OKEX下架的事件已經一個月了。不過在記憶只有7秒的幣圈,加密貨幣退市這一個話題彷佛又鮮有人提起。搜索「下幣」「退市」這樣的字眼,出來的結果大多與幣圈毫無關係,分析加密貨幣退市的文章則是少之又少。安全

 

(一個月前的GTC事件)網絡

GTC事件當時告訴咱們,目前幣圈的下幣規則有着這幾點問題:區塊鏈

1.部分交易所沒有下幣規則;加密

2.部分交易所下幣規則不明確;3d

3.下幣規則沒有統一,在一個交易所下幣後不影響其餘交易所;blog

4.交易所主觀制定規則,項目方和交易所缺少互信。網絡安全

一個月後,仍是有很多交易所沒有下幣規則。除此以外,有下幣規則的交易所,又是否存在上述二、三、4條的問題呢?事件

咱們挑選了6家交易所的下幣規則,進行詳細比較:get

 

能夠看到,各家的下幣規則詳盡程度各不相同。其中OKEX的規則最爲詳細,Fcoin與火幣次之,其餘三家的規則相對簡單。產品

接下來咱們來詳細看看各家的下幣規則:

首先是違法行爲,這個部分各家都有提到,描述也較爲統一。然而這一點若是沒有健全的相關法律,也只是交易所的自說自話;而若是有健全的相關法律,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

信息披露實際上是一個很是重要的部分,代幣做爲區塊鏈技術的產物,信息透明本該是與生俱來的精神。不過各家關於信息披露的規定良莠不齊,「重大誤差」這種說法顯然語焉不詳,即便部分交易全部規定按時披露進度報告,那麼進度報告應該包括什麼內容,也沒有任何能夠參照的標準,使得這條規則頗有可能也只是虛有其表。而詳細的披露規則,顯然還須要很長的路要走。

而在信息披露的這一方面,大概在GTC事件的同一時間,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FA)宣佈,將於10月31日起對從事虛擬貨幣活動的成員公司採用新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包含虛擬貨幣的獨特特徵、價格波動、估值和流動性、網絡安全、虛擬貨幣兌換、中介和託管人身份、監管環境、以及技術和交易費用等。

 

(美國全國期貨協會。另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也提出要增強加密貨幣的信息披露)

代幣的具體交易方面,能夠看到各家對於交易量的規定都很是詳細,而除了Fcoin外,交易所們對於價格都沒有涉及。大致上來說,這並無什麼太大的問題。

有4家交易所都提到了不能損害交易所及其社區的利益,這一條顯然是爲交易所自己留的後路,若是項目方和交易所產生一些分歧,這條的做用基本至關於「最終解釋權歸活動方全部」。

重大風險這一部分,各家主要集中在安全問題和隱瞞增發這兩點上。聚焦在這兩點是比較合理的,這兩點也是比較常見,也能引起嚴重問題的風險點。

 

(17年,數字貨幣團體DCI和加密貨幣IOTA曾就後者的安全問題隔空對戰達數月之久,涉及價值達50億)

再看項目與團隊這部分。OKEX幾天前的崩潰貽害不淺,但這部分除了OKEX規定較爲詳細以外,其餘交易所要麼一筆帶過,要麼乾脆沒有。詳細考察OKEX的規則,能夠OKEX的這部分規則是須要動態跟蹤項目方的進度的,好比團隊或項目的重大變動、路線圖完成狀況、代碼or產品的更新等等,可以較爲及時和全面地反映項目的落地狀況。這比起其餘交易所的規則,可操做性更強,反映給投資者的信息量也更充分而有效。

除此以外,OKEX的規則還涉及到代幣的分配機制,官網和社交網絡的維護等。顯然,整體來說,幾家交易所的規則中,OKEX的規則最爲詳細,也最利於操做。

在分析完各家交易所的下幣規則後,咱們能夠發現,儘管各家的規則各不相同,但大致結構差距不大,更沒有什麼衝突。也就是說,若是你們想創建一個行業內的統一標準,是不難的。關鍵是,目前並無一個力量,推進交易所之間達成共識。換句話說,問題和惡果還不夠嚴重,加密貨幣的下幣或者退市,沒有引發各方的足夠重視。

問題和惡果足夠嚴重的一個例子是,今年2月日本區塊鏈協會與日本加密貨幣企業協會之因此決定合併,直接推進力正是1月日本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check遭受黑客攻擊,被盜走價值約5.3億美圓的新經幣。

 

(描繪Coincheck遍體鱗傷的漫畫)

若是行業標準沒法創建,那麼話語權仍舊掌握在交易所手裏。項目方和投資者都會受到影響,而其中固然投資者的地位更加弱勢。不過目前也有人正在試圖從其餘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好比有的區塊鏈+保險項目就已經推出了「幣種退市險」。固然,這是望梅止渴的方法,更況且這個險種也是由項目的代幣賠付的。

總有一天,幣圈會渴到但願吃到真梅的地步吧。到那時爲止,又會出現幾個GTC呢?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