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理解「遞延所得稅」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061032微信

我理解遞延所得稅(deferred income taxes)和遞延所得稅負債(deferred tax liabilities)已經到發狂的地步,仍是開不了竅。勤勤你有什麼妙招把這個概念闡述清楚? 難度星級:三級微信支付

1、用「時間差別」來理解遞延所得稅

首先,咱們回顧下會計報表上的一些有趣的項目:應收帳款、遞延收入和預付費用。它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時間差別」,這是會計權責發生制下的一個獨特的現象。3d

咱們在利潤表裏記錄了收入,但現金還沒有收到,因此有了應收帳款;咱們在資產負債表裏記錄下預付給供應商的現金,但真正的費用沒有發生,因此有了預付費用;咱們預先收取客戶3年的軟件使用權費用,但收入須要逐月記錄在利潤表上,因此有了遞延收入。orm

收入和費用的記錄與現金實際流入流出在時間上不是同步的,這就是上邊提到的「時間差別」。這種差別一樣能夠發生在所得稅之上。blog

現實之中,公司實際申報和繳納稅款的數字和在財務報表上顯示的數字是有差別的。支付寶

企業會享受一些稅收優惠免繳政策,加倍稅前扣除一部分紅本費用等,而利潤表的編制是按照會計準則進行,並不會考慮上述這些稅法上的特殊規定。因此公司並非按照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費用繳納稅費。二者之間的差別,就是「遞延」。get

2、「遞延所得稅(負債)」能夠看作是企業在融資

遞延所得稅(負債)能夠看作公司的一種變相融資方式。同步

公司常見的融資方式有:銀行貸款,變賣資產,發行股份等傳統方式。公司還有一些間接的融資方式,好比經過應付帳款佔用上游供應商的資金,國美電器與亞馬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it

亞馬遜的分析能夠參考《「姐夫」苦心經營20多年的亞馬遜還不如餘額寶賺錢?》。io

國美佔用家電製造商的貨款拿去拓展門店;微軟提早收取客戶3年的軟件使用權費用。

另外還有一種很隱蔽的,經過合法的稅務籌劃減小稅負,要麼徹底減小公司的現金流出,要麼延後公司的現金流出(這種狀況下公司最終仍是要支付那麼多稅款,只是按照早收晚付這一貨幣時間價值原則,儘可能延後支出現金。成本越在後期支付,現值成本就越低)。

3、最多見的「遞延所得稅(負債)」產生方式

減小稅負的一個常見的方式是改變資產的折舊方式。

咱們假設楷楷公司花300萬元購買了一臺三維打印機,可使用3年,最後殘值爲0,那麼每一年折舊100萬元。這是公司在會計上一般的處理方式。但是楷楷公司在報稅的時候打起了小算盤,想延後支付一部分稅款。

這臺三維打印在頭一年中很是有用,使用頻率很高,但後2年因爲技術進步,它會變得陳舊,可能那時候楷楷公司又購買了新的三維打印機,這臺打印機的使用頻率天然會下降,公司但願折舊由多到少。

顯然楷楷公司這樣作的目的,是但願頭一年稅前扣除的折舊費用多一些,後每一年扣除的折舊費用少一些。

這樣一來,頭兩年就能夠少繳所得稅(由於多扣除了折舊,應納稅所得額比起會計上的淨利潤減小了),雖而後兩年會比按會計上的淨利潤計算多繳所得稅(由於少扣除了折舊,應納稅所得額比起會計上的淨利潤增長了),但最終達到了晚付稅款的目的。

從上面的例子能夠發現,楷楷公司這3年支付總的所得稅在會計方式下和稅法方式下是同樣的。可是在會計方式下,每一年支付的所得稅是均勻的;在稅法方式下,所得稅支付逐年增長,第一年支付得最少。具體的數字用下面的兩個簡表說明(假設稅率爲40%):

 

把兩種方式下的所得稅羅列在一塊兒:

因爲折舊的差別,第一年和第三年產生了遞延所得稅。但三年合計繳納的稅款,不管是按會計方式仍是按稅法方式,都是同樣的,最後遞延所得稅消失了!

咱們能夠這樣理解,「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

第一年稅法下多提了折舊,使得會計下稅前利潤由400減小到稅法下的350,所得稅相應的由160減小到實際繳納的140,當年少繳20的所得稅。是否是這20就能夠永遠省掉不繳了呢?固然不行!只是第一年楷楷公司暫時不繳這20(也能夠說這20被遞延到了將來),爲了避免犯偷稅漏稅的罪行,還得記錄在遞延所得稅裏面,表示遞延到後面去繳(晚付)。

第二年因爲兩種方式下折舊同樣,會計下計算的所得稅和稅法下計算的所得稅同樣,沒有遞延所得稅;

第三年稅法下少提了折舊(三年的折舊率總和必定是等於100%,前面多提了折舊,後面只能少提,不可能繼續多提),使得會計下的稅前利潤由400增長到450,所得稅相應的由160增長到180,當年得比按會計下計算的所得稅多繳20,遞延所得稅爲負的20,正好和第一年正的20遞延所得稅相抵,把第一年少繳的「還」上了!

以上就是整個遞延所得稅的邏輯。經過改變折舊方式產生的會計和稅法下的差別只是暫時的,前面少繳後面就得多繳,前面多繳後面能夠少繳。「遞延」二字一樣體現了前面所說的「時間差別」。

4、遞延所得稅(負債)與企業現金流的關係

搞懂了遞延所得稅的本質,咱們再深刻探討一下它對企業現金流的影響。

現在是一個現金爲王的世界,企業賺取的利潤再多,若是沒有真金白銀作支撐,也是紙上富貴。所以,搞懂遞延所得稅和企業現金流的關係很是重要。

其實它們之間的關係能夠簡化理解成,遞延所得稅負債類比應付帳款。

在《完全理解「營運資本」》這篇系列文章裏面勤勤提到了企業應付帳款增長,會提升企業的流動負債,從而增長了企業的額外資金。那麼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產生讓企業當期得到了額外的資金(其實是企業延期支付的稅款)。

遞延所得稅負債能夠爲企業源源不斷提供資金。

上述楷楷公司的例子咱們只用了一個資產舉例,第一年企業能夠用少付的20萬去作投資和擴大經營,至關於從政府那裏借了無息貸款,第三年結束再還上。

實際中,企業持續經營,不斷擁有新的資產,也會不斷有新的遞延所得稅產生。就像企業不斷有新的應付帳款產生同樣,讓企業源源不斷延期支付本應該是供應商或政府的資金。延期支付的資金能夠拿去投資和擴大經營,只要保證資金這個大池子裏的水不幹枯,企業不出現流動性風險,那麼企業就有能力滾動佔用本屬於他方的資金。忽然我想到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在下面的間接法現金流量表中,有遞延所得稅負債狀況下企業得到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比無遞延所得稅下多20,意味着企業在當年能夠多支配20的資金,這對企業是有利的。

5、要點總結

公司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與公司實際支付的所得稅是有很大區別的。這一區別是因爲會計權責發生制下的「時間差別」產生,因此就產生了「遞延」的效果。

遞延所得稅(負債)和其餘短時間流動負債同樣,均可以成爲企業的一種融資方式,其實質正如名字所稱,是一項負債,將來是要「還上」的。

多種狀況下會產生這種暫時性的差別。最多見的就是會計上的折舊與稅法上的折舊的差別。稅法上加速折舊,節約了當期的資金流出,反映瞭如今的資金比將來的資金值錢這一貨幣時間價值。記住一點,這種暫時性差別是「出來混早晚都是要還的」。

遞延所得稅(負債)會增長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實現「晚付」。

固然也有永久性的差別產生,好比稅收政策上對某些費用加倍扣除、政府優惠減免稅款等,當期節約的稅款之後不用補繳。這個知識之後有專門的文章來說。

另外,公司也會有「遞延所得稅資產」產生,其概念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偏偏相反:公司當期多付了稅款,從此有權利少付給政府稅款,這項權利就成爲公司的資產。只要稅法上資產的折舊額逐年增長,就會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會減小企業當期的經營性現金流。

全文畢,以爲理解不那麼痛苦了,給勤勤點個贊吧。

微信公衆號「勤勤的財經教室」首發,轉載請註明;

若有任何專業、學業、職業發展問題,請來值乎問勤勤,知友的反映都還不錯。

教學微博:田勤勤老師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