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就是,想吃技術飯,那就要走專家路線,可是中國軟件開發絕大多數是應用,能給得起錢的也是應用,對專家的需求就沒多少。前端
這條路才真的是獨木橋,走到後來,你會發現,你潛心研究的技術都是狗屁,不賺錢。程序員
例如某個回答裏提到的,悲觀鎖樂觀鎖。我也曾經喜歡研究這類問題,可是後來我發現,一個框架就搞定了。咱們的業務量根本作不到須要這種專家的量級——等咱們作起來了,系統推倒重來再說。併發
中國最缺的,是懂管理、懂技術、懂業務的人。框架
這類人太少了,知乎上你來看,有幾個程序員能給你講一講他們公司的業務的?有幾個能說清楚老闆怎麼想問題的?高併發
CTO這個羣體,要說技術能力,一羣人跑出來七嘴八舌給你出主意。開發
一說業務,好多人就只是粗糙的背背宣傳材料,公司到底怎麼賺錢,行業趨勢什麼樣,商業模式怎麼創新,兩眼一抹黑。對業務的理解就是「代碼中的業務邏輯」。產品
一說管理,全抓瞎,連溝通都費勁,別說激發員工潛力,打造技術COE這種話題了。電商
就這個水平,這個能力,35歲,不淘汰你,淘汰誰?軟件
還有臉說內卷……可不是內卷嗎?光會技術,那不就是個高級開發,28歲的就能用,我養你38的,有錢沒處花?高可用
有人願意聽,我就多說兩句。
我這個回答是從國家視角談的,因此有些人感受不舒服很正常,基層若是格局跟高層同樣了,早就平步青雲了,何至於在知乎上褒貶我。
其實我並無要求你懂,我只是告訴你,你若是隻是鑽研技術這條路,天花板很低。
至於你到底想怎麼突破,是否是想要突破,是否是要走業務和管理的路,隨便你。
要說中國技術讓你們可以親身感覺的,莫過於電商和支付業務。
阿里是這個行業裏世界級的翹楚,高併發,高可用,敢在雙十一玩兒真秒殺。
我有個朋友,2012年進入支付行業,一直走技術路線。那麼支付行業何時最賺錢?2015年跟着P2P賺了一筆錢。
2015年,公司明面利潤N個億,銷售冠軍獎勵900萬,首席產品官獎勵400萬,CTO你猜多少?100萬都不到。他在技術團隊跟着喝湯,下了一場毛毛雨而已。那時候你看他們曬什麼?曬全世界處處旅遊,曬品味,曬格調。
2016年開始走下坡路了,隨着備付金統一存管,網聯啓動,通道同質化,第四方支付崛起,監管步步收緊,第三方支付的頹勢在2016年開始盛極轉衰。
什麼叫業務,業務是business,就是商業。通俗的說,就是公司怎麼賺錢。
絕大多數技術人不懂這個,不關心這個,因此在2016年,他仍是很興奮,以爲錢能夠繼續賺下去,好日子還在繼續。
你們都在拼誰的技術強,誰的職級高,誰能漲薪,你三萬,我就四萬,你四萬,我就五萬。
各大P2P公司攪亂市場,只要你有金融背景,就直接待遇翻倍。
到了2017年,有先知先覺的就已經退出支付行業了。那時候他還懵懵懂懂,由於一直在中臺作產品,他不太瞭解前端的行業趨勢,可是很羨慕有人賺了錢。因此2018年,他去內部創業,去研究監管,研究市場,研究客戶,研究業務模式,跟公司簽了對賭。
這一年研究的結果,他跟我聊的是:第三方支付死定了。
這哥們後來急流勇退,無論哪家支付公司讓他去,甚至許下CTO的職位,他都抵死不從,堅定不碰支付了。
2016年能看出支付完蛋的,是神人。2017年能看出支付完蛋的,是牛人。2018年看出支付不行了的,是普通人。2019年,甚至2020年還在往第三方支付圈子裏鑽的,不敢說沒有牛人,可是大多數都是廢人。
技術人,你能夠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可是這條路是獨木橋,天花板很低,競爭壓力極大。
甚至一個行業的興衰,決定了你最黃金的十年到底能有多大成就。
人生幾十年,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願意在技術領域呆着,沒人反對,本身的路本身走就完了。
問答來自知乎:上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