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Cache是什麼?php
MemCache是一個自由、源碼開放、高性能、分佈式的分佈式內存對象緩存系統,用於動態Web應用以減輕數據庫的負載。它經過在內存中緩存數據和對象來減小讀取數據庫的次數,從而提升了網站訪問的速度。 MemCaChe是一個存儲鍵值對的HashMap,在內存中對任意的數據(好比字符串、對象等)所使用的key-value存儲,數據能夠來自數據庫調用、API調用,或者頁面渲染的結果。MemCache設計理念就是小而強大,它簡單的設計促進了快速部署、易於開發並解決面對大規模的數據緩存的許多難題,而所開放的API使得MemCache能用於Java、C/C++/C#、Perl、Python、PHP、Ruby等大部分流行的程序語言。程序員
另外,說一下MemCache和MemCached的區別:算法
一、MemCache是應用的名稱;數據庫
二、MemCached是MemCache服務器端可執行文件的名稱, 後面的那個d是daemon的意思,守護進程;數組
MemCache的官方網站爲 http://memcached.org/緩存
MemCache訪問模型 安全
爲了加深理解,我模仿着原阿里技術專家李智慧老師《大型網站技術架構 核心原理與案例分析》一書MemCache部分,本身畫了一張圖: bash
特別澄清一個問題,MemCache雖然被稱爲「分佈式緩存」,可是MemCache自己徹底不具有分佈式的功能,MemCache集羣之間不會相互通訊(與之造成對比的,好比JBoss Cache,某臺服務器有緩存數據更新時,會通知集羣中其餘機器更新緩存或清除緩存數據),所謂的「分佈式」,徹底依賴於客戶端程序的實現,就像上面這張圖的流程同樣。服務器
同時基於這張圖,理一下MemCache一次寫緩存的流程:數據結構
一、應用程序輸入須要寫緩存的數據;
二、API將Key輸入路由算法模塊,路由算法根據Key和MemCache集羣服務器列表獲得一臺服務器編號;
三、由服務器編號獲得MemCache及其的ip地址和端口號;
四、API調用通訊模塊和指定編號的服務器通訊,將數據寫入該服務器,完成一次分佈式緩存的寫操做;
讀緩存和寫緩存同樣,只要使用相同的路由算法和服務器列表,只要應用程序查詢的是相同的Key,MemCache客戶端老是訪問相同的客戶端去讀取數據,只要服務器中還緩存着該數據,就能保證緩存命中。
這種MemCache集羣的方式也是從分區容錯性的方面考慮的,假如Node2宕機了,那麼Node2上面存儲的數據都不可用了,此時因爲集羣中Node0和Node1還存在,下一次請求Node2中存儲的Key值的時候,確定是沒有命中的,這時先從數據庫中拿到要緩存的數據,而後路由算法模塊根據Key值在Node0和Node1中選取一個節點,把對應的數據放進去,這樣下一次就又能夠走緩存了,這種集羣的作法很好,可是缺點是成本比較大。
一致性Hash算法
從上面的圖中,能夠看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服務器集羣的管理,路由算法相當重要,就和負載均衡算法同樣,路由算法決定着究竟該訪問集羣中的哪臺服務器,先看一個簡單的路由算法。
一、餘數Hash
獲取HashCode的算法大體以下:
function mHash($key){ $md5 = substr(md5($key),0,8); $seed = 31; $hashCode = 0; for($i = 0; $i < 8; $i++){ $hashCode = $hashCode*$seed + ord($md5{$i}); $i++; } return $hashCode & 0x7FFFFFFF; }
比方說,字符串str對應的HashCode是5四、服務器的數目是3,取餘數獲得0,str對應節點Node0,因此路由算法把str路由到Node0服務器上。因爲HashCode隨機性比較強,因此使用餘數Hash路由算法就能夠保證緩存數據在整個MemCache服務器集羣中有比較均衡的分佈。
分配服務器的代碼
<?php $servers = array( array('127.0.0.1',11211), array('127.0.0.2',11211), ); //須要設置的key $key = "TheKey"; //須要設置的value $value = "TheValue"; //求出用第幾臺服務器(經過Hash函數吧key轉化成整數後,利用這個整數與Memcached服務器數量取模) $sc = $servers[mHash($key)%2]; $m = new Memcached(); $m ->addServers(array($sc)); //注意addServers和addServer的區別,前者是添加多個服務器,後者是添加一個服務器,傳參也不同 $m -> set($key,$value,0);
若是不考慮服務器集羣的伸縮性(什麼是伸縮性(擴展性?),請參見大型網站架構學習筆記),那麼餘數Hash算法幾乎能夠知足絕大多數的緩存路由需求,可是當分佈式緩存集羣須要擴容的時候,就難辦了。
就假設MemCache服務器集羣由3臺變爲4臺吧,更改服務器列表,仍然使用餘數Hash,54對4的餘數是2,對應Node2,可是str原來是存在Node0上的,這就致使了緩存沒有命中。若是這麼說不夠明白,那麼不妨舉個例子,原來有HashCode爲0~19的20個數據,那麼:
如今我擴容到4臺,加粗標紅的表示命中:
若是我擴容到20+的臺數,只有前三個HashCode對應的Key是命中的,也就是15%。固然這只是個簡單例子,現實狀況確定比這個複雜得多,不過足以說明,使用餘數Hash的路由算法,在擴容的時候會形成大量的數據沒法正確命中(其實不只僅是沒法命中,那些大量的沒法命中的數據還在原緩存中在被移除前佔據着內存)。這個結果顯然是沒法接受的,在網站業務中,大部分的業務數據度操做請求上事實上是經過緩存獲取的,只有少許讀操做會訪問數據庫,所以數據庫的負載能力是以有緩存爲前提而設計的。當大部分被緩存了的數據由於服務器擴容而不能正確讀取時,這些數據訪問的壓力就落在了數據庫的身上,這將大大超過數據庫的負載能力,嚴重的可能會致使數據庫宕機。(使用餘數Hash算法時,新增一臺服務器,則全部緩存的丟失率爲n/n+1).
這個問題有解決方案,解決步驟爲:
(1)在網站訪問量低谷,一般是深夜,技術團隊加班,擴容、重啓服務器
(2)經過模擬請求的方式逐漸預熱緩存,使緩存服務器中的數據從新分佈
二、一致性Hash算法 consistent hash
一致性Hash算法經過一個叫作一致性Hash環的數據結構實現Key到緩存服務器的Hash映射,看一下我本身畫的一張圖:
(編者注: 此圖的左邊應爲Node2,而不是Node1)
具體算法過程爲:先構造一個長度爲232的整數環(這個環被稱爲一致性Hash環),根據節點名稱的Hash值(其分佈爲[0, 232-1])將緩存服務器節點放置在這個Hash環上,而後根據須要緩存的數據的Key值計算獲得其Hash值(其分佈也爲[0, 232-1]),而後在Hash環上順時針查找距離這個Key值的Hash值最近的服務器節點,完成Key到服務器的映射查找。
就如同圖上所示,三個Node點分別位於Hash環上的三個位置,而後Key值根據其HashCode,在Hash環上有一個固定位置,位置固定下以後,Key就會順時針去尋找離它最近的一個Node,把數據存儲在這個Node的MemCache服務器中。使用Hash環若是加了一個節點會怎麼樣,看一下:
一個節點會怎麼樣,看一下:
(編者注: 此圖的左邊應爲Node2,而不是Node1)
看到我加了一個Node4節點,隻影響到了一個Key值的數據,原本這個Key值應該是在Node2服務器上的,如今要去Node4了。採用一致性Hash算法,的確也會影響到整個集羣,可是影響的只是加粗的那一段而已,相比餘數Hash算法遠超一半的影響率,這種影響要小得多。更重要的是,集羣中緩存服務器節點越多,增長節點帶來的影響越小,很好理解。換句話說,隨着集羣規模的增大,繼續命中原有緩存數據的機率會愈來愈大,雖然仍然有小部分數據緩存在服務器中不能被讀到,可是這個比例足夠小,即便訪問數據庫,也不會對數據庫形成致命的負載壓力。
至於具體應用,這個長度爲232的一致性Hash環一般使用二叉查找樹實現,至於二叉查找樹,就是算法的問題了,能夠本身去查詢相關資料。
MemCache實現原理
首先要說明一點,MemCache的數據存放在內存中,存放在內存中我的認爲意味着幾點:
一、訪問數據的速度比傳統的關係型數據庫要快,由於Oracle、MySQL這些傳統的關係型數據庫爲了保持數據的持久性,數據存放在硬盤中,IO操做速度慢;
二、MemCache的數據存放在內存中同時意味着只要MemCache重啓了,數據就會消失;
三、既然MemCache的數據存放在內存中,那麼勢必受到機器位數的限制,這個以前的文章寫過不少次了,32位機器最多隻能使用2GB的內存空間 (此處存疑,2^32 bytes是4G),64位機器能夠認爲沒有上限;
而後咱們來看一下MemCache的原理,MemCache最重要的莫不是內存分配的內容了,MemCache採用的內存分配方式是固定空間分配,仍是本身畫一張圖說明:
這張圖片裏面涉及了slab_class、slab、page、chunk四個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一、MemCache將內存空間分爲一組slab;
二、每一個slab下又有若干個page,每一個page默認是1M,若是一個slab佔用100M內存的話,那麼這個slab下應該有100個page;
三、每一個page裏面包含一組chunk,chunk是真正存放數據的地方,同一個slab裏面的chunk的大小是固定的;
四、有相同大小chunk的slab被組織在一塊兒,稱爲slab_class;
MemCache內存分配的方式稱爲allocator,slab的數量是有限的,幾個、十幾個或者幾十個,這個和啓動參數的配置相關。
MemCache中的value過來存放的地方是由value的大小決定的,value老是會被存放到與chunk大小最接近的一個slab中,好比slab[1]的chunk大小爲80字節、slab[2]的chunk大小爲100字節、slab[3]的chunk大小爲128字節(相鄰slab內的chunk基本以1.25爲比例進行增加,MemCache啓動時能夠用-f指定這個比例),那麼過來一個88字節的value,這個value將被放到2號slab中。放slab的時候,首先slab要申請內存,申請內存是以page爲單位的,因此在放入第一個數據的時候,不管大小爲多少,都會有1M大小的page被分配給該slab。申請到page後,slab會將這個page的內存按chunk的大小進行切分,這樣就變成了一個chunk數組,最後從這個chunk數組中選擇一個用於存儲數據。
若是這個slab中沒有chunk能夠分配了怎麼辦,若是MemCache啓動沒有追加-M(禁止LRU,這種狀況下內存不夠會報Out Of Memory錯誤),那麼MemCache會把這個slab中最近最少使用的chunk中的數據清理掉,而後放上最新的數據。針對MemCache的內存分配及回收算法,總結三點:
一、MemCache的內存分配chunk裏面會有內存浪費,88字節的value分配在128字節(緊接着大的用)的chunk中,就損失了40字節,可是這也避免了管理內存碎片的問題;
二、MemCache的LRU算法不是針對全局的,是針對slab的;
三、應該能夠理解爲何MemCache存放的value大小是限制的,由於一個新數據過來,slab會先以page爲單位申請一塊內存,申請的內存最多就只有1M,因此value大小天然不能大於1M了
再總結MemCache的特性和限制
上面已經對於MemCache作了一個比較詳細的解讀,這裏再次總結MemCache的限制和特性:
一、MemCache中能夠保存的item數據量是沒有限制的,只要內存足夠;
二、MemCache單進程在32位機中最大使用內存爲2G(?4G),64位機則沒有限制;
三、Key最大爲250個字節,超過該長度沒法存儲;
四、單個item最大數據是1MB,超過1MB的數據不予存儲;
五、MemCache服務端是不安全的,好比已知某個MemCache節點,能夠直接telnet過去,並經過flush_all讓已經存在的鍵值對當即失效;
六、不要遍歷MemCache中全部的item,由於這個操做的速度相對緩慢且會阻塞其餘的操做;
七、MemCache的高性能源自於兩階段哈希結構:第一階段在客戶端,經過Hash算法根據Key值算出一個節點;第二階段在服務端,經過一個內部的Hash算法,查找真正的item並返回給客戶端。從實現的角度看,MemCache是一個非阻塞的、基於事件的服務器程序;
八、MemCache設置添加某一個Key值的時候,傳入expiry爲0表示這個Key值永久有效,這個Key值也會在30天以後失效,見memcache.c的源代碼:
#define REALTIME_MAXDELTA 60*60*24*30 static rel_time_t realtime(const time_t exptime) { if (exptime == 0) return 0; if (exptime > REALTIME_MAXDELTA) { if (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return (rel_time_t)1;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process_started); } else { return (rel_time_t)(exptime + current_time); } }
這個失效的時間是memcache源碼裏面寫的,開發者沒有辦法改變MemCache的Key值失效時間爲30天這個限制; (實際上是有方法的,以下設置爲31天:)
$this->_memcache->set($key, $var, 0, time()+31*24*60*60);
MemCache指令彙總
上面說過,已知MemCache的某個節點,直接telnet過去,就可使用各類命令操做MemCache了,下面看下MemCache有哪幾種命令:
命 令 | 做 用 |
get | 返回Key對應的Value值 |
add | 添加一個Key值,沒有則添加成功並提示STORED,有則失敗並提示NOT_STORED |
set | 無條件地設置一個Key值,沒有就增長,有就覆蓋,操做成功提示STORED |
replace | 按照相應的Key值替換數據,若是Key值不存在則會操做失敗 |
stats | 返回MemCache通用統計信息(下面有詳細解讀) |
stats items | 返回各個slab中item的數目和最老的item的年齡(最後一次訪問距離如今的秒數) |
stats slabs | 返回MemCache運行期間建立的每一個slab的信息(下面有詳細解讀) |
version | 返回當前MemCache版本號 |
flush_all | 清空全部鍵值,但不會刪除items,因此此時MemCache依舊佔用內存 |
quit | 關閉鏈接 |
stats指令解讀
stats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指令,用於列出當前MemCache服務器的狀態,拿一組數據舉個例子:
STAT pid 1023 STAT uptime 21069937 STAT time 1447235954 STAT version 1.4.5 STAT pointer_size 64 STAT rusage_user 1167.020934 STAT rusage_system 3346.933170 STAT curr_connections 29 STAT total_connections 21 STAT connection_structures 49 STAT cmd_get 49 STAT cmd_set 7458 STAT cmd_flush 0 STAT get_hits 7401 STAT get_misses 57 ..(delete、incr、decr、cas的hits和misses數,cas還多一個badval) STAT auth_cmds 0 STAT auth_errors 0 STAT bytes_read 22026555 STAT bytes_written 8930466 STAT limit_maxbytes 4134304000 STAT accepting_conns 1 STAT listen_disabled_num 0 STAT threads 4 STAT bytes 151255336 STAT current_items 57146 STAT total_items 580656 STAT evicitions 0
這些參數反映着MemCache服務器的基本信息,它們的意思是:
參 數 名 | 做 用 |
pid | MemCache服務器的進程id |
uptime | 服務器已經運行的秒數 |
time | 服務器當前的UNIX時間戳 |
version | MemCache版本 |
pointer_size | 當前操做系統指針大小,反映了操做系統的位數,64意味着MemCache服務器是64位的 |
rusage_user | 進程的累計用戶時間 |
rusage_system | 進程的累計系統時間 |
curr_connections | 當前打開着的鏈接數 |
total_connections | 當服務器啓動之後曾經打開過的鏈接數 |
connection_structures | 服務器分配的鏈接構造數 |
cmd_get | get命令總請求次數 |
cmd_set | set命令總請求次數 |
cmd_flush | flush_all命令總請求次數 |
get_hits | 總命中次數,重要,緩存最重要的參數就是緩存命中率,以get_hits / (get_hits + get_misses)表示,好比這個緩存命中率就是99.2% |
get_misses | 總未命中次數 |
auth_cmds | 認證命令的處理次數 |
auth_errors | 認證失敗的處理次數 |
bytes_read | 總讀取的字節數 |
bytes_written | 總髮送的字節數 |
limit_maxbytes | 分配給MemCache的內存大小(單位爲字節) |
accepting_conns | 是否已經達到鏈接的最大值,1表示達到,0表示未達到 |
listen_disabled_num | 統計當前服務器鏈接數曾經達到最大鏈接的次數,這個次數應該爲0或者接近於0,若是這個數字不斷增加, 就要當心咱們的服務了 |
threads | 當前MemCache總線程數,因爲MemCache的線程是基於事件驅動機制的,所以不會一個線程對應一個用戶請求 |
bytes | 當前服務器存儲的items總字節數 |
current_items | 當前服務器存儲的items總數量 |
total_items | 自服務器啓動之後存儲的items總數量 |
stats slab指令解讀
若是對上面的MemCache存儲機制比較理解了,那麼咱們來看一下各個slab中的信息,仍是拿一組數據舉個例子:
1 STAT1:chunk_size 96 2 ... 3 STAT 2:chunk_size 144 4 STAT 2:chunks_per_page 7281 5 STAT 2:total_pages 7 6 STAT 2:total_chunks 50967 7 STAT 2:used_chunks 45197 8 STAT 2:free_chunks 1 9 STAT 2:free_chunks_end 5769 10 STAT 2:mem_requested 6084638 11 STAT 2:get_hits 48084 12 STAT 2:cmd_set 59588271 13 STAT 2:delete_hits 0 14 STAT 2:incr_hits 0 15 STAT 2:decr_hits 0 16 STAT 2:cas_hits 0 17 STAT 2:cas_badval 0 18 ... 19 STAT 3:chunk_size 216 20 ...
首先看到,第二個slab的chunk_size(144)/第一個slab的chunk_size(96)=1.5,第三個slab的chunk_size(216)/第二個slab的chunk_size(144)=1.5,能夠肯定這個MemCache的增加因子是1.5,chunk_size以1.5倍增加。而後解釋下字段的含義:
參 數 名 | 做 用 |
chunk_size | 當前slab每一個chunk的大小,單位爲字節 |
chunks_per_page | 每一個page能夠存放的chunk數目,因爲每一個page固定爲1M即1024*1024字節,因此這個值就是(1024*1024/chunk_size) |
total_pages | 分配給當前slab的page總數 |
total_chunks | 當前slab最多可以存放的chunk數,這個值是total_pages*chunks_per_page |
used_chunks | 已經被分配給存儲對象的chunks數目 |
free_chunks | 曾經被使用過可是由於過時而被回收的chunk數 |
free_chunks_end | 新分配但尚未被使用的chunk數,這個值不爲0則說明當前slab歷來沒有出現過容量不夠的時候 |
mem_requested | 當前slab中被請求用來存儲數據的內存空間字節總數,(total_chunks*chunk_size)-mem_requested表示有多少內存在當前slab中是被閒置的,這包括未用的slab+使用的slab中浪費的內存 |
get_hits | 當前slab中命中的get請求數 |
cmd_set | 當前slab中接收的全部set命令請求數 |
delete_hits | 當前slab中命中的delete請求數 |
incr_hits | 當前slab中命中的incr請求數 |
decr_hits | 當前slab中命中的decr請求數 |
cas_hits | 當前slab中命中的cas請求數 |
cas_badval | 當前slab中命中可是更新失敗的cas請求數 |
看到這個命令的輸出量很大,全部信息都頗有做用。舉個例子吧,好比第一個slab中使用的chunks不多,第二個slab中使用的chunks不少,這時就能夠考慮適當增大MemCache的增加因子了,讓一部分數據落到第一個slab中去,適當平衡兩個slab中的內存,避免空間浪費。
MemCache的Java實現實例
講了這麼多,做爲一個Java程序員,怎麼能不寫寫MemCache的客戶端的實現呢?MemCache的客戶端有不少第三方jar包提供了實現,其中比較好的當屬XMemCached了,XMemCached具備效率高、IO非阻塞、資源耗費少、支持完整的協議、容許設置節點權重、容許動態增刪節點、支持JMX、支持與Spring框架集成、使用鏈接池、可擴展性好等諸多優勢,於是被普遍使用。這裏利用XMemCache寫一個簡單的MemCache客戶單實例,也沒有驗證過,純屬拋磚引玉:
public class MemCacheManager { private static MemCacheManager instance = new MemCacheManager(); /** XMemCache容許開發者經過設置節點權重來調節MemCache的負載,設置的權重越高,該MemCache節點存儲的數據越多,負載越大 */ private static MemcachedClientBuilder mcb = new XMemcachedClientBuilder(AddrUtil.getAddresses("127.0.0.1:11211 127.0.0.2:11211 127.0.0.3:11211"), new int[]{1, 3, 5}); private static MemcachedClient mc = null; /** 初始化加載客戶端MemCache信息 */ static { mcb.setCommandFactory(new BinaryCommandFactory()); // 使用二進制文件 mcb.setConnectionPoolSize(10); // 鏈接池個數,即客戶端個數 try { mc = mcb.build();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private MemCacheManager() { } public MemCacheManager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向MemCache服務器設置數據 */ public void set(String key, int expiry, Object obj) throws Exception { mc.set(key, expiry, obj); } /** 從MemCache服務器獲取數據 */ public Object get(String key)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mc.get(key); } /** * MemCache經過compare and set即cas協議實現原子更新,相似樂觀鎖,每次請求存儲某個數據都要附帶一個cas值,MemCache * 比對這個cas值與當前存儲數據的cas值是否相等,若是相等就覆蓋老數據,若是不相等就認爲更新失敗,這在併發環境下特別有用 */ public boolean update(String key, Integer i) throws Exception { GetsResponse result = mc.gets(key); long cas = result.getCas(); // 嘗試更新key對應的value if (!mc.cas(key, 0, i, cas))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參考連接:https://www.csdn.net/article/2016-03-16/2826609 有刪改